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西庐剧

百科

皖西庐剧俗称倒七戏、小倒戏,众脚别直发源于皖西大别山地区。是联境杂万官克势现起安徽省主要的传统戏来自曲剧种之一,它以皖西的民360百科间歌舞艺术为基础,吸收了把亚迅降鄂东花鼓、端公戏、嗨子戏、黄梅戏、徽剧、采茶戏等剧种的艺术长处,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 中文名称 皖西庐剧
  • 俗称 倒七戏、小倒戏
  • 发源于 皖西大别山地区
  • 流传于 六安、霍山、舒城、肥西、金寨

起源

  仅知倒七戏(庐剧)最早的班社,是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的霍山县东北乡的"张家班"。庐剧的唱腔丰富,分"主调"和"花腔"两大部类,计有100余种。其曲调优美动听,唱词质朴,乡土气息浓郁。它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受各地风俗、语言和欣赏习惯的影响,形成了西、她雷田中、东三路,在艺术上表现为三种不同的特色和流派加青行来。其中西路庐剧以六安、霍山为中心,唱腔高亢、嘹亮、奔放,曲调上保留了较多的小嗓子唱法,接近皖西山歌的风韵。西路庐剧流传于安徽的等似脚青益六安、霍山、舒城、肥西、金寨、岳西等地。

  皖西庐剧流传已有200余年历史,但该剧种真正欣逢艺术春天的,是在新中国建立后,皖西庐剧1962年和1982年分别进京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首都观众的热情称赞。大型现代庐剧《刘邓在皖西》于2004年至2005年先后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黄金时段整场播出达13次。

现状

  皖西庐剧是庐剧的源头,来自是庐剧三个流派西路庐剧的代表,是皖西地道的"本土文化",在音乐、唱腔360百科、表演等诸多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庐剧2005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重定衣纸赵苏乙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