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新儒学论要

百科

《现代新儒学论要》是2010年2月南开大学出来厂象卷汽容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翔海。该书主要讲述了 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历程及新动向。

  • 中文名 现代新儒学论要
  • 出版社 南开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李翔海
  • 出版时间 2010年02月

图书信息

  ISBN: 9787310033485

  开本: 16开

  定价: 58.00 元

内容简介

  《现代新儒学论要》内容简犯子跟全越介:自1988年师从方克立先生来自攻读中国哲学的硕士学位至今已是20载有余了。在此期间,对于现代新儒学的研360百科习和探究一直是我的"主业"之一。现在摆在大家面前的这本小书,就是我这些年在这方面所思所想的一个结集。名之为"论要",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原因。一是出于无奈。近年来,在现代新儒学研究方面已经出版了多种专著,要找到一个与别人不重复的书名已经不太容易,查来找去,似乎"论要"还没人用过。二是书中所讨论到的,也确实是我认为比较重要的问题。当术呢更架航然,这只是我自己的一孔之见,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方家和道友批评指正。

图书目录

  来自引子:广义的"现代新儒家"概念何以成立--以对余英时360百科思想之学派归属的分析为例证

  第一章 现吗前训田石星保解信代新儒学的发展历程

  一、康有为与现代新儒学

  (一)两者的共同之处:认同儒学传统,并力图垂阻沙江范吗意查倒极罪拓展儒学的包容性

  (二)根本性差异南告穿攻紧振阻治呼:制度层面与理念免明预布磁层面之别

  二、从"科玄论战"到"良知自我坎陷"

  (一)"科玄论战"的焦点宁普:科学能否完全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

  (二)"科玄论战"的影响:"生命的学问"的贞定与"两个世界"的划分

  (三)"良知自我坎陷"说的提出与两个世界的贯通

  三、第三代新儒家的新动向

  (一)从内圣外王到批判精神与终极关怀

  (二)更为开放与宽和的心量

  四、论后牟宗三时代新儒学的发展走

  (一)多元文化对话语境中的儒家思想

  (二)从"中体西用"到"中体中用"

  (三)"后新儒学"的提出

  五、现代新儒学发展的内在逻辑

  (一)现代新儒学的时代课题:道德理性与理智理移矛性的贯通

  (二)现代新儒学中的"尊德性"路向

  (三)现代新儒学中的"道问学"路向

  (四)从两条路向看现代新儒学的时代特色

  (五)从两条路向看现代新儒学的发展走势

  第二章 论现代新儒学的理论特质

  一、现代新儒学的一般理论特质

  (一)崇儒尊孔、谋求儒学之现代复兴的基本理论立场

  (二)民族文化本位的基本理论立足点

  (三)援西人儒确胜因福表行提苦案谁的学理路数

  (四)返念清牛买同查愿型本开新的思想纲领

  二、现代新儒学的内在旨归--寻求宗教精神、哲学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

垂表略  (一)"即宗教即哲学":减队受青儒学基本特质的现代诠

  (二)融摄科学精神:现代新色业但伤转快协充知儒学重要的时代特征

  (三)道德的形上学:新儒家谋求三者统一的理论雏形

  (四)儒学传统现代新开展所必有的一次历史性转进

  (五)问题与意义

  第三老真章 现代新儒学的多元开展

 父孩波品读 一、梁漱溟文化哲学的再审视

  (一)文化三路向说的出等提出

  (二)中国文化世界性意义的突显

  (三)后工业化社会的到来与西方文化的转

  (四)一元文化观的内阶汉穿温客注帮茶斗老职在困限

  二、新理学与中国哲学的现代建构

  (一)逻辑化的玄学

  (二)儒家哲学的理性化重建

  (三)新理学的内在制限

  三、新心学的理论特色与儒学的现代走向

  (一)儒家思想新开展的关键:华化西洋文化

  (二)整合朱陆,阐扬诸子

  (三)意义与不足

  四、"新哲学体系"与新儒家中的"方门一系

  (一)哲学三慧与新哲学体系

  (二)深入西方哲学之核心而又回归中国哲学的学术道路

  (三)生生而和谐的价值理想与生命本体论

  (四)成中英与刘述先:顺承与转向

  五、"良知自我坎陷"说与儒学之第三期发展

  (一)儒家心学视野中的"良知自我坎陷"说

  (二)儒家理学视野中的"良知自我坎陷"说

  (三)来自于儒家之外的批评

  (四)"良知自我坎陷"说的"多层远近观"

  六、成中英本体诠释学评析

  (一)现代儒学发展中的"岐出转向"之新

  (二)中国哲学传统"内在理性形式"的显发

  (三)在《周易》与"世界哲学"之间

  (四)中国哲学之重合传统及其现代意义

  七、刘述先新儒学思想述评

  (一)"理一分殊"的现代解释

  (二)意义哲学的探索

  (三)在"现代"与"传统"之间

  (四)简短的评析

  第四章 在中西文化之间

  一、从"以西释中"到"以中判西":牟宗三"中国哲学观"的特质与定位

  (一)"通孔说"与中国哲学的精神特质

  (二)牟宗三"中国哲学观"的理论意义

  (三)牟宗三"中国哲学观"的理论制限

  二、徐复观中西文化观述评

  (一)先秦时代"宗教人文化"的发展进程

  (二)"仁性文化"及其价值意义

  (三)徐复观中西文化观的理论特质

  (四)在"尊德性"的框架中对"认知理性"重要性的突显

  三、本体诠释学与西方哲学

  (一)世界哲学的理论目标与民族哲学的理解起点

  (二)知识理性之本体地位的确立

  (三)从分析哲学到诠释学

  (四)海德格尔:当代哲学诠释学基本精神方向的奠基

  (五)伽德默尔:当代哲学诠释学的创立

  (六)显发本体之整体性:本体诠释学的批评视界

  (七)本体诠释学与利科尔诠释学之比较:本体诠释学批评的理论特色

  四、评现代新儒家的"中体西用"论

  (一)中国哲学史上的体用范畴与近代以来的思想演变

  (二)"反省的'中体西用'论":现代新儒家"中体西用"论的根本特点

  (三)民族主体性的挺立与"有体有用"的现代追求

  (四)现代新儒家"中体西用"论的理论偏失

  第五章 现代新儒学与后现代主义

  一、后现代主义的两个基本维度

  (一)对"自由"的追求

  (二)虚无主义的现身

  (三)"自由"与"虚无"的交织:

  西方现代文化发展演进的历史产物

  ……

  第六章 现代新会堂与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

  后记

  ……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