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科学系

百科

是防灾科技学院的龙头系,专业建设:地球物理学、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卓越工程师班、张衡班。

  • 中文名称 地震科学系
  • 隶属 防灾科技学院
  • 教职工数 60余人
  • 地址 北京防灾科技学院北校区

系部介绍

热空笑肉这光亲严回  防灾科技学院隶答执密势丰就导属中国地震局,是全国仅有的以防灾减灾高等教育为主,理、工、经、管、文等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院坐落在元死山回年速分种道北京东燕郊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战送沿百察困亮免谓坏虽600亩,设有10个教学系部,39个专业方向。

  来自地震科学系是防灾科技学院的龙头系,其地球物理学专业是教育部国家级特色察差史随概注附钱群节专业,也是学院的品牌专业,办学30多年来,以培养地震监测预测专业人才为目标,面向全国招生,现已累计培养地震监测一线专业技术人才2600多名。全国近70%的地震台长、70%的地震观测骨干技术人员均毕业于本专业;其中15人获边陲优秀儿女奖,1人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3人获省部劳游收加女肉与委载婷底级劳动模范称号。

  实验中心设有地质实验室、地球物理综合实验室(含地震、电磁、形变、地下流体观测)、台网中心、数据处理中心和测震台;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中心组成。

  2007年: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固体地球物理)

  2008年360百科:河北省防震减灾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高地-捆绑专业之一(固体地球物理)

  2009年:河北省高校新增重点发展学科(固体地球物理)

  2012年: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单位(固体地球物理)

  2012年:河北省高校重点学科(固体地球物理)

  2013年:中国地震局教学团队(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震监测预测)

历史沿革

  1975年在"国草考灯怎更新头南呼矛免家地震局兰州地震大队(费兵唱差界凯般真得更异中科院兰州地球物理所)地震地质队"的基础上筹建"国家地震局天水地震学校",培养从事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1976年1树杀0月正式招生,首批生源来自全国各地,共151名学生,学制为2年制中专,开设"地震测量、地磁测量、地电测来兵呼立直切别烟措白量、重力测量、地应力测量"5个地震专业班,这便是地球物理专业(系)的雏形。

  1983年-学着突分游陆草校迁至北京东燕郊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更名为"国家地震局地震学校"。

  1985年-国家批准组建"地震技术专科学校",同年9月地球物理教研室成立。

  1987年在地球物理教研室基础上成立应用地球物理系;

  1989年9月,地球物理系与工程地震系合并为地球物曲改兵象话门贵南胶需皇理与工程地震系,下设两个专业:应用地球物理专业、工程地震专业。

  1992年学院在矛数冷和更名为"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

  2001地球物理与工程地震系将应用地球物理派按品势四愿氢角春百专业更名为信息技术与地球物理妈离免基括离最专业,分为两个方料呀的黄终向:地球物理和地震勘探。同时,地球物理与工程地震系更名为防灾技术系,下设信息技术与地球物理、工程地震与工程勘察教研室及防灾技术实训中心。并于2001年7月在全国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3年。

  2003年7月开设城市救援决策技术专业,取消了信息技术与地球物理专业地震勘探方向。

  2006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防灾科技学院"。

  2007年12月防灾技术系更名为地震科学系,下设地球物理学(本科)、地质专业(本科)。

  2008年7月增设资源勘察工程专业(本科)。

  2009年7月增设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

  2013年首届"张衡地学班"、"卓越工程师班"开始招生。

人才培养

  地震科学系前身为创办于1975年的地球物理孙回洋展受学专业,1987年正式组建应用地球物理系,2007年更名为地震科学系。办学近40年来,累计培养地震监测一线专业技术人才近3000名。(其中:75%地震台长,70%地震监测人员)。

师资力量

  地震科学系是防灾科技学院的龙头系,现有教职工60余人,又验须独击买张战曲其中教授和研究员10人,副教授7人,讲师20余人。教师中有博士研究生导师5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人,设有地球物理教研室、地质教研室、资源勘查教研室、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教研室、灾害学教研室,1个实验中心,10余处实习基地。

教研设备

  设有地球物理教研室、地质教研室、资源勘查来自教研室、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教研室,1个实验中心,12个与地震台站合360百科作的实习基地。实验中心设有地质实验室、地球物理综合实验室(含地震、电磁、形变、地下流体观测)、起如混月沿台网中心、数据处理中心和测震台。完备的实验条件、雄厚的专业教师队伍促成了本专业成为全国唯一的地震监测预测人才培养基地。

实验中心

  地震科学实验中心的前身为应用地球物理实验室,始建于1990年,以培养学生的地震监测预测能力为主要任务。实验中心由地震监测预测、地质、地下水科学与工程3个部分共17个实验室混青似免九圆满采组成,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本中心能为地球物理学、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开设数字地震计的测试与调整、数字地震观测系统脉冲标定与数据处理、震相的模拟及数假非只氧源弦北缩哪染局字震相识别、流动重力测量、地震水准测量、地下流体综合观测、地磁场总强度及磁场梯度行觉素光四皮该的测量、地震地电观测、地震会商模拟、单片机控制技术、数字信号处理、主要矿物与岩石的鉴别、矿物薄片的镜下鉴定衡万才除与诗、水动力学参数测试、地下水渗流运动物理模拟与数值模、地下水化学成分分析等130余项实验项目。本中心设备先进、配套齐全,不仅能满足学生实验教学及教师科研的需要,还可围绕防震减灾领域开展技术培训,活高每年可承担600余人的实践教学任务。

  本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的,积极扩大对外技术服务与合作,力争把本中心建设成为师资一流、设备先进、管理规范,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实验中心。

就业情况

  近几年地在友那拿球物理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毕业生充实到地震监测一线、地震管理部门、科研院所等与本专业相关单位的占85%以上。

  2011年学院各毕业班考研情况如下,地震科学系所属的地球物理学专业占全校考研比例的15.3%,两人考研成绩400分以上,若加上公共事业管理班(后并入经济管理系)的考研情况,则地震科学系的考研占全校考研比例的22.4%。

考研情况

  序号 班级 姓名 录取院校(单位)

地球物理学专业

  1 10教杨技认50111 王连坤 中国石油大学

  2 1050111 张正阳 中国石油大学

  3 105011留星队员敌江社洋较待1 梁明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4 105011衣宗检方史问米笔刻责1 陈昊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5 1050111 吴彩端 中国石油大学

  6 1050111 陈涛 成都衡达更企金预云理工大学

  7 10建水给许50111 高熹微 防灾科技学

  8 1050111 田燚 长安大学

  9 1050111 刘才华 吉林大学

  10 1拿叫张送殖里岁配曾考050111 李根 东华理工大学

  11 105却季极号心0111 王亚文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12 1050111 朱万峰 桂预它杀理夫里球林理工大学

  13 1050111 冯策 防灾科技学院

  14 1050111 胡田调下构除再培玉全 中国地质大学

  15 1050111 王棵佳 中国石油大学

  16 1050111 李灵瑞 桂林理工大学

  17 1050112 邓山泉 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18 1050112 高雅健 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19 1050112 唐河 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20 1050112 王志伟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1 1050112 周旻炜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22 1050112 许屹然 中国石油大学

  23 1050112 崔华伟 防灾科技学院

  24 1050112 闫睿 防灾科技学院

  25 1050113 周文敏 云南大学

  26 1050113 宋尚武 防灾科技学院

  27 1050113 郑立夫 昆明理工大学

  28 1050113 李琦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29 1050113 宋程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30 1050113 李天 成都理工大学

  31 1050113 左啸 中国石油大学

  32 1050113 付国超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33 1050113 潘宇航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34 1050113 张帅 防灾科技学院

  35 1050113 张萌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36 1050113 辛洋 中科院三亚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37 1050113 芮剑文 防灾科技学院

地质学专业

  38 1050121 孙晓晨 西南石油大学

  39 1050121 王建丰 中科院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汽油研究中心

  40 1050121 肖海涛 桂林理工大学

  41 1050121 周凤 中国地质大学

  42 1050121 张博威 首都师范大学

  43 1050121 赵江涛 防灾科技学院

  44 1050121 魏亚琼 成都理工大学

  45 1050121 常梦瑶 成都理工大学

  46 1050122 李功振 成都理工大学

  47 1050122 万洋 东华理工大学

  48 1050122 张仁路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49 1050122 杨雨凡 成都理工大学

  50 1050122 张超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51 1050122 张文博 长安大学

  52 1050122 焦裕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53 1050122 李青 石家庄经济学院

  54 1050122 周晓东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与地质研究所

资源勘查与工程

  55 1050131 李峰峰 中国地质大学

  56 1050131 代辛勤 中国矿业大学

  57 1050131 李腾建 中国地质大学

  58 1050131 朱蒙 中国地质大学

  59 1050131 张国鹏 长安大学

  60 1050131 马恒 中国地质大学

  61 1050131 张俊峰 成都理工大学

  62 1050132 吴继文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63 1050132 林旭 成都理工大学

  64 1050132 刘艺璇 中国地质大学

  65 1050132 林丰 中国地质大学

  66 1050132 谢梦雨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67 1050132 郑祺亮 中国海洋大学

  68 1050132 强静雅 北京大学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69 1050141 刘慧文 防灾科技学院

  70 1050141 姜海宁 防灾科技学院

  71 1050141 马运韬 成都理工大学

  72 1050141 姚红娟 长安大学

  73 1050141 王贺 防灾科技学院

  74 1050141 孙正熙 三峡大学

  75 1050141 宋杨 长安大学

  76 1050141 张中三 南京大学

  77 1050142 杨智 中国地质大学

  78 1050142 金鹏 河海大学

  79 1050142 靳书贺 防灾科技学院

  80 1050142 徐丹丹 长安大学

现任领导

  系党总支书记:达勇

  系主任:沈军

  系副主任:谷洪彪

  地球物理专业主任:赵晓燕

  防震减灾实训中心主任:武巴特尔

  系团总支书记:唐圣华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