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士陵故居

百科

黄士陵故居地处于"世界文化遗产地"--黟县黄村,黄来自村原来隶属 "四都--西武乡"(碧阳镇),古名"西城",始建于宋,原360百科村落黄姓聚族而个律管老但路愿居,村以姓氏得名。

  • 中文名称 黄士陵故居
  • 地理位置 黟县黄村
  • 开放时间 全天
  • 著名景点 竹溪垂钓

地理位置概述

  过去是一个人口众多长亮旧压停入增我资言统、经济富裕、文风昌盛、依犯蒸行集质海养输京名人辈出的大村庄,原有"竹溪垂钓、枫林称觞、古寺夕阳、芳亭揽秀、葛社催耕、茅岗步日、霞坞横云、前山积雪"八景,并建有文昌阁、武曲楼、涵远楼、红门祠堂、集成书院等,素有"金黄村"之誉,村口有一座古朴典雅的双层"水口亭",门楣上有"立高见远"四字,为清代状元李振钧所书,跋曰:"黟西黄氏望族也,其家庙右踞山川之交,建文昌阁以培水口,属予书额,因取明文皇褒黄相国语以颜之。从汉相行村时道光十年有五,岁在来自乙未夏六月下浣,李振钧题并书。"亭内十六根径尺木柱支撑着亭身。亭体砖雕木刻,各具特色,外点列血细药菜千也观飞檐翘角,玲珑剔透。扶梯上楼,举目360百科远眺,远处青山郁郁,民居幢幢;近侧小桥流水,花草飘香,宛如一幅绝妙的新安山水画卷。清代诗人胡文辉曾赋诗为赞:"数峰相向绿,暇日谐相瞩。秀气豁烦襟,飞泉漱鸣玉。"确是一风光秀丽之处。难怪黄士陵晚年要放弃在广州的优越生活条件,义无返顾地回故乡安度晚年。

故居简述

  在"黟县古民居"中,有一补刑述战圆知角心种幢名为"旧德邻屋",它便是降请紧奏刑晚清杰出的书画家、"黟山派"篆刻创始人黄士陵故居,虽然历经沧桑,但至今仍较为完好地保存了下来,现已成为众多古民居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预革则段个审 其实黄士陵故居有两处,除一般人知道的"旧德邻屋"外,在村西还有一幢"大三间",是黄士陵的诞生处,即"旧宅"。此屋非例括庆么留通四壁是高高的风火这重墙,外墙上有砖凸出,上有"外紧围须击作存地六寸"五字,此特征在黄村可谓独一无二。里面前部是天井,后部中间一厅,两边两个房间,楼上亦然,故名。据其后裔介绍,黄士陵从小至青年时代都在这里度过,五十六岁其回归故里,最初也住在这所屋子里,还陈设了从广州带回的全套红木家具,因人多狭促,后来便另筑新屋"旧德邻屋"。乔迁新居后,此"大三间"便借于他人居住。五十年代土改时,由于种种忧虑,黄氏后裔不敢申报此屋为己产,遂归了居住者。此内情知者甚寡,故极少有人提及。

  黄氏晚年返乡修建之故居"旧德邻屋",地处村头水口亭往东数百米处,是一幢具有浓郁徽派建筑特色之民宅,"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四周环境十分幽静,为黄氏祖宅地。据村中老人引均聚特调介绍,水口亭至黄氏跳齐球故居以前都是黄家的大花园,矿院如今虽已荒芜,但昔时的风韵尚依稀可辨。屋前竹林摇曵多姿,竹林倒影掩映在清澈的圆型鱼池中,池里鱼虾游弋,历历可数。故居旁不远即为黄家祠堂,黄士陵曾在印款中言及:"吾族自宋迁黄村,祠前古槐亦宋时物也。秾绿荫半亩,洞其中可容十人。同治二年毁于兵,明年孙枝复发,分鼎足而峙,先君曾有诗纪其事。阅兹卌余年,高已出檐矣。小子卜居,迁于其邻,固以名屋云。"令人费解的是,虽然故居门额上究段概宪外到征极镌有"旧德邻屋"四字,名称已有定论。但实际上黄氏用得多的仍是其书斋号"古槐邻屋",对外并未用过"旧德邻屋",这可能二者比较而言,黄士传损斗突鱼岩排去兵陵更喜爱"古槐邻屋"这个斋号,而且对外可免自我标榜"先人有德泽"之嫌。也可谓内外有别吧!这种做法与其不喜张扬之性格也是相符的。故非亲至眼见者,一般人只知斋号"古槐邻屋",而不知有"旧德邻屋"也。

  进入厅堂,正间是宽敞典雅的客厅,中心是四合式天井,上下厅两厢均为房间。虽谈不上雍容华贵,但给人以简洁大方之感。据说过去正厅壁上挂有牧甫手绘"钟鼎图"及手勒"古槐择美里,瑞竹延清芬"木楹联,还有至友黄绍宪书赠"处士节独苦,先生艺绝伦。"对联等,堂厅布置十分典雅,惜如今已无法得见矣。

  正厅左侧为黄士陵"古槐邻屋"书斋,平房建筑,左壁开有窗户,光线比仅靠"天井"取光的厢房明亮多矣,是其生前收藏各种碑帖、书画并读书、书画、治印之所。据其后裔回忆,解放前夕,斋内挂有牧甫画财尼翻或热事家自个移像一帧,陶浚宣所书"金石刻画臣能为,搜扶肝胆我应哭。"对联等。正厅后面紧连着一幢小楼房,名"问梅花馆",别号"笑没草堂",是其长子黄少牧于民国二十八年所建,它与牧甫故居楼上有一门相通。也可说是牧甫故居的扩延。"问梅花馆"虽无牧甫故居精致,但楼西边建有一走廊,可凭栏远眺,饱览全村的山光水色,甚得"此中不但宜烟雨,可许清峰入槛来。"之妙趣,因此与故居相衬,也显别具一格。

黄士陵简介

  黄士陵,字牧甫、又作穆甫、牧父、穆父,号倦叟、黟山人、黟山民、黟山病叟、倦游窠主、息倦窠主等。斋名:"蜗篆居"、"延清芬室"、 "古槐邻屋"。其父仲和精通说文,擅长小篆,工诗词,有《竹瑞堂集》行世。黄牧甫幼受庭训,"八九岁时,诗礼十快矛女病之暇,旁及篆刻。"从此便与篆刻结下了不解之缘。十几岁时家园被毁,随从兄至南昌谋生,业余来自仍未放弃对书法篆刻的追求,二十八岁左右其在南昌出版360百科了第一本印谱《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印谱》,充分显示了其在篆刻上的天赋与功底。1882年移居广州,有幸结识了当地名士符子琴,将军长善及子志锐,文士沈泽棠、梁肇煌、梁鼎芬、文廷式等,这对他后来在艺术上的发展,起到了十促断协分重要的推动作用。1885年由引八表小下缺若于将军长善及其儿子志锐等人的大力揄扬荐举,其进入当时最高学府北京国子监南学,致力于金石学的研究。并"从盛伯羲、王廉生、吴清卿游,学大进。"1887年受两广总督张之洞、广东巡抚吴大澄之邀,入广雅书局校抗画增聚鱼书堂担任校刻工作,1900年倦防翻字过于领超首沿沿金游返乡;两年后又受邀于端方幕府,从事经史、金石图籍的校刊、编拓等工作。1904年归老回乡后不再复出,直至1908年去世。

黄士陵一生评价

  黄士陵一生,风尘仆仆,常年在外,晚年思乡之情倍增,曾自镌"倦叟"、"倦游窠主"印,表达自已厌倦长年奔波在外之生活,想返乡清静安享晚年之愿望。1900年5月,其谢绝了广州友人的挽留,终于回到了变始阔别多年的家乡,并拆银2000两,建造了这幢四合院,了却了建"窠"消"倦"的的黑征孔责宿愿。故居的庭院虽不大,但布局得宜,使人有闲适之感,而无拥挤之嫌。院内石榴、葡萄、山茶花、美人蕉等花卉,至今仍拥翠嫣红,生机勃句有副核宁达垂适谓回勃。据说,院内墙角那棵大山茶树,便是牧甫当年屋建成后亲手所栽。院中是正宅大门,门额嵌"旧德邻屋"青石钱跑同振叶纸匾额,款署:"穆甫嘱西垣题",书法劲挺,颇见动力。据考"西垣"姓汪名国钧,陈阊山人,清末举人,与黄士陵既是亲戚又是好友,关系十分密切。《黄士陵印谱》中"国钧长寿"一印,便是为其所刻。

  黄士陵回到家乡后,并未停止对艺术的追求,于书画篆刻上用功仍勤,其曾刻过一方楷书"在黟减半"朱文印钤于润例上,表达了对家乡父老兄弟的真挚感情。这期间,他除了篆刻创作外述钱细半目哥想秋冲,还用金文书写了一册《吕子呻吟语》,画了大量的画稿等。另外,他在寄情于故族助情些乡秀丽的山水同时,还解囊存恤孤寡,周给贫困,很得乡人称颂。

  黄士陵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他把自已的一生夜务培都奉献给了艺术,虽然他是国子监学生,又曾为吴大澄、端方幕府座上客,在当时如走仕途弄个"一官半职"应不是一件难事,据说吴胶快大澄就曾劝其纳粟为官,但其一生淡泊名利,陶醉在自已对艺术的追求过程中,于仕途无丝毫兴趣,当即便婉言谢绝矣。正是这种心静如水、不慕名利、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心态与精神,造就了一个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使之开创了"黟山派"篆刻,并影响和启迪着今人。其子黄廷荣(少赵按宪该鱼和从官商牧)、外孙叶玉宽(众之)能承家学。另受"黟山派"影响而颇有建树的篆刻家有:李尹桑、易大厂、乔大壮、寿石工、吴仲垌、金禹民、曾绍杰、邓尔雅、简经纶、余仲嘉、钱君陶、陈茗屋、李刚田等。正是由于这一大批"黟山派"继承者的发扬光大,才使"黟山派"的影响越来越大,喜爱黄士陵书画篆刻艺术的人越来越多,现在当地有专门研究宜升核著结并收藏其作品的"宝牧斋"晨欣先生;上海有多次去黟考察并推崇黄牧甫艺术的陈茗屋先内略回适鲜或巴少套生;广州有学"黟山派"而兼收藏的"两然斋"梁晓庄先生、"红棉山房"黄耀忠先生;香港有专门收集黄牧甫作品的范甲先生;澳门有收藏众多牧甫作品的"珍秦斋"萧春源先生……等。尤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5月临时澳门市政局还专门举办了一次"看似寻常最奇崛·黄士陵书画篆刻艺术展",并编印了精美的展品纪念册,不仅效果佳,而且反响大,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和推广作用。

  长期以来,人们对黄士陵篆刻艺术的评价颇多。如:"穆甫印今推海内巨擘。"-梁鼎芬。[1]"执竖橡直追秦汉而上,金石同寿,公已立德,我未立言;以布衣佐于卿相之间,富贵不移,出为名臣,处为名士。"-端方。[2]"悲庵之学在贞石,黟山之学在吉金。悲庵之功在秦汉以下,黟山之功在三代以上。"-李尹桑。"牧父先生的成功,是后天的而不是先天的。他的作品,一笔一刀,无不从甘苦中得来。充分表现了作者一生勤苦修习的历程。"-傅抱石。[4]"我们综观近代印学诸名家,主要数安吉吴缶庐、黟县黄牧甫,给社会影响最大。"-沙孟海。[5]"黄士陵使金文在印中产生一种锐利、生辣、光洁、平正、看似呆板,实不呆板的创造,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见过能超过他的。"-钱君陶。[6]"晚清三家,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我偏爱黄牧甫。吴昌硕过于强调笔意,抛弃了浙派用刀的传统,未免可惜。黄牧甫是书法加刀法,真正做到以刀代笔。"-陆维钊。[7]"黟县黄牧甫士陵治印得力于秦诏汉镜,颇多疏文密字,清挺独绝,譬之倪迂小景,令人意远……。"-潘天寿。[8]"黄士陵是安徽的骄傲。"-童雪鸿。[9]"士陵一生多才艺,工小学,潜心金石文字;善书法,魏楷、篆籀用笔犀利;能画,工笔花卉及重彩西画法青铜器,富丽堂皇;尤精治印……。他的作品,有浓郁的真率之感,是上乘的艺术。"-庄新兴。[10]"黄士陵广涉博取,通过毕生的努力实践,艰苦探索,终于在浙、皖两派之外,另开一门,对篆刻艺术及其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时至今日,其影响越来越大,当代不少篆刻家,都是取其一翼或一方面的特点,进而加工整理,也自立为家。"-杨坤炳。[11]等等。这些评价充分表明,一个艺术家的成功,必须靠作品本身来说话,必须经得住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虽然人们对一件事物的认识有个渐进的过程,但金子的光芒总是无法掩盖的。黄士陵就是这样成功者,虽然其生前名声不显,终身布衣,但他凭着对艺术的执着与感悟,凭着深厚的学识和技艺,凭着过人的胆魄与创新,终于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已的路。这是黄士陵的幸运,也是家乡人的骄傲。愿家乡能进一步做好"黟山"文章,并使"黟山派"艺术发扬光大,造福后人。

  注 释:

  [1]见香港商务印书馆1962年5月出版《艺林丛录第二编》,适庐撰《黄牧甫印存续䃼》。

  [2]见1986年第1期《书法》杂志,陈茗屋撰《黄士陵家乡所见》。

  [3]见上海西冷印社1935年4月石印本《黟山人黄牧甫先生印存下集》。

  [4]见江苏文艺出版社1986年3月出版《傅抱石美术文集》,《关于印人黄牧父》。

  [5]见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年3月出版《沙孟海论书丛稿》,沙孟海序《近代印人传》。

  [6]见1990年第4期《书法》杂志,《钱君陶论黄士陵》。

  [7]见1987年第3期《书法研究》杂志,张耕源撰《篆刻漫谈》。

  [8]见1983年6月出版《潘天寿美术文集》,潘天寿撰《治印丛谈》。

  [9]见1986年4月(夏)《黄山》杂志,张建中、李东撰《"黟山派"的开宗大师》。

  [10]见1987年第3期《书法》杂志,庄兴新撰《黄士陵篆刻》。

  [11]见1994年第6期《书法研究》,杨坤炳撰《现代篆刻及其流派分析》。

黄村旅游规划

  黄士陵故居所在地黄村不仅有淳朴的民风,还有保存完好的"黄氏故居",有文昌阁、灵惠庙等古建筑遗址,有依稀可见的"黄村八景"。这些都极具开发价值。先期征地10亩,用于建停车场和旅游接待处(含票房、公厕);其次恢复文昌阁、武曲楼、涵远楼、重修红门祠堂、集成书院;对"旧德邻屋" 黄士陵故居进行修缮。恢复"竹溪垂钓、枫林称觞、古寺夕阳、芳亭榄秀、葛社催耕、芳岗步日、霞坞横云、前山积雪"八景,对村内古民居进行修缮,修复街巷石板路。项目建成后,不仅可以顺应黟县旅游业的发展形势,变独特的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为黟县旅游业增加一个新卖点,是一个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俱佳的项目。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