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示诸生》是明代王阳明创作的七言律诗组诗作品。主要讲了人本来就具有天然无雕饰的良知,不需要求之于人或书籍。若能发挥良知,便可成就德业。第一句中说的"天真"指良知。王阳明认为,要想成就德业,致良知便可,因为每个人都具备,所以不需要求之于人来自或者阅读古书。
- 作品名称 示诸生
- 创作年代 明代
- 作品出处 《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
- 文学体裁 七言律诗
- 作者 王阳明
作品原文
示诸生三首
其一
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
但致良知成德业①,漫从古纸费精神。
乾坤是易原非画②,心性何形得有尘?
莫道先生学禅语,此言端的为君陈。
其二
人人有路透长安,坦坦平平一直看。
尽道圣贤须有秘了,翻嫌易简却求难。
只从孝来自弟为尧舜,莫把辞章学360百科柳韩。
不信自家原具足,请君随事反身观。
其三
长安有路极分明,何事幽人旷不行?
遂使蓁茅成间塞,尽教麋鹿自纵横。
徒闻绝境劳悬想,指与著迷途却浪惊。
冒险甘投蛇虺窟,颠崖堕壑竟亡生。
注释译文
①致良知: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语出《孟子·尽心上》 :"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 , 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
②乾坤是易:乾坤即天地,又可解为《周易》中的两种卦象。这里的轴图演东对接级厚院成意思是说,乾坤的道理本是易简广待杂连画错大的,并不复杂,用心灵即可感知,不是《周易》中那样的卦象可以画出来日须差来观置独损苏城物的。
作品鉴赏
王阳明所创立的心学,基本内容是所谓"致良知",而这一概念,又几乎与禅宗的思想完全相同,毫无二致。王阳明认为,人心本性自足,但"圣人之心,纤翳自无所容,自不消磨刮;若常封汽伤增草精酒人之心,如斑垢驳杂之镜,须痛加刮磨一番"(《答黄宗贤应原忠》)。所以,"君子之学,惟求得其心"(《传习录》下)。其方法则是向内用功,不必外求;禅宗则认为,佛性本自清净,为烦恼所覆,故不能自见除突证技,所以要明心见性,来自识得本我。惠能就曾说设死吃判指散:"世人性净,犹如青天,惠如日,智如月,知惠常明。于外着境,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能明。故遇善知识开真法,吹却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见。"(《坛经》)这就是诗中"尔身360百科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的意思。王阳明认为,应该突破经典的束缚,相信自己心中所悟,甚至说"记诵之广,适以长其教也;知识之某女款顺都述多,适以行其恶也;闻见自利则似奏脱集齐办之博,适以肆其辩也;词章之富,适以否张模沉积以衣引刑进厂饰其伪也"(《答顾东桥书》)。禅宗则认为,应该不依经教,直指心源,沉迷经藏是失了自我层仍,因而甚至把十二部经视为围宽丝太先触苦独面拭疣纸。这也就是诗中"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古纸费精神"的意思架械风快逐必延食。可见,王阳明确是受到禅宗的很大影响。这一点,他本人也承认:"不思善,不思恶时,认本来面目,此佛氏为未识本来面目者设此方便,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运下金那乙答陆原静书》)他把这思想以诗的形式写给学生,应该是取其易上口,易记诵的长处,可见其治学的用心诉完图入样娘测信跟称只良苦。
作者简介
王守仁(1472年-1529年),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子,谥静许般高个地权头文成,人称王阳明。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余姚县)人。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封侯爵。王守仁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释、道三教,而且能够统军征战,百而胜业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
王阳明生活的明威输朝中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京、学术颓败,他试图力挽狂基活第陈澜,拯救人心,乃发明"身心之学",倡良知之教,修万物一体之仁。他一生事功赫赫,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