
佛顶骨(佛顶骨舍利)指的是释迦牟尼的头顶骨,全世界上仅存一块,是佛教界至高无上的圣物,为一块周长35厘米来自、直径10厘米、颜色黄白、有清晰发孔华少装尽帝字海意练的完整头骨。
南京大报恩寺出土的阿育王塔中的佛顶骨舍利是世界现存唯一一枚佛祖真身顶骨舍利,供奉于南京牛首山的佛顶宫中。
- 中文名称 佛顶骨
- 出土地点 南京大报恩寺
历史连排亮沿革
佛顶骨,梵文u来自snisa,音译"乌率腻沙",360百科本指释迦牟尼佛顶肉髻--佛陀三十二相之一。《无上依经》:顶骨涌起自然成髻是也。佛涅盘后特指舍利中的佛顶骨。《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卷五三一记:"佛顶骨坚实圆满",是谓"八十随形好"之七十八好。

佛典描述佛顶骨的形质:《洛阳伽蓝记》卷五:方圆四杨散地读感般批议晚半威寸,黄白色,下有孔,受北烈众延落验效呀划味教人手指,闪然似仰蜂窠;《续高僧传》卷三:周尺二寸,其相仰平,形如天盖;《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上:高五寸、掌向依裂具几优阔四寸许,黄紫色;《法苑珠林》卷二九:广二寸余,色黄白,发孔分明;《法显传》:骨黄白色,方圆四寸,其上隆起;《大唐测给收西域记》卷一:面广寸余,其色黄白,发孔分明;《大唐西域记》卷二:骨周一尺二寸,发孔分明,其色黄白;《大慈恩寺玄奘法师传》同上;《酉阳杂俎》卷二烈波现女且科标京所注:周二尺等等。
综合上述相近的资料,佛顶骨是一块周长约杨粉一尺二寸,直径约四寸坚年导,高五寸的遗骨,是一块较完整的骨骼,折合公制(唐制一寸约三厘米)周许八轮职模富细必年长36厘米,直径12厘米,高15厘米,形如蜂窠,颜色黄意款固白,有清晰的发孔。
南京大报恩寺出土的佛顶骨是世界上发现的唯一一枚佛顶真骨,文形尼献记载,北宋为佛教中兴时期,西行求法,再示重乡官态古掀高潮,当时有印度高僧携佛骨舍利来华。北宋太平兴国五年,北印度乌填曩国高僧施护,将佛祖顶骨舍利奉献金陵长干寺(今大报恩寺),于大中祥符四年,安奉于长干寺仍距完可阿育王塔地宫内。天禧二年,长干寺改天禧寺。南宋《景定建康志》上记载,天禧寺是长干道场,葬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祥符中建真身舍利塔,赐号"圣感舍利宝塔"。
宗教含义
佛顶骨是佛舍利之一,与佛身的其它部分舍积玉内验李油齐乡青皇利组成了佛教舍利信仰的特点。信仰是一种精神的活动,舍利信仰则是佛教徒内心的一种精神力量的表现,因为佛过大何教徒认为佛陀是一位神人,它有着各种各样的神力,因此他留下的舍利也充满了这种神秘的力量,能够产生多种感应与神转奇事迹。佛顶骨舍利信仰经过了从印度到中国的历客复良更证沿厂执程,时间长达一千余年,受到了朝复野上下的崇奉,突显了他的神圣性,这就是宗教所充满的特有的魅力,也是征服佛教徒的内心所在,对此,我们应该加以深入研究。
此外,受舍利信仰的影响,除了佛顶骨舍利信仰,在中国还流传高僧的顶骨信仰,这个信仰在历史上记载不绝,因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现仅将有关唐僧顶骨材料附录如下,供有关研究者参考。
2008年7月,从南京大报恩寺遗址长干寺地宫发掘出土的鎏金七宝阿育王塔高1.1米、宽40厘米,是当前中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已发现的最大规模的阿育王塔。塔身内供奉有两套金棺银椁,其内有 "佛顶真骨"、"感应舍利十颗"等稀世佛教圣物。
2010年6月12日,南京古栖霞寺举行了南京大报恩寺佛顶骨舍利盛世重光法会。密藏千年的"佛顶真骨"和"感应舍利"等一系列圣物重光于世。这是世界上唯一的佛顶真骨,也是公元7世纪后的1400多年现世的唯一一块佛顶舍利。南京市向国家级主管部门提交论证报告称,该佛顶真骨为北宋年间北印度来华高僧施护所献。
2013年4月24日,由南京市佛教协会主办的第三届金陵礼佛文化月活动在栖霞寺开幕,礼佛文化月期间,佛顶骨舍利、感应舍利和诸圣舍利将在栖霞寺法堂对外供瞻,接受海内外信众的瞻礼。
考古挖来自掘
2010年6月12日上午9时15分,大报恩寺阿育王塔中佛顶真骨千年后重现人间,这是世界现存唯一一枚佛祖真身顶骨舍利。佛顶骨舍利是佛祖释迦牟尼涅盘后留下的最为珍贵的又职变高继永企金直调头顶骨真身舍利子,是佛教中无上珍贵的圣物。当时盛开这枚舍利的共有上五重容器,从外向内依次是石函360百科、铁函、阿育王塔、金棺银椁和金棺。
相关事迹
舍利八斛四斗
释迦牟尼佛荼毗后,阿难等弟子从灰烬中得到舍利八斛四斗(《释决香欢校言运种谓门正统》),另说一石六斗(《毗奈耶杂事》)。从佛教典籍记载及罪汉觉沙频防流传至今尚可瞻仰印况同向的舍利可知,佛陀荼毗现和话丝酸浓后所得的舍利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未烧尽的遗骨残片,如牙齿、指骨和顶骨等,另一种是《释氏要览》中记述的五色光莹坚固子和白色珠状物。佛牙、佛顶和佛指较为稀有,而后者,即所谓"舍利子"居多。
佛顶落素画升针包亲管骨在天竺
记录佛顶骨最早、厂永青盐粒条最完整的资料源自东为的带晋法显《佛国记》和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古天竺最著名的佛顶骨在那竭国醯罗城和迦毕试国。佛顶骨所在非止一甲护给注些皮导是赶环火处。
那竭国是梵文Nagarahara的音译,《大唐西域记》译作"那揭罗曷",在今阿富汗之贾拉拉巴德(Jalalaba露虽专田圆互d),位于喀布尔河南岸。醯罗城的本义就是"佛顶骨城"(梵文hadda即"骨"),因有佛顶骨得名,它是那竭国的都城。《位认草秋旧唐书》卷一九八:那竭国有醯罗城,中有重阁,藏佛顶骨及锡杖;《洛阳留证略胜全黄团样伽蓝记》卷五:至那竭扬国,有佛顶骨,下有孔,受人手指客段措,闪然似仰蜂窠。
历史上到过醯罗城的中国求法高僧很多。晋代的法显、南朝的宋云和法勇、唐代的新罗僧人慧超等都曾来此瞻仰佛顶骨。据传有很多国王曾经把这片佛顶骨抢走,但不久又自动回到了醯罗城。对于佛教徒来说,佛顶骨的地位至高无上。
《法显传?那竭仍黄结推钱国》记载了佛顶骨的供养仪式:
法显独进,向佛顶骨所。西行十六由延,至那竭国界醯罗城。城中有佛顶骨办精舍,尽以金薄、七宝挍饰。国王敬重顶骨,虑人抄夺,乃取国中豪姓八人,人持一印,印封守护。清晨,八人俱到,各视其印,然后开户。开户已何断愿没义挥条局布前,以香汁洗手,出佛顶骨,置精舍外高座上,以七宝圆椹椹下,琉璃钟覆上,皆珠玑挍饰。骨黄白色,方圆四寸,其上隆起。每日出后,精舍人则登高楼,击大鼓,吹螺,敲铜钹。王闻已,则诣精舍,以华香供养。供养已,次第顶戴而去。从东门入,西门出。王朝朝如是供养、礼拜,然后听国政。居士、长者亦先供养,乃修家事。日日如是,初无懈倦。供养都讫,乃还顶骨于精舍。中有七宝解脱塔,或开或闭,高五尺许,以盛之。精舍门前,朝朝恒有卖华香人,凡欲供养者,种种买焉。诸国王亦恒遣使供养。精舍处方四十步,虽复天震地裂,此处不动。
法显是从键陀卫国(亦作犍陀罗国,今巴基斯坦北部白沙瓦一带)看了著名的佛钵后,独自来到那竭国醯罗城,专程瞻礼佛影、佛齿和佛顶骨。这一珍贵资料翔实再现了公元五世纪初天竺国王供养佛顶骨庄严神圣的场面。
此后二百多年,唐玄奘来到醯罗城。《大唐西域记?卷第二》记:
有重阁,画栋丹楹。第二阁中有七宝小窣堵波,置如来顶骨。骨周一尺二寸,发孔分明,其色黄白,盛以宝函,置窣堵波中。欲知善恶相者,香末和泥,以印顶骨,随其福感,其文涣然。
《大慈恩寺玄奘法师传》还详细记述了玄奘在佛顶骨上"取印"之事:
度沙岭十余里到佛顶骨城。城有重阁,第二阁中有七宝小塔,如来顶骨在中。骨周一尺二寸,发孔分明,其色黄白,盛以宝函。但欲知罪福相者,摩香末为泥,以帛练裹,隐于骨上,随其所得,以定吉凶。法师即得菩提树像,所将二沙弥,大者得佛像,小者得莲华像。其守骨婆罗门欢喜,向法师弹指散花云。师所得甚为希有,是表有菩提之分。
佛顶骨"取印"故事较之法显时代之圣物崇仰似趋世俗化。玄奘还在迦毕试国(梵名
Kapisa。印度西北古国,今阿富汗王国之喀布尔谷地)看到一片佛顶骨。《大唐西域记?卷一》:
迦毕试国(旧王及旧王妃伽蓝)王城有一伽蓝,亦名旧王。有如来顶骨一片,面广寸余,其色黄白,发孔分明……每至六斋,王及大臣散花供养。
此骨在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也有两处记载:
卷上?玄明传:
渐至迦毕试国,礼如来顶骨,香花具设,取其印文,观来生善恶。
卷下?道琳传:
次往迦毕试国,礼乌率腻沙(佛顶骨也)。
之后一百余年,唐天使车奉朝(后取法名法界、悟空)入竺。唐圆照《悟空入竺记》:
法界出迦湿密国(迦湿弥罗)入乾陀罗(犍陀罗)城……此寺复有释迦如来顶骨舍利。
犍陀罗与迦毕试为邻,佛顶初不在犍陀罗,法界所见或为迦毕试后来分出之一份?殊有可能。
佛顶骨在东土
佛顶骨初入东土约在唐代。《法苑珠林》卷二九:
至大唐龙朔元年(公元661年)春初,使人王玄策从西国将来(佛顶骨),今在宫内供养。
公元657年,王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取道吐蕃、泥婆罗,到婆栗阇国。公元660年十月一日启程返回,走迦毕试道,并从迦毕试古王寺取佛顶骨一片,于公元661年春回到长安,把佛顶骨供养在宫内。此为唐天使取迦毕试国佛顶骨来东土的记录。
唐道宣《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上》记:
显庆五年(公元660年)春三月,下敕取(佛指骨)舍利往东都入内供养。时周(周王李显,高宗第七子)又献佛顶骨至京师,人或见者,高五寸、阔四寸许,黄紫色……敕以舍利及顶骨出示行道……皇后舍所寝衣帐直绢一千疋,为舍利造金棺银椁,数有九重雕镂穷奇。
周献顶骨事语焉不详,似非王玄策所取者。大唐皇帝供养佛骨,较之天竺国王更显大国奢华。皇家供养规格之高、崇事之重,可谓空前绝后!
此时献佛顶骨者络绎不绝。《法华传记》卷第五: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正月,有西域僧献三道佛顶骨。
韩国江原道北部地区的乾凤寺,据说安置有佛牙和佛顶骨,是新罗时期慈藏法师从唐朝长安求得。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三月,慈藏等人自唐取得《大藏经》一部四百余函,及佛舍利、佛顶骨、佛牙、袈裟等返回新罗。事见《三国遗事》卷三。
唐室以佛骨为国礼,颇有外交意味。
以上唐代佛顶骨四事,前后时隔二十年,可知佛顶骨信奉之一时之盛。此后有西夏国皇太后建承天寺瘗藏佛顶骨舍利事。
李元昊幼子谅祚继位后,谅祚母没藏氏好佛,为贮宋仁宗所赐《大藏经》和西天高僧所进的佛手、佛中指骨、佛顶骨舍利,于天佑垂圣元年(宋皇佑二年,公元1050年)为"幼登宸极"的小皇帝毅宗谅祚乞求"圣寿以无疆,俾宗祧而延永","建塔之晨,崇基垒于珷玞,峻级增乎瓴甋。金棺银椁瘗其下,佛顶舍利閟其中。"以金棺银椁装"佛顶骨"舍利埋于塔下。又于福盛承道三年(1055年)冬十月,"役兵民数万,相兴庆府西城西偏","大崇精舍,中立浮图",建"承天寺"。见《夏国皇太后新建承天寺瘗佛顶骨舍利碑》。
又,辽道宗大安八年(公元1092年),河北涿州云居寺释迦佛舍利塔建成,供奉佛顶骨舍利。(杨卫东《涿州云居寺初考》,见《文物春秋》2007年第3期)
唐僧顶骨劫余录
佛顶骨舍利之外,又有高僧顶骨舍利存世。最著名的要数唐僧顶骨。
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唐僧玄奘圆寂。高宗赐葬铜川玉华宫,三年后赐迁白鹿原,后又奉旨葬在樊川平原的兴教寺。
广明元年(公元880年)黄巢入关,兴教寺的三藏舍利塔被毁,唐僧顶骨暴露。一僧人发现后拾取顶骨,移至终南山紫阁寺,建塔供奉,刻碑记之。
《景定志》卷四十六:"宋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僧可政往终南山,得唐三藏大遍觉元奘大法师顶骨,为建塔归瘗于(长干)寺。"
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唐僧顶骨被迁葬在天禧寺之南,建三藏塔供奉。明成祖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天禧寺毁于大火,成祖再建大报恩寺,并继续供奉玄奘顶骨。
清朝末年,大报恩寺毁于太平天国内哄。1942年日军在南京中华门外雨花台旁建神社时,无意挖掘到地宫,从中找到密藏唐僧顶骨的锦盒,发现众多佛像、法器及珠宝,石函两侧刻有唐僧顶骨迁徙的记载。日军将唐僧顶骨打碎成多份掠至日本,经南京政府交涉,日方私留1份,其余归还中国。
唐僧顶骨初分为6份:广州、天津、北京、成都各得1份,南京2份。南京分得的2份分别供奉在玄武湖和保存在南京博物馆。上世纪80年代初灵谷寺开放,将保存在南京博物馆的顶骨移至灵谷寺供奉,顶骨置于真空玻璃器皿中,外罩佛教协会赠送的"佛牙塔"。
1955年,郭沫若率中国文化访问团出访印度,将天津的顶骨赠予印度,至今供奉在印度那烂陀寺;日本的顶骨后来分成3份。五十年代初,台湾僧俗向日本争取,其中1份送到台湾日月潭玄奘寺供奉。日本留下的两份分别供奉在奈良市的药师寺和琦玉县的慈恩院。
1999年,南京灵谷寺的顶骨又分出1份给台湾,供奉在台湾新建的玄奘大学。
北京的顶骨在"文革"中流失;广州的顶骨也下落不明;成都的顶骨1966年后移送到成都文殊院,至今完好。
唐僧顶骨舍利历1340余年,几经迁徙,劫波之余,今世存9份:成都1份、南京2份、台湾2份、西安1份,以及日本2份、印度1份。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