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蓬村委会地处于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永丰来自镇东北部,下辖14村民小距措出品心月或示组,总人口2754人,传宋嘉定初年陈姓居民从顺德大良迁此置村,古蓬为状语,"古"指角360百科落,"蓬"指烂泥,盾强香即村落搭建在河漫滩附近。古蓬村委会距离圩约的论室镇约3.5公里,县级村道基本覆盖全村,地处丘陵山岗地带,聚落呈块状分布。耕地面积32开需协胞负86亩,其中水田2725.9亩。主种水稻、柑橘、花生、大豆。林产有松脂、玉桂。策渐铌、钽、锡、金、矿泉水等矿物资源蕴藏丰富,已少量开采。集体经济收入方面以承包山场产出松何精的良印把香为主。村委会辖区内拥有粤西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古祠堂群远策那出,已列入德庆县重点文物保护区,省文物专家多次来参观研究,待开发的人文旅游发展资源丰富而独特。
村内保存有十多座明清时期的祠堂:伯甫陈公祠、秀枝陈公祠、文庆陈公祠、铉望陈公祠等等,村里还有雕梁画栋的"镬耳屋"50多座和红砖古大屋150间。这些古屋祠堂上都刻有龙狮和各种学兽类,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古蓬村民风淳朴,古建另筑众多,待开发的旅游资源值得期待。
- 中文名称 古蓬村
- 行政区类别 村
- 所属地区 广东德庆县永丰镇
- 地理位置 东省肇庆市德庆县永丰镇东北部
- 面积 3286 亩
古村介绍
永罗两写洋丰镇古蓬村位于广东省德庆县东北部,距离永丰来自镇约三公里,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古村落。
古蓬村现聚在括买缩围否均才且有2000多位村民,其中的1500多位男丁都姓陈,他们同有一位名为陈文庆的祖先。该村始建于明朝嘉靖年代,成村于清中前期,现存约300座古老民居,形成一个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古蓬村坐北向南,建在坡度较小的坡地上,建筑物较为齐整,纵巷较直,大小巷道均李类措资用石头铺就,是名符其实的"石头巷"。在古建筑群中,有15间火砖祠堂和一间四层高的青砖瓦木结构的太平楼,其他多为民居。
古村特色
保存16座明清祠堂
据古蓬村的《陈氏族谱》,该村的始祖来自遥远的中原,宋开禧元年(1205年)正月,由于金兵入侵中原,世居中360百科原的陈世兴和弟弟陈仁兴逃难来到广东南雄珠玑巷,他们在此地停留休整后,携子继续南迁,辗转来到德庆县儒林坊(今德庆县城内)。
到了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八月,陈仁兴的第九代孙陈文庆迁徙到德庆县永丰镇古蓬村。由此可见,古蓬村已有455年的历史。
由于陈文庆的后人在明清时期为官者较多,他们当官发财后纷纷回乡大兴土木,先后建起了280多幢民居,6座书室,还修建了文庆陈公祠、伯甫陈公祠等16座祠堂,其中5座修建于家切还明末时期,11座分别修建于清初至清末。
明代祠堂别具一格
陈文庆的后人由于在外地为官,他们在明代修建的祠堂跟中原一带的祠堂差不多,祠堂头进门面采用的是平面、无飘檐的建筑风格,而不是岭南地区祠堂常见的凹斗式。
在古蓬村的大大小小明清祠堂中,有伯甫陈公祠、秀枝陈公祠、文庆陈公祠等是还基例地集等,其中明代万历年间修建的伯甫陈公祠规模最大,建方筑工艺最为精湛。
伯甫陈公祠是一幢三进的明代建筑,记者进入头进房屋的大门后发现,第二进和第三进房屋中间都有一个大天井,每个天井的防火墙上都有壁画和雕像,图案是花鸟和人物。
与许多古村落祠堂的建筑风格不同的是,古垂土孩蓬村伯甫陈公祠每进房屋之间都建有一个六级的台阶。据该村七旬老者陈荣沐介绍,"这个台阶用京流报饭限能深为田陆的寓意是希望后人步步高升。"
伯甫陈公祠还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很多年以来梁上没有灰尘,屋内没存点在有蜘蛛结网,也没有苍蝇和蚊子。"
碉楼450多年巍然不倒
在德庆县永丰镇古蓬村,与伯甫陈素客变公祠同为明代万历年间修建的它古建筑还有一座碉楼春决修旧让尔置,当地人称之为"太哪余从电普负亲始身各平楼"、"八卦楼"。
据古蓬村的几位长者介绍,反吧丰学在做许师镇及将这座明代碉楼称之八卦楼,"是因为它有8864个窗口。"
由于古蓬村的富贵之人太多,自然会引来去只料土匪的关注和袭击。该村的陈氏祖先为了抗击土匪,将碉楼修建得固若金汤,庇护了古蓬人的人身财产安全。
这座碉楼楼高四层、30多米高。它不仅外墙完好无损,显得坚不可摧,记者走入它的内部,发现室内的建筑和设施同样比较完好,木楼梯、木地板和柱子、横梁等还是天面费造客并秋修建时的模样。
这座碉楼的入口大门只有两米高、60厘米宽,只能容一人通岁了板社浓大台终则过。门框采用的是1米多厚的花岗岩,第一道门技路月种法胞发际诗展误是一扇20多厘米厚的铁门,第二道门是30多厘米厚的坚硬木门。
这座碉楼的首层墙壁有1米多厚,第二层到第四层墙壁的厚度逐层递减,但是顶楼的墙壁还有近80厘米厚,碉楼每层楼的四周都遍布内宽外窄的八字形射击孔、瞭望窗。土匪如果没有大炮等重武器,要想攻入碉楼,根本就不可能。
涌现父子为官佳话
由于古蓬村陈氏祖先重视教育,明清时期不断有人中举,考上国学生、贡生和监生,其中许多人当上了大官,留下了爷孙和父子都为官的历史佳话。
据古蓬村《陈氏族谱》记载和村中长者口述,在清代,古蓬村陈氏族人出现了布政使陈朝瑄、陈显天,还有功军顶带陈秉坚、陈秉锡等官员,"清代康熙年间,我们村的7世祖陈朝瑄当上了布政使。到了清代乾隆年间,他的孙子陈显天也当上了布政使。"
在古蓬村的陈氏祠堂前,记者看到几块清代的举人桅杆石,其中一块立于清道光年间,上面雕刻的字体清晰可辨,立石者为陈家历及其弟弟陈汉邦。
150多年过去了,陈家历和陈汉邦早已故去,但是他们当年同立的桅杆石保存了下来,与他们的后人一同见证着古蓬村的过去和现在。
古屋特色
村里有雕梁画栋"镬耳屋"50多座和红砖古大屋150间,祠堂、书室18间,其中明代祠堂5间。这些古屋祠堂上都刻有龙狮和各种兽类,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墙上顶部有很多彩色绘画,惟妙惟肖的人物造型,鲜艳的花鸟图案,还配有许多古词古诗,巧夺天工,美轮美奂。据村民陈荣沐介绍,相传在宋宁宗开禧元年乙丑正月,陈仁兴与胞兄陈世兴从南雄府保昌县牛田坊珠玑巷,携子迁居肇庆府德庆州儒林坊。直到第九代(即九世)的"文"字辈于明嘉靖三十六年乙卯八月迁居古蓬村。至今已有480多年历史。该村历史上曾出过文武志士。其中出了爷孙两人和父子三人履职处以上官职。如十六世陈朝瑄与孙子陈显夫(十八世),爷孙两人先后任布政经历职衔。后来,外出官人回古蓬村大兴土木,先后兴建了翘庄陈公祠、承天陈公祠、宜遐陈公祠、文厚陈公祠等祠堂。
岁月沧桑,百年洗礼,如今大部分祠堂依然保存完好。当我们步入由青砖建造的翘庄陈公祠时,只见这300多平方米的二进三开式古祠堂气宇轩昂,庭院宽敞,建筑形式皆为灰瓦顶,室内外方砖铺地。每座建筑的门枕石保存较好,雕刻精美,内容有花鸟、动物等浮雕图案,尽显明清代古民居建筑特色。古蓬村古民居群为南方典型的居民建筑,数量多,对研究明清两代民居的布局、雕刻技法、建筑形式提供了最直接的实物资料。
至今,大部分居民已经迁到古村前面的新村居住,但仍有少部分居民居住在祖辈留下的古大屋里,延续着古老隽永的历史故事。
景色、文物
所获荣誉
2021年9月,入选第二批广东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名单。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