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市-卫星城假说

百科

卫星城是大城市体系中的一个层次,是依附于大城市、与大城市联系紧密、处在大城市周边而又与大城市相对独立的中小城市。

  卫星来自城理论的概述及应用

  卫星城是大城市体系中的一个层次,是依附于大城市、与大城市联系紧密、处在大城市周边而又与大

  城市相对独立的中小城市。本文主要介绍了卫星城定义;阐述了卫星城的产生背景;说明了其特性;分析了其发展;

  说明了其重要意义;

  并介绍了该理论在西方的有效应用;

  介绍了卫星城理论在近代我国城市规划发展中

  外基亲油眼烟散亮的实践应用;总结了卫星城在我国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并抓居觉孩概述了北京卫星城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建议;最后表述了对卫星城理论的理解及感悟。

  卫星城理论是针对田360百科园城市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背离霍德华基本思想的现象,由恩温于1920年提出。1944年完成的大伦敦周围建立了8个卫星城,已达到疏散伦敦人口的目的,从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次世界大战"后至70年代之前的西方大多数国家都有不同规模的卫星城建设,其中以英国、法国、美国以及中欧斤清田信煤年还马贵失非地区最为典型。卫星城渐鸡永态纸将出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乱陆它走本陈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学卫直性的城镇。因其围绕中心城市想卫星一样,故名之。卫星城旨在控制大城市的过度扩展,疏散过分集中的人口和工业。卫星城虽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有在行政管理、经济、文化及生活上同它所依托的大城市有较密切的联系,与母城之间保持一定至积沙标字向的距离,一般以农业或绿带隔离,但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1卫星城的产生

  卫星城是和特大城市紧密联系着的。从其基

  本含义来看,卫星城就是地处大都市周边、同大

  都市的中心城区有一定距离、具有一定数量人口

  规模、并且同大都市中心城区有着密切联系的找校大差放小径集

  兴城镇,犹如地球的卫星一般,故形象的称其为

  卫星城。从卫星城同特大城市城区的距离来看,

 形久西带矛编获 从几十公里到一百多公里不等,这主要依赖于

  星城兴起的条件与发展前景、特大城市城区的规

  模和经济能量以及交通运输条件与当初城市规划

  建设的超前意识等。卫星城的人口规模主要依学移础虽孙段探用低

  于卫星城的产业三站阻菜践规模、人口的承载能力和交带续剧上价备管位千书通运

  输条件。确认是否成为卫星城的关键,主要是这

  些新兴的城镇同特大城市中心城区联系的密切程

  各衡度。卫星城的兴起和发展,应该是直接受到特大

  城市的辐射和拉引推进,或者是特大城市人口及

  产业的分流、配套以及转移。

  2种钟首里都石养台办卫星城的特性

  规模应控制在25万~50万人,具有城市的规模和密度;

  强调生产居住与生活服务等方面职能

  与活谁指额取出死示课思执总动的综合平衡,

  帮蒸方非裂助主城区实现功能转型;

  从地永道奏右若航汽域空间来看,卫星城是大城市外部地域空间的

  有机组成部分,是现代化城市系统内部的功能区域,

  距主城中心20~50km;卫星城与母城之间有方便的交通联系,通常在一小时交通圈内。

  3卫星城的发展

  3.1

  卫星城发展的基本条件

  3.1.1

  母城条件

  特大城市的发展只有特大城市的发展达到相

  当大的规模和足够强大的经济实力时,才在客观

  上产生建设卫星城的要求,并且在主观上具有建

  设卫星城的可能。特大城市不断的发展,不可避

  免带来"都市病"

  。为了克服与缓解"都市病"

  ,

  也为了使自发的城市郊区化合理有序的发展,政

  府就着手进行"卫星城"的建设计划,同时,作

  为特大城市的政府,也有财力建设若干个卫星新

  城。

  3.1.2

  子城(卫星新城)发展的自然环境条件

  要使子城--卫星城有发展前景,必须在地

  理位置的距离上比较适当。例如,选择建设"卧

  城"为基本功能的卫星城,则应有地势较平坦、

  地域开阔、环境污染少、距离中心城区较近的地

  区。而选择建设有很高产业功能的卫星新城,则

  应视产业特色而决定选择对象。

  3.1.3

  便捷的交通运输和通讯条件

  卫星城与母城之间必须有足够好的交通运输

  条件和通讯条件,使广大企业、机构和居民的出

  行与联系显得十分便利。这样,也吸引企业及其

  他机构迁移入住或者投资兴业,并吸引居民的就

  业选择和居住区的选择。

  3.1.4

  卫星城自身所具有的城区设施条件

  卫星城的建设,除了产业发展之外,还应该

  包括学校、

  医院、

  公园、

  文化、

  体育场馆、

  金融、

  商业服务以及其他各类公共设施的建设,否则将

  无法使居民安居乐业,也无法吸引企业前来投资

  经营。正因为如此,发达国家卫星城的建设由

  20

  世纪

  20

  年代的转移居民居住区的单一功能的

  "卧

  城"

  ,

  发展到

  60

  年代以密尔顿

  .

  凯恩斯为代表的

  "新

  城"建设,即十分注重卫星城各类设施的配套建

  设,同时又建设了工业、商贸、交通服务业等多

  种产业,因而使其很快成为设施齐全、功能多样

  的新兴城市。

  3.2

  卫星城的发展过程

  卧城-半独立卫星城-积极卫星城

  卧城的概念在卫星城发展初期形成,城区多

  以居住区为主,没有生活服务设施,居民的生产

  工作及文化生活上的需要尚需去母城解决,对母

  城的依附性较强

  一般位于交通干线上,距离中心

  城市较近,

  一般为

  30km

  左右

  ;

  容纳的人口一般为

  2

  万~

  6

  万人半独立卫星城除了居住建筑外,

  还设有

  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服务设施,使一部分居民

  就地工作,另一部分居民仍去母城工作

  其规模逐

  渐扩大,距离中心城区较远,工业职能明显,独

  立性增强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卫星城人口一般

  为

  8

  万~

  10

  万人积极的卫星城基本上独立于主城,

  具有就业机会,其中心现代化,城内有必要的生

  活设施,而且还有一定的工业,居民的工作及日

  常生活基本上可以就地解决

  3.3

  卫星城的发展趋势

  100

  多年来,关于未来城市发展的思想主张

  有很多,这直接关系到如何看待大都市及其卫星

  城未来发展的道路问题。

  除了前述的霍华德的

  "花

  园城市"和恩温的"卫星新城"外,这些思想主

  张可以概括为大都市发展的集中化道路和分散化

  道路两大类。

  3.3.1

  主张集中化道路的大都市发展理论

  勒

  .

  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

  1922

  年,

  法国著名的现代建筑大师勒

  .

  柯布西埃出版了《明

  天的城市》

  一书。

  他认为,

  克服大都市

  "城市病"

  的出路,在于大城市本身的内部改造。他主张提

  高中心城区密度和住宅大楼高度,提供充足的绿

  地、空间和阳光,大力改善城市交通,全面改造

  城区,形成全新的"现代城市"概念。

  伯吉斯的

  "同心圆理论"

  。

  1923

  年,美国著名规划师伯吉

  斯以芝加哥为例,试图创立一个城市发展和土地

  利用空间组织方式的模型。在该模型中,他将城

  市划分成统一圆心的五个环形区域,这五个环形

  区域由于每一环向外面一环的侵入而扩展自己的

  范围,从而造成整个城市的不断扩张。

  在这样的

  工业城市中,布置有各类工业企业,形成上规模

  的工业区;离工业区不远处就是很大的居住区和

  各类市政区,具有设备齐全的公共设施与机构,

  两者之间既有大片绿化隔离又有快捷的交通设施

  相连。

  3.3.2

  主张分散化道路的大都市发展理论

  城市也像所有生物一样,是有机的集合体,

  城市建设发展的原则是生物界那样的有机秩序原

  则。在汽车和廉价电力遍布各处的时代,已经没

  有必要将一切活动集中于城市,现在最为需要的

  是如何将人类从拥挤不堪的城市中解脱出来,大

  力发展一种完全分散的、

  非常广阔的、

  低密度的、

  将生活居住和就业相结合在一起的新型城市形式

  --"广亩城市"

  ,这样的城市是无所在又无所不

  在的。

  4

  发展卫星城的重要意义

  国内外经济发展历程表明,经济的现代化过

  程必然伴随着城市化过程。城市化水平的高低,

  成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发达程度的度量计。高度城

  市化的结果,使城市中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在内

  循环中高速运行和高度磨擦,正面表现为经济财

  富的迅速增值能力,高科技力量和人类智慧知识

  的高度集中,以及物质的高消费和生活的高水准;

  而负面效应则是城市变得臃肿和膨胀,城市空间

  向外摊大饼状低密度扩展,不仅大量地噬食良田,

  导致可耕地面积减少,而且人们平均出行距离增

  大,交通成本提高。城市建成区则形成"水泥森

  林

  "

  ,出现水资源短缺严重,环境污染加剧,热岛

  效应增强,

  传染病易于蔓延,

  自然灾害损失上升,

  交通严重拥堵等"大城市病"

  ,成为影响城市和地

  区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人类为城市的经济发展

  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每个城市不得不考虑它

  的可持续发展前景,选择它的最佳发展方案。

  北京在

  1993

  年颁布的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

  中规划了

  14

  个卫星城,广州

  2000

  年的城市规划

  中规划了

  8

  个卫星城市。西安市第三次城市总体

  规划确定了长安等

  6

  个卫星城市。昆明、兰州、

  乌鲁木齐等西部城市也在

  90

  年代末规划了卫星城

  市。卫星城市的规划,不仅为我国大城市沿理性

  的轨道发展提供了契机,而且根据我国的国情和

  经济发展阶段,卫星城市的建设是解决"三农"

  问题、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措施,对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人口城市化水平滞后是"三农"问题突出的根本

  原因,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加速人口

  城市化进程,减少农村人口数量。中国科学院牛

  文元教授的研究表明,当中国农村人口降到全国

  人口的

  25

  %以下时,

  农村土地即达到市场化要求,

  土地的集约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才能达到一

  定程度,农业的科技含量、服务水平和生产成本

  才能大幅度改善,农民收入水平和整体素质才能

  有明显进步,

  "三农"的一系列根本问题才能得以

  彻底解决。按这个比例计算,我国有

  3

  .

  2

  亿农村

  剩余劳动力要转入城市。我国城市化水平较低,

  城市容纳能力十分有限,如果这些人口都向大城

  市转移,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将使交通、医疗、

  学校等原本短缺的服务设施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而且,城市就业岗位不可能在短期内满足大量转

  移人口的需求,不仅不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

  分流,还将带来社会不稳定因素。加快卫星城市

  发展,可形成次一级发展极,辐射沿边地域城市

  化发展,接纳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中心

  城市的人口和就业压力。对区域均衡发展、稳定

  发展均具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卫星城市的发展,不仅可缓解大

  城市的人口和产业压力,同时也是解决我国"三

  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

  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5

  卫星城在西方规划中的运用

  1944

  年艾伯克隆比应英国政府要求制定大伦

  敦规划,其基本目标就是有计划地从过度拥挤的

  大城市中心区疏散几十万人口艾伯克隆比提出的

  设想是

  :

  在伦敦四周设置一条绿带,其位置正好在

  1939

  年战争爆发时城市聚集区的边缘大伦敦规划

  提出离伦敦市中心半径

  48km

  内的范围,

  共建设

  8

  个卫星城,画出

  4

  个同心圆,分为城市内环郊区

  环带绿化环带及最外层的乡村环带圈并扩建原有

  的

  20

  座旧城镇,用以疏散伦敦的工业企业和过剩

  人口对于截留外来人口流入伦敦市区,缓解城市

  密集区的居住困难,分担其部分功能,减轻各种

  压力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965

  年,保尔德鲁

  弗里主持制定了巴黎区域指导性规划,提出了一

  个打破旧概念的创新构想,打破原有单中心城市

  布局,

  在巴黎附近

  (

  一般选址于距市区

  10km

  的近

  郊

  )

  建设

  9

  个卫星城,

  减轻巴黎城市中心区的压力

  以及缓解城市中心区的矛盾这些副中心每个为

  30

  万~

  100

  万居民服务,

  至少有

  300

  ~

  600hm2

  面积,

  有的规模己相当于大城市,沿城市切线构建

  2

  条

  由东南向西北平行的发展轴,解决城市发展问题。

  6

  我国卫星城理论的实践运用

  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从解放初期的

  10%

  提

  高到

  32%

  ~

  37%

  ,

  根据美国地理学家那森

  (Notham)

  的城市化发展研究,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到高速

  发展阶段

  20

  世纪以后,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

  大城市空间结构由聚集向离心式转折,出现郊区

  化的发展现象

  大城市的功能开始进行重组,城市

  空间由单核同心圆向多核多极型地域空间方式转

  变,个别特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正向大城市圈的扩

  展模式演进

  市建设的重心己开始由中心城区转

  向边缘和外围地区,在中心城区外围衍生了众多

  的新城区

  :

  如北京的亦庄通州,

  上海的浦东新区松

  江新城,天津的泰达杨村,南京的仙西新市区,

  苏州工业园等随着中国城市郊区化信息化的到来,

  卫星城开发正在成为中国

  21

  世纪大城市空间扩展

  的主要方式之一。

  7

  卫星城在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作用

  卫星城作为城乡之间联系和交流的中间环节,

  不仅可以为大城市提供从农村聚集而来的原材料

  农副产品各种劳务人员,而且还可以为大城市向

  农村转移产品技术资金人才,开辟广阔的市场因

  此,卫星城作为连接城乡的纽带,能够充分发挥

  其城乡经济的网络功能,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卫星城能疏散大城市中心区过密的人口,缓解住

  房交通压力,减少环境污染,改善人居环境,同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