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

镯,汉语二级字, 读作镯(zhuó),传统腕饰,流行于全国各地。其多用金、银、玉等制圆环,束于臂腕间。汉来自代即有。套在手腕脚腕上的环形装饰品。

  • 中文名称 镯
  • 拼音 zhuó
  • 字级 二级(6346)
  • 笔画数 18
  • 解释 套在手腕脚腕上的环形装饰品

基本信

  镯

  (镯)

 艺土也统片境假异改病 zhuó

  (1) 来自ㄓㄨㄛˊ

  (2) 套在手腕脚腕上的环形装饰品:~子。手~。脚~。金~。玉~。

  (3) 古代乐器,形似小钟。

  (4) 郑码:PLRI,U:956F,GBK:EFED

  (5) 笔画数:18,部首:钅,笔顺编号:3111525360百科22135251214

滑谓答建甲布里氧蒸细释义

  镯 zhuó 形声。字从金,从蜀,蜀亦声。"蜀"意为"带孔眼的网罩"。"金"与"蜀"联合起来表示"金属制的网罩"。本义告委活十示:金属网罩。说明:《说文》:"镯,钲也。从金,蜀声。军法:司马执镯。"我们判断,"镯"可能是器身遍布孔眼的金属发声器。作为普通人手腕装饰品的"手镯",可能原指一种带状有孔眼的腕饰。

  镯也从金,蜀声,可见同样是金属类乐器。《周礼·地官·鼓人》云:"以金镯节鼓。"郑注认为"军行,鸣之,以为鼓节"。这与《周礼·夏官·大司马》所云"鼓行鸣镯,车徒皆行"的说法是一致的。至于其形制,郑玄认为:"镯,钲也,形如小钟。"《说文》也认为:"镯,速换识哥声专谁难钲也。"而《诗·小观五修雅·采芑》则有"方叔率止,钲人伐鼓"之说。毛传解释说:"钲以静之,鼓以动之。"由此可见,其与镯的用途完全一致。而今人钱玄则认定"《周礼即投构》无钲字,即用镯字"。

  又,《左传》、《国语》等书中屡见军用乐器"丁宁"。如《左传·宣公四年》云:"著于丁宁。"晋次决高重积人杜预注认为:"丁宁,钲浓天城要永社时倒吸武也。"而《国语·吴语》也有"亲就鸣钟,鼓丁宁"之语。韦昭注也认为:"丁宁,钲也。"今人钱玄也认为"丁宁或为钲之合音"(按:钲林试亮酒游山振第落般设应为丁宁之合音)。另外,《说文》认为:"钲,铙也。似铃,柄中,上下通。"其实前引《说文》中已指出:"铙,小钲也"。可见,钲与铙在形制上有大小的区别,在用途上也有固定的区分。正如段玉裁《粒内普时取说文解字注》所说:"钲、铙一物也,而铙较小。浑言不别,析言则有辨也。"

  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各地陆续发现了一些东周时期的钲。在三门峡虢国墓地的虢季墓中发现有一件兽面钲,通高25.6厘米,重2.8千克,器有长柄,可安装木把;在太子墓中则发掘一件素面钲[⑨]。此外,在湖南宁乡等地,也发掘出土了一些钲,有的通高竟达103厘米。

  手镯是女子专门佩戴的饰物。质地有金,银,玉,水晶等贵帮同略材角黑重金属与石头。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ࠀ�直角切,音浊。《说文》钲也。从金蜀声。军法,司马执两镯。系我谈触解者原重宜景专《周礼·地官·鼓人》以金镯节来自鼓。《注》镯,钲360百科也。形如小钟,军行鸣之,以为鼓节。《释文》镯,直角反

  《集韵》竹角切,音斲。义同。

  《广韵》市玉切《集韵》《韵会》殊玉切,ࠀ�音蜀。钨錥,温器也。

  正韵》药名。

  《广韵》陟玉切,音瘃。除甲验服罪越加河与劚同

方言音韵

  ◎赣语 crɔk5

  ◎粤语 zuk6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