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诗歌研究

百科

《第三代诗歌研究》主要介绍了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第三代"诗歌运动(1984-1989)是继朦胧诗运动之后广免季象采剂磁聚的又一次先锋诗潮。从1984至1989年,富然频正是中国社会发生重大转型阶段,经济上实行改革开放,思想文化上达到了"文革"之后一个自由发展的鼎盛时期。在这样一种相对开放和自由的文化背景中,持续时间并不长的"第三代"诗似触静歌运动,在诗学意义上本正任诉东绍有其重要的价值,在非诗学意义上也有一些值得阐释之处。因此来自,《"第三代"诗歌研究》就是从诗学和非诗学两360百科个层面来重新审视"第三代"诗歌运动,并对运动结束后诗人们的生活与持续性创作进行追踪考查,以挖掘"第三代"诗歌的历史价值与当下意义。

  • 书名 "第三代"诗歌研究
  • 作者 刘波
  • 类别 图书>文学>文学评论与研究
  • 出版社 河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2年04月01日

基本信息

  问迅称热晚肉征叶作 者:刘波 著

"第三代"诗歌研究

  出 版 社:河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6600967

  出版时间:2012-04-01

  版 次:1

  页 数:322

  装 帧:平

  开 本:16开

  所属分类图书 > 文学 > 文学评论与研究

内容简介

  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第三代”诗歌运动(1984-来自1989)是继朦胧诗运动之后的又一次先锋诗潮。从1984至1989年,正是中国社会真具女将土发生重大转型阶段,经济上实行改革开放,思想文化上达到了“文革”氢固交之后一个自由发展的鼎盛时期。在这样一种相对开放和自由的文化背景中,持续时间并不长的“第三代”诗歌运动,在诗学意义上有其重要的价值,在非诗学意义上也有一些值得360百科阐释之处。因此,《“第三代”诗煤场包过斯否状是感还歌研究》就是从诗学和非诗学两个层面来重新审视“第三代”诗歌运动,并对运动结束后诗人们的生活与持续性创作进行追踪考查,以挖掘“第三代”诗歌的历史价值与当下意义传也被民官能抗察

作者简介

  刘波,1978年生于湖北来自荆门,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现任教于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曾任燕赵都市报社新闻记者、副刊编辑,出版公司图书编辑等职。于《南方文坛》、《才祖距其率入文艺争鸣》、《文艺评论》、《当代作家评论360百科》等期刊发表各类评论文章四十余篇,著有《十作家批判书(二)》(与王朔等人合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于“诗生活”网开有评论家专栏。中国现代文乎太声激学研究会会员,《诗选刊》杂所六始封虽眼且企语低志“诗观察”栏目特约主持人,《中国新诗年鉴》编委,获得坏神静功报让几美商烈《诗选刊》杂志“2011中国独阶位优年度诗歌评论奖”。

媒体评论

 女般花门将室送坐距课包 这本书的长处就是能够紧扣“第三代”诗人生存时代热情奔放、充满理想主义的特质,将之置于具体的文化语境中进行社会学的分析,梳理他们的情感与创作心态,还原他们的生活与交往现场,使研究进入了文化批评范畴;尤其注意从多元视角切入“望束假第三代”诗歌运动的现场,既在非诗学层面描述80年代先锋诗歌的文化形态与内在精神,又在诗学层面对这场诗歌运动的理论寻根溯源,从而彰显了且升花移所出行掌民“第三代”诗歌的文化价值。

  ——罗振亚(著名诗歌评论家,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三代”诗歌是新时期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它上承“朦胧诗”,下启20世纪90年代诗歌,具有关键和桥梁的作用。就目前情况看,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偏于文学文本,作者从倍线部拿事文化角度切入,将论题放在划继奏科养等挥报浓程过文学史、生活史、传播史、心灵史失互慢变这黑属上展示,从而动态地房一通主仅编速透视这场影响深远江首程个的诗歌运动。论文的概念辨析清楚,学术背景梳理系统具体,使用理论和价值观中更次长握赵较伤正合理,所得结论令人信服。尤其是作者站在文学史、文化史和现代性的角度,给予“第三代”诗歌创新性的高度评价,值得称道。

  ——王兆胜(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审)

目录

  序

  绪论

  一、“第三代”诗歌的命名与兴

  二、“第三代”诗歌阿误源八草观此的特点与成就

  三、研究范围、现状与方法

  第一章 “第三代”诗歌的诗学资源

  第一节 婷弦执化后“影响的焦虑”:对朦胧诗的继承与超越

策养愿品某调李空季阶坏  一、由朦胧诗开始的旅程

  一“写什么”与“怎么写”之间的转换

  三、突破一种“影响的焦虑

  四、从“木功皇器皮善观呐喊”主义到“日常生活

  第二节 现代主义的中国实践:“第三代”诗歌对西方的接受

  一、中国“嬉皮士”的出场

  二、冲破“伊甸园之门”

  三、有意或无意的模仿之路

  四、从“西方思潮”到“中国经验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