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触电的帝国》是2012年4月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马伯庸、阎乃川。本书讲述了电报从辉煌时期逐渐走向衰落的过程。
- 书名 触电的帝国--电报与中国近代史
- 作者 马伯庸、阎乃川
- ISBN 9787308097574
- 页数 214页
- 定价 26.80
相关信息
页数:214
字数:1来自34000
印刷时间:2012年4月
开本:880mm360百科×1230mm 1/32
省课决 版次:2012年4月第1版
印次:2012年4月第1次印刷
书号:ISBN 978-7-308-09757-4
定价:26.80元
图书策划:亨通堂
责任编辑: 独补老陈丽霞
特约编辑:孙明新
封面设计:主语
内容
2006年1月27日,美国西联国际汇款公司正式宣布停止电报业务,这标志着电报在美国彻底进入级始龙盟互造供历史。让人感慨的是,因为几乎没人使用电报了,这条公告一直到一周后才被且术烈人注意到。电报在中国也是惨淡经营,到2008年,全国只保留了八个电报中心,电报也已基本淡出了我们兵双议把范拿画谁李乡鱼的生活。斯事已逝,现在回想当年电报的辉煌以及辉煌背后的种种故事,叫人不胜感慨。作者援引史料娓娓道来,于八卦闲谈中,讲出一基商也段不一样的中国近代史。
编辑推荐
宜轴假 1、2010年度人民文学奖散文奖获奖者--「鬼才」马伯庸之力作。
2、国内第一部系统讲述电报对中国历史变革的影响及逸闻趣事的作品,从电报的角度来自写近代史,既传奇又八卦。
目录
序
西方早期电报发展
360百科制夷「鬼奴」--丁日昌
电报教父盛宣怀
「暗度陈仓」与「定军山」--大北公司海旱事件
电报与晚清政治
邮传部风云
惜墨如金--中文电报的奥秘
中文电报与密码
电报史上的奇观--民国通电趣谈
母亲的话
序
电报是改变人类文明世界的伟大发明之一。在电话普及之前,它肩负着世界交流的重大使命,是人类第一次可以快捷、方便而且高效地远距离铁半边介鸡太振女传递信息。
比起在欧美的发展,电报进入中国的时间略晚,它始素于晚清,盛于民国。从清末开始,电报的身影一直贯穿整个民国时代,扮演着重要角色,深刻地影响到了那一段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乃至文化。古老的中华文明从一开始的抗拒、抵制到将信将疑地接受,再到走「有中华民国特色的电报路」,中间波折不断,花样百出,有守旧,银阿有创新,也有东西方文化在电报中的融合。许多重大的清末针爱半客班侵距钱与民国历史事件,都靠了电报才得以发生;而同时代的许多历史名人,更是与电报这一新鲜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恰好处于十字路口,后有封建王朝的包袱,外有西方列强的物质与思想冲击。电报的出现,为当时的名根最项题某刻企甚人们提供了一件前所未有的武器,一件可以改变传统的武器。封建王朝掌握了这件武器,可以更迅速地维护统治;革命党掌握了这件武器,可以更高效地起望义串联;北洋军阀掌握了衡晚这件武器,可以让他们的军队更为强大;讨袁护法等呼短杆病诗难苦军掌握了这件武器,可以更广泛地赢取民心,占据舆论高地。
电报特有的强大功能,使得这个老大帝此总作编责集成正似国的诸多方面露出了崭新面貌。它改变了政客们的斗争手段,改变了军事家的战略战术,改变了文人墨客的思想,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市井小民的生活形态。可以这么说,电报在置传素装中国的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如何以技术推动社会变革的历史。
清末有一位大诗人叫黄遵宪哪富县吸似烟圆若,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人全岁对土笑巴育激边。此人虽然出身书香门第,国学素养深厚,且在清廷身居要职,却没有晚清大部分官僚的迂腐之气,思想十分开明。他跟随何如璋去日本做过参赞,去美国、英国、新加坡当过外交官,七还亲自编撰《日本国志》、办《时务报》,经历丰富,见识广博,思维活跃,这在清末官员中是不多见的。
黄遵宪一生追求诗界革命,富国队未置破者设早在他二十岁的时候,就写出了「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这样的曲尔全新主张,反对清诗几百年来的拟古倾向,主张「旧风格含新意境」,用旧瓶学市失采朝说装新酒,描摹现实。有他一力推动,晚清诗坛为之一纸澄,时人称他的诗为「诗史」。
黄遵宪的诗作也与寻常腐儒不同,专好以古诗咏新物,充满新奇体验。他二十七岁去北京参加会试时,就曾经咏过一首《由轮舟抵天津》,在诗中首次提到了「轮舟」这种西洋的新奇发明,可算得上是发前人所未发。后来他去美洲、欧洲等地游历,所见所闻无不奇异新颖,他的诗中于是便充满了对西洋这些「奇技淫巧」的赞叹与钦慕。
比如他写火车:「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去美国观摩选举演讲后写道:「盘盘黄须虬,闪闪碧眼鹘。开口如悬河,滚滚浪不竭。」无不新奇清雅,贴切自然,至今读之仍值得玩味。更好玩的是咏轮船,他前面大写女子盼夫早归之思,虽有轮船火车犹嫌太慢,然后笔锋一转:「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热气球。」连热气球都入诗了,可谓是紧贴流行时尚--黄遵宪诗中的热气球指的是飞艇,要知道,那会儿人类第一艘飞艇法兰西号才面世不过三年工夫罢了。
所以,钱钟书在《围城》里借董斜川之口评论说,「东洋留学生捧苏曼殊,西洋留学生捧黄公度」,也是有道理的。相比起当时国内抱残守旧的那一班老学究,这种灵活脑筋不受西洋留学生欢迎才怪呢。
黄遵宪曾经写过一首咏物诗,写得很好,直接可以拿来作谜面,有兴趣的人可以猜一下,全诗如下:
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虽署花字名,知谁箝缗尾。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门前两行树,离离到天际。中央亦有丝,有丝两头系。如何君寄书,断续不时至?每日百须臾,书到时有几?一息不见闻,使我容颜悴。安得如电光,一闪至君旁!
诗里写的是相思之苦、别离之情,载体却不再是手帕、铜镜、信笺之类的传统寄托,而是一种能够「一闪至君旁」的好玩意儿。
其实答案也很简单,就是电报。
更早的时候,晚清另外一位大诗人戴启文也写过一首咏电报诗。他和黄遵宪立意不同,里面充满了国人第一次目睹电报功能时的惊奇:「五岳穷云海澄练,纬地经天长一线,重洋万里纸鸢风,暗地机关人不见。」 无论是黄遵宪,还是戴启文,他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电报「一闪至君旁」、「 重洋万里纸鸢风」的神奇特性,充满了赞叹和惊艳。诗人的想象力通过电报这种奇妙的工具而飞扬恣肆,别有一番境界。
他们的观感,基本上可以代表那个时代中国人对电报的全部想象。正是这一点惊异,逐渐牵引着电报这种西洋的「奇技淫巧」融入时代的脉络,融入国人的生活,与历史进程密切相连,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
如今的人们对于电报恐怕已经非常陌生了,除了春节晚会上主持人还能念念来自世界各地的电报以外,日常生活里这东西几乎已经绝迹。2006年1月27日,美国西联国际汇款公司正式宣布停止电报业务,这标志着电报在美国彻底进入历史。让人感慨的是,因为几乎没人使用电报了,这条公告一直到一周后才被人注意到。
电报在中国也是惨淡经营。曾几何时,电报是华夏大地辐射最广最远的通信手段,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目前全国只保留了八个电报中心。现在的北京电报大楼已经名不副实,根本看不到电报业务的窗口了。
斯事已逝,现在回想当年电报的辉煌以及辉煌背后的种种故事,叫人不胜感慨,总觉得不回顾一二,未免可惜。本书并非学术研究,亦非史证考据,无非是以电报为纲目闲说几段故事、几则轶闻,凭吊几位古人,聊作纪念,读者识之。
现在的世界,是一个扁平的世界;现在的地球,是一个村子。
三次赢得普利策奖的《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他的名著《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中写道,从1800年一直到2000年,各种硬件的发明和革新成为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从电报、蒸汽船、铁路到移动电话和计算机的普及,世界变小了。
加拿大传播学家M麦克卢汉则是这样阐述地球村的意义的:"地球村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时空观念,使人们与外界乃至整个世界的联系更为紧密,人类变得相互问更加了解了。"
如果说在全球化的浪潮到来前,世界还是分散和孤立的一个个板块的话,那么现在,国家与国家--乃至我们每一个人,正在被各种发明和科技,联系得越来越紧密,距离越来越近。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