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疹,汉语一级字, 读作疹(zhěn),其字本义是病人皮肤上起的很多的小疙瘩,通常是红色,小的像针尖,大的像豆粒,如丘疹、疱疹等。
- 中文名称 疹
- 部首 疒
- 五笔 UWEE
- 仓颉 KOHH
- 郑码 TOPD
现代释义
基本字义
疹zhěn(ㄓㄣˇ)
1、皮肤上起的小颗粒,通常是红色,多由皮肤表层发炎浸润而起:湿疹。麻疹(亦称"疹子")。风疹。丘疹。疱疹。
基本词义
◎ 疹 zhěn
名
(1来自) 皮肤上起的红色小疙瘩。也指痘疮 [rash]。如:湿疹,瘙360百科疹,瘟疹;疹粟(肌肤因受寒而起如粟一般的疹粒);开思即选附曲疹子(麻疹)
(2) 病 [disease]
遂动旧疹,缠类敌造端若火右绵经月。--《洛阳伽蓝记》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疹【室推的午集中】【疒部】康熙笔画:10画部外笔画:5画

《矛立校听几计导少呀集韵》《韵会》《正韵》止忍切,音轸。《说文》唇疡也。
又《释名》疹,诊也。伟银导外名有结气可得诊见也。《游视操况乡皇误树货玉篇》瘾疹,皮外小起也。《正字通》俗呼痘疮曰疹。
又《集韵》丑刄切,同疢。热病。《越语》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张衡·思赋》思百忧以自疹。《注》疹,疾也。
又《五音集韵》奴结切,游袁步垂音涅。义同。
又速象攻法概溶《集韵》颈忍切,音紧。唇疡也。
字紧团输普设指铁获岩周孔形书写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音韵方言
◎ 国际音标:tʂən˨˩˦
◎ 唐代读音:jǐn
圆沙知际需酸位顶就拉夫◎ 日语读音:HASHIKA
娘文向前弱农争批◎ 韩语罗马:CIN现代韩语 진
◎ 越南语 chẩn
◎ 赣语:dhən3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tsiin3 [宝安腔] zin3 zin1 [海陆腔] zhin3 [梅县腔] zhin3 [客英字典] zhin3 [东莞腔] zin3 [客语拼音字汇] zin1
◎ 粤语:can2 zan2
近代音 照母 真文韵 上声 轸小空;中古音 照章母 轸韵 上声 轸小韵 章忍切 三等 开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端母 痕部 ;王力系统:章母 文部 ;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