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

唐朝(618年-907年),中国历史上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

隋末天下群雄并起,唐国公李渊趁势在晋阳起兵,于618年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唐太宗继位后开创贞观之,为盛唐奠定基础。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 来自705年神龙革命后,恢复唐国号。 唐玄宗即位后缔造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 天宝末年,全国人口360百科达八千万左右。 安史之乱后尔体能某证打束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历经唐基继置市形初身宪宗元和中兴、唐武广杀于宗会昌中兴及唐宣宗大中之治,国势复振。878年爆发的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7年藩镇将领朱温篡唐,唐朝覆亡。

唐朝疆域空前辽阔,极盛时东起日本海、南据安南、西抵咸海、北贝加尔湖。 在攻灭东突厥薛延陀后,唐太宗被四夷各族尊案长市飞控员胶到防为天可汗 。唐朝又借羁縻制度征调突厥、回鹘、铁勒、契丹、靺鞨、室韦等民族攻伐敌国,并允许日本南诏、新罗、渤海国等藩属国学习自身的文化与制度,出现万国来朝局面 。

唐朝接纳各国交流学习,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等特点 ,诗、书、画、乐等方面涌现出大量名家,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书法家颜真卿,画圣吴道子,音乐家李龟年等。

唐朝是当时决灯况面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单低利何给城五孔家之一,声誉远播房济诉米报,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 唐以后海外多称中国家岁人为"唐人"。

(概述答考生错听变石算条内图片来源 )

  • 中文名称 唐朝
  • 外文名称 Tang Dynasty
  • 别名 唐、李唐、大唐
  • 时间 618年 至 907年
  • 国家领袖 李渊、李世民、李治、李隆基等

国号

  唐朝的国号是"唐",原意是晋的古名。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为西魏八柱国之一,被追封为"唐国公", 其后,爵位传至李渊。李渊是隋朝时行宫居晋阳留守,以尊"隋"为名起据下云燃兵,每战必克,直入长安,在隋来自恭帝杨侑

  禅让后便以"唐"为国号。因国君姓李,故又称李唐,尊称为大唐。

  唐朝在政治、经济、文360百科化、外交等方面均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一。新罗、高句丽、百济、渤海国和日本等周边属国在其政治节混罗析试电体制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受到故兴投茶物你早晶无标困唐朝的很大影响。   在唐朝的前半叶,社会、经济处于上升阶段,文化先进,是历史上中国向周边国家文化与技术的大输出时期,兼容并蓄面应想周半片每族声映被的社会风气,也给十六国以来进居塞内的各个民族提供一个空前的交流融合环境,统治者亦从外族文明汲取诸多。唐朝后期,处于中国历史的转型期,土地、盐铁、赋税制度的改革标志着社会的变化,自中期以下的繁荣,主要表现在工于永鸡希观时宽商业的兴盛上。

唐朝版图

神感又杀名局历史

大唐开国

  唐朝皇族出自陇西李氏, 一说十六国的西凉开国君主李暠是其远祖,在当时李氏家族也乙流往可雨罗外是北魏关陇贵族集团的重要成员。 陇西李氏从秦代开始就是著名的武将军人世家,涌现过西汉飞将军李广和秦国名将李信等著名将军。而旧唐书》和《新唐书》中则称唐际广容困材修绍再朝皇族李氏是李耳(老子)五轻李星宗的后代。北周时期,奉行关陇集团的本位政策,李氏被赐胡姓"大野氏"。北周末烈设年,隋文帝恢复其为李氏  。隋朝在大业年间,由于隋炀类跟占查临路设育春终游帝滥用国力与三征高句丽的失败,导致隋末民变。 李渊见天下大乱,隋朝的灭亡不可扭转,便生出取而代之县兵的念头 。

大唐高祖李渊

  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以尊隋之名起兵,一路势如破竹,十一月攻占长安,拥立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即隋恭帝。李渊自任大丞相,进封唐王。义宁二年(618年)三月,隋炀帝死,五月,杨侑禅位于李渊,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国号"唐",改元武德,定都长安,隋朝灭亡。杨侑降为酅国公,置居长安,次年五许老染妒月去世。而后,李渊册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四子李元吉为高养照讲目水脸齐王。

  北周和南陈以及隋初留下的丰厚的财富,被隋末动乱破坏殆尽,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也骤降到200余万户 ,外部东突厥空前强大,东自门名致背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皆臣属于东突厥,内煤往溶杀重了史会孙部窦建德、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王世充等割据势力也臣服于突厥 ,突厥想效仿北魏道武帝入主中原 ,外敌空前强大,中原王朝却被内部的分裂混战严重削弱,局势十分严峻。

  李渊入主关中前,先派使吹捧瓦岗军李密,使其成为中原的屏障。入主关中后派李世民平定西北金城的薛举、薛仁杲,派唐使安兴贵、安修仁生擒武威的李轨。620年,派李世民击败入侵河东(今山西南部)的刘武周、宋金刚,而后洛阳郑帝王世充与河北夏王窦建德联合抗唐。622年,李世民击溃联军,俘窦建德,王世充投降。窦建德的余部刘黑闼也被李建成击溃,河北至此平定。623年,辅公祏率杜伏威余部在丹阳(今江苏南京)反唐,隔年被唐军俘杀,割据江陵的萧铣则于621年被李靖、李孝恭率军平定。翌年,岭南冯盎降服,又虔州林士弘死,因此唐朝基本统一汉地。

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

  秦王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为了皇位而斗争,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控制长安。李渊深知形势,于是禅让帝位,成为太上皇。李世民继位,是为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下令修葺洛阳都城,号称洛阳宫,李世民在位时期都洛阳前后共计11年。

  唐太宗从隋末民变中认识到群众的力量,吸取隋灭教训,重视百姓生活;留心吏治,选贤任能,知人善用,从谏如流,重用魏征等诤臣;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一系列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较为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促进了民族融合,稳固边疆,唐太宗则被四方诸国尊为"天可汗"。在其执政的贞观年间(627年-649年),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之下,出现了一个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武功兴盛的治世局面,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永徽之治

  唐太宗晚年,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争夺帝位,结果都被废掉,立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高宗李治即位,唐朝都城迁至洛阳。 即位之初,他继续执行唐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共同辅政。君臣纷纷牢记太宗的遗训遗嘱,奉行不渝太宗训令纳谏、爱民。

  李治即位后对群臣宣布:"事有不便於百姓者,悉宜陈,不尽者更封奏。 "并日引刺史入阁,问以百姓疾苦;太宗训令崇俭,唐高宗即召令:"自京官及外州有献鹰隼及犬马者罪之。"  唐高宗君臣们萧规曹随,照唐太宗时法令执行,故永徽年间,边陲安定 ,百姓阜安 ,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其在位期间,唐朝的领土最广。

武周时期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

  唐高宗中期以后,政权逐渐由武则天掌握。武则天原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死后被唐高宗召入宫中。武则天在权力斗争中获胜,被立为皇后,史称"素多智计,兼涉文史" 。公元660年,唐高宗因身体原因,让武则天处理朝政,武则天因此与唐高宗并称为"二圣"  。唐高宗死后 ,太子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因与唐中宗不合,武则天不久将其废为庐陵王,改立四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690年,武则天平定徐敬业反叛,废唐睿宗,继皇帝位,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定都洛阳,改洛阳为神都,降李旦为皇嗣,武则天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女皇帝。   武则天掌权与称帝期间,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武则天开创了殿试和武举。 武则天掌权以来打击了关陇集团,大力提拔科举出身的官员,时称"北门学士",很多是来自中原、关东与江南等地的士人,并且大力提拔人才,如狄仁杰、张柬之、张仁愿、姚崇等名臣将领。 武则天称帝期间社会文化艺术亦有所进步,当时佛教大兴,武则天时期的佛寺兴建频繁,扩建的洛阳龙门石窟为这一时期的代表。史称武则天时期为"上承贞观,下启开元"或"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神龙元年(705年),敬珲和宰相张柬之等发动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李显复位,恢复了大唐国号,李旦被立为相王。唐中宗却一直受到韦皇后、女儿安乐公主和武则天的旧有党羽武三思等人的影响,张柬之和敬珲等人先后被流放或诛杀。韦皇后有意成为第二个武则天,安乐公主则曾要求被立为皇太女。在景龙四年(710年)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合谋毒杀唐中宗,韦皇后立温王李重茂为帝,是为唐殇帝,并欲加害相王李旦。李旦之子,当时是临淄王的李隆基,在太平公主协助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皇后、安乐公主及武氏残余势力,拥立李旦复位。

开元盛世

  唐睿宗复位后,其妹太平公主与太子李隆基发生权力之争。延和元年(712年),唐睿宗让位于李隆基,是为唐玄宗。次年,唐玄宗将太平公主赐死,党羽或杀或逐,结束了政斗。

  唐玄宗整顿武周以来的弊政,政治上提拔姚崇、宋璟、张嘉贞、张说、李元纮、韩休、张九龄等贤臣为相,整饬腐败的吏治 ,并建立了一套考察制度 ,精简官僚,裁减冗官 ,设采访使发展节度使制度,导致地方权力增大;经济上推崇节俭、抑制佛教,并几近荒废的义仓制度 ,又通过括户等手段缓解土地兼并导致的逃户问题 ;军事上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并兴复马政 ,对外收复了辽西营州 ,及唐睿宗时期赐给吐蕃的河西九曲之地 ,并再次降服契丹、奚、室韦、靺鞨等民族政权 ,西域方面吞并大小勃律 并且攻灭突骑施 ,塞北方面降服复国的后突厥 ,后又扶持回鹘剪灭后突厥 。

各版开元疆域图

  唐玄宗统治下,唐朝逐渐步入盛世 ,史称"开元盛世" ,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鼎盛时期。

安史之乱

  唐玄宗改元天宝后,承平日久,国家无事,统治者逐步丧失向上求治的精神,志得意满,开始放纵享乐,从此忽视国事。在纳杨玉环为贵妃后,更加沉溺酒色。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剑"恶名的李林甫为宰相长达十八年, 使得朝政败坏。李林甫死后,杨国忠为相,出现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权势炙手可热。 唐玄宗好大喜功,为此边境将领经常挑起对异族的战事,以邀战功。由于当时兵制由府兵制改为募兵制,使得节度使与军镇上的士兵结合在一起,导致边将专军的局面, 其中以掌握重兵的胡人安禄山为最著。

唐玄宗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趁唐朝政治腐败、军事空虚之机,和史思明发动叛乱,次年十二月叛军攻入洛阳,唐玄宗率众逃至成都,史称"安史之乱"。 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唐玄宗被遥尊为太上皇。安禄山则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年号圣武。

  唐至德二载(公元757年)正月,河南节度副使张巡、睢阳太守许远等人率领军民坚守隋唐大运河咽喉、江淮屏障睢阳(今河南商丘),在睢阳之战,叛将尹子奇为报屡败损目之仇,使安庆绪前后大军几十万人被睢阳城四千名守将所牵制。此次城市攻坚战长达十个月之久,如此方使唐朝能够反攻、使郭子仪能够从容收复两京。

  长达八年时间的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元气大伤,从此由盛转衰。中央的权力大大削弱,节度使的权势越来越大。此时均田制已经逐步瓦解,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租庸调制也无法实行。战后大唐人丁锐减,土地大量荒芜,藩镇割据的现象形成。

  唐代宗时,刘晏改革盐法,改善了国家的财政,唐德宗任用杨炎为相,于建中元年(780年)开始实行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季依土地征税。唐德宗还力图平藩,但是引起朱滔、李希烈、朱泚叛乱,发生了持续5年的奉天之难战争。最后虽叛将败死,但是唐朝却与其余藩镇妥协,条件是取消王号,朝廷承认他们在当地的统治权,从此割据局面进一步深化。

元和中兴

平定安史之乱的郭子仪

  唐朝有吐蕃、回纥、南诏等外患,内有宦官掌权,禁军兵权甚至皇帝的拥立都由宦官决定,节度使对地方有独立于中央的管理权,成为唐朝的内忧外患。唐德宗死后,经过了唐顺宗的过渡阶段, 然后由永贞内禅而受宦官支持的唐宪宗登基,其即位以后,经常阅读典籍实录,每读到贞观、开元等故事,他都仰慕不已。唐宪宗以祖上圣明之君为榜样,总结历史经验,注重发挥群臣的作用,敢于任用能臣贤臣为宰相,李纯在延英殿与宰相议事,都很晚才退朝。唐宪宗在位15年间,政绩较多,在政治上有所改革,勤勉政事,从而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并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成就了唐朝的中兴气象,唐朝获得再次统一。

宦祸党争

  唐宪宗末年,以牛僧孺和李德裕为首的大臣之间的朋党之争亦越演越烈,使宦官更加得势。牛、李两党相继执政,史称"牛李党争"。

  太和九年(835年),唐文宗与李训和郑注发动甘露之变,密谋诛杀宦官,但失败。而后,宦官团结一致;群臣唯有借藩镇兵力对抗宦官权力,埋下晚唐时期藩镇和宦官直接冲突的种子。

会昌中兴

  唐文宗死后,唐武宗在宦官仇士良的拥立下,经过派系斗争继位,改元会昌。唐武宗重用李党首领李德裕,削减仇士良的权力。唐武宗在执政期间,中书省的职能作用发挥较好,因而宦官的势力被相对削弱了。对于宦官也有诸多不满的唐武宗,没有像唐文宗那样,采取极端措施来进行解决。而是吸取唐文宗失败的教训,改用阳为尊崇,实则逐渐冷淡的手段。  

李德裕

  会昌二年(842年)四月,宦官仇士良见武宗日益亲重李德裕,害怕宦官失去权势,便散布流言蜚语,称宰相与度支商定,要削减禁军衣粮和马草料等费用,欲以此激怒禁军闹事。李德裕闻讯后立即向唐武宗面奏此事。唐武宗愤慨,拿出了君主的作派,遣中使到神策左、右军去宜布御旨:"此事纯系谣传,一切都是朕的安排,无关宰相之事,尔等不得信口雌黄。 "将士们被震慑住了。

中晚唐的藩镇割据

  仇士良的阴谋被揭穿后,只好惶恐地向唐武宗谢罪。唐武宗没有乘势对他采取进一步的行动,而是将他提升为观军容使,以领神策左、右二军。名义上得到了升迁,实则却被剥夺了对禁军的控制权。仇士良明白唐武宗对他的态度,知道自己的处境不妙,以退为进,以身体有疾提出了辞职。唐武宗顺水推舟,同意了他的辞呈,将他改任为内侍监。内侍监没做多久,基于大势已去,无东山再起的希望,仇士良被迫致仕。唐武宗对外击溃回鹘乌介可汗及其部众,对内平定泽潞镇叛乱。在位时期藩镇降服。唐武宗一连串振兴朝廷的政绩,史称会昌中兴。唐武宗重视道教,禁止道教以外的佛教、景教等。故在佛教史上列为三武灭佛的其中一位称号武字的君主,史称会昌灭佛。

大中之治

  唐武宗死后,宦官选择李忱继承皇位,想继续保持朝政。未即位前的唐宣宗表面上是容易被宦官利用的无能之人,即位以后励精图治,对内贬谪李德裕,结束牛李党争;抑制宦官势力过度膨胀;打击不法权贵外戚。在位期间宣宗勤俭治国,体恤百姓,减少赋税,注重选拔人才。一改唐武宗的封杀佛教政策,再次尊崇佛教。  唐宣宗时期,张议潮领导沙州等地人民摆脱吐蕃贵族统治的首领,驱逐了河西地区的吐蕃守将,使瓜、沙等十一州又重新回归唐朝。咸通七年(866年)二月,张议潮表奏朝廷,已令回鹘首领仆固俊克复西州、北庭、轮台、清镇等城。同年十月,又令仆固俊与吐蕃大将尚恐热交战,大败吐蕃军。吐蕃余众逃奔秦州,途中遭尚延心袭击,再败,奏迁于岭南。吐蕃遂衰亡。河西肃清,使唐廷无西顾之忧,唐朝国势有所起色,百姓日渐富裕,使本已衰败的朝政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实际上,大中暂治并不稳定。唐宣宗晚年,国内已有乱象,他死后不久就爆发寇乱。

唐宣宗李忱

日落西山

  唐宣宗之后,唐懿宗与唐僖宗是著名的无能昏君,使唐朝走了下坡路。 唐朝后期,战争不断,经济政治衰退,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爆发民变,唐朝经济命脉的江南地区经过黄巢的打击,唐朝统治名存实亡。 黄巢之乱后,把唐朝的经济基础打破,而宦官所管理的禁军也损失过重,宰相与宦官争权不断。黄巢起义后,唐僖宗在唐末动乱中死去,皇位由其弟唐昭宗继位,迁都洛阳。 乾宁五年(898年),发生了神策军中尉刘季述等人的政变,唐昭宗被软禁,太子李裕开始监国,同一天宦官假传圣旨,说唐昭宗退为太上皇,并令皇太子即位,年号光化。

  天复元年(901年),崔胤联合孙德昭打败了刘季述,迎唐昭宗复位,李裕复降德王。而朱温与李克用成为唐末的风云人物,在朝廷各树党派,在朱温的支持下,宰相派胜利,宣武节度使朱温入宫尽诛宦官。天佑元年(904年),朱温发兵长安,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之后将唐昭宗杀害。 天佑二年(905年),朱温大肆贬逐朝官,并将三十余位朝臣杀死于白马驿(今河南滑县),投尸于河,史称白马驿之祸。朱全忠本想等统一后再夺取帝位,但因征讨淮河以南地区失利,所以提早于907年逼迫唐哀帝禅让 。天佑四年(907年),朱温逼唐哀帝李柷禅位,唐朝灭亡,享国290年。朱温改国号梁,史称后梁,是为梁太祖,改元开平,定都开封。

唐末农民战争图

  五代的李存勖所建的后唐和十国的南唐都自称是唐朝的承继者而用"唐"作为国号。

都城

  1.初唐

  公元618年,唐高来自祖李渊称帝,建都唐朝,定都长安。

  2.唐高宗时期

  公元657年,唐高宗建都洛阳,称“东都”。但这与隋炀帝迁都洛阳的性质并不一样。《隋书·礼仪志》记载,隋炀帝“既营建洛邑,帝无心京师,乃于东都固本里北。”可见,隋炀帝已无心大兴城,于是决议迁都洛阳。而据据《全唐文》记载:“洎乎我唐,高宗以伊洛胜概,每乐巡幸,遂成都洛。”而《旧唐书·礼仪志》记载,唐高宗“卜洛之初,既须营建,又以迁都未决,因议两留。”可见,360百科唐高宗并未彻底迁都,而是两都共存。而此时洛阳都城地位如何,《资治通鉴·唐纪·唐纪十六》:“以洛阳宫为东都,洛州官吏员品并如雍州。”《建东都诏》:“二京之盛,其来自昔。”唐高宗:“两京,朕东西二宅,来去不恒,卿宜善思修建。”

  由此可初步推断此两京并重,无高低之分。

  再从留守制度来看,“留守”可分两种情况,一指皇帝离开京城命大臣留守,是暂时性;二是平时在陪都任命大臣留守,是长期性的留都。

  《文献通考》;“咸亨二年,高宗幸讨难言席型期洛阳,以雍州长史李晦为西京留守。其後车驾发京都则置留守。”《唐会要·卷六十七》:“仪凤元年十一月四日,司农卿韦宏机为东都留守。”

  按照离开京都就派官留守,无法判定陪都。

  由此断定,唐高宗657-683年确实为两都并重,长安洛阳扩当并列为首都。

  3.武则天时代

  唐睿宗光宅元诗是似掌汽认部进立边年(684年),太后武则天改东都为神都。690年改唐为周。按韦述《两京记》:“始作上阳等宫。至武太后,遂定都於此。”武则天定都于洛阳,而此时长安的地位,可见《资治通鉴·唐纪十九》:“赦天下,改元文明。庚申,废皇太孙重照为庶人,命刘仁轨专知西京留守事。”

  从684年武则天在东都“命刘仁轨专知西京留守事”从此长居洛阳,仅在701年行幸一次,不久返回神都,由此可见,西京长安成为了当时长菜危超敌先且振收他期性的留都,乃陪都形式之一。

  武则天是并州文水人。因此,长知势圆什一办危委值各寿元年(692年)武则天将并州(太原)改置北都,见于《旧唐书·本纪·卷六》:“九月,氧架部宣轻合农雷流大赦天下,改元为长寿。改用九月温征该益族乡更要盟为社,大酺 七日。并州改科该织块置北都。”然而武则天雨山几乎从未行幸北都,亦没有设放汉要威雨花乎宗庙,因此可断定此间北都为陪都。

  4.中宗-玄宗时期

 钟岁务李武星型三 705年唐中宗恢复唐国号,同时全面身太门是才较统讨且者孩恢复高宗时期的制度,将神都改回东都,废北都,恢复了两京并重的格局。

  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正式改京师为西京,与东都并称“京都”,见于《唐会要·卷七十》:“京兆府,武德以来称京城。开元元年十二月三日,称西京。”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置北都太原,而颁布的《并州置北都制》却言:“汉居洛邑,更表南阳之都。今苗本如步王业正兴,宫观犹在,其并州宜置北都。改州为太原府。”由此可见,唐玄宗建北都,是效仿东汉建陪都南阳的,由此可初步认定北都太原为陪都。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划分两畿时,却将太原排除在外,仅以长安一带为京畿,洛阳一带为都畿。而京畿与都畿的长官(京兆尹与河南尹),二者规制地位相同。由此可以断定,仅京城长安和都城洛阳治下可称为“畿”,并列为首都。太原未入列,是为陪都。

  见于《旧唐书·地理志》:“开元十一年,又长丝阿率置北都,改并州为太原府。”

  《新唐书·地理志》:“开元二十一年,增置黔中道及京畿、都畿。”

  《钦定四库全书》:“京畿,京兆治西京城;都畿,河南治东都城。”

  《通典·职官十五·京尹》:“至开元元年,改洛州为河南府,改长史为尹。其牧尹之制,一如京兆。”

  而“长安洛阳并列为首都”,更有明文规定:唐《通典》对长安、洛阳、太原三都的描述中,仅在长安、洛阳两都后面备注“并为帝都”,而在北都太原的介停担入突核攻秋易队来成绍中却无此描述,而隋唐时期并未出现过“首都”与“陪都”二词我技,“帝都”即今日意义上的“首都”。见于下文。

  《通典·卷一百七十三》:“隋初置雍州,炀帝改为京兆郡。大唐初复为雍州,开元元年改为京兆府。凡周、秦、汉、晋、西魏、后周、隋,至於我唐,并为帝都。”

  《通典·卷一百七十七》:“隋初为洛州,炀帝之初,移都创制,复曰荆河州,寻改为河南郡,置尹。大唐平伪郑王充,置洛州。开元元年,改为河南府。凡周、汉、魏、晋、后魏、隋,至於我唐,并为帝都。”

  《通典·卷一百七十九》:“隋初废郡,置并州,又改为太原郡。大唐为并州,高祖匡隋室,起义兵。於长寿元年,置北都,后复为并州。开元十一年,改为太原府。”

  再从留守制度来看,《唐会要·卷六十七》:“三都留守,两京每月一日起居,北都每季一起居。”可见北都与长安洛阳两京的地位不等,是为陪都。

  5.唐中后期

  756年安史之乱,洛阳长安两京先后被攻占,唐玄宗南逃成都。

  757年,以成都为南京,凤翔为西京,长安为中京,与东京洛阳、北京太原并称“五京”。见于

  《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六》:“公元七五七年十一月,以蜀郡为南京,凤翔为西京,西京为中京。”

  《旧唐书·地理志》:“(757年)十二月,置凤翔府,号为西京,与成都、京兆、 河南、太原为五京。宝应元年,并凤翔县入天兴县,后罢京名。”

  760年(上元元年)罢南京成都,以江陵为南都。761年(上元二年)罢中京长安、东京洛阳、北京太原、西京凤翔、南都江陵。762年(宝应元年)复以京兆为上都,河南为东都,凤翔为西都,江陵为南都,太原为北都。同年罢西都、南都。最终仅保留上都长安、东都洛阳、北都太原三都。

  《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八》:“(七六一年)停京兆、河南、太原、凤翔四京及江陵南都之号。(七六二年)复以京兆为上都,河南为东都,凤翔为西都,江陵为南都,太原为北都。”

  《新唐书·地理志》:“(宝应)元年曰西都,未几复罢都。”“是年又号南都,寻罢都。”

  此后,唐朝皇帝久居长安,不复幸东都,东都与北都长年派官留守,是为留都,乃陪都形式之一。

  904年,长安城被毁,唐昭宗全盘迁都洛阳。907年朱温篡唐,唐朝灭亡。

疆域

  唐朝版图最大时期为唐高宗龙朔年间,当时中亚的绿洲地带受唐朝支配,其最大范围南至罗伏州(今越南)、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 国土面积达1237万平方公里 ,又一说1076万平方公里 。武周时漠北陷落于后突厥,安史之乱后西域被吐蕃攻占,到晚唐时缩水至汉地,但仍保有河套地区。

领土范围

  唐朝的疆域在极盛时期东起朝鲜半岛,南抵越南顺化一带,西达中亚咸海以及呼罗珊地区, 北包贝加尔湖至叶尼塞河下流一带。唐朝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很多,为有效管理突厥、回鹘、铁勒、室韦、契丹、靺鞨、等各民族,分别设立了安西、安北、安东、安南、单于、北庭六大都护府,以及大量隶属于六大都护府的都督府和羁縻州。  但安史之乱后数十年间,由于大量河陇边兵参与平乱导致边防空虚,吐蕃趁势进逼,并占领河陇及湟水地区,而河套地区则仍由天德军与振武军管辖。直到晚唐大中至咸通年间沙州人张议潮起兵收复河陇地区,重新打通丝绸之路,并趁吐蕃内乱,于咸通七年击溃吐蕃,使其分裂为一百多个部落。

行政区划

  唐代开创了中国政区史上道和府的建制。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分天下为10道: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等十道,不过这些道没实际权力,唐代城市等级主要是总管府、都督府、节度使等,府以下为州、县。贞观十四年(640年),全国共设360州(府),下辖1557县。开元年间又将山南、江南各分东西,并增置京畿、都畿、黔中三道,形成十五道的格局。道设州、府,州、府下再设县,开元末年,全国共有州、府三百二十八座,县一千五百七十三座。

唐朝地图

  凡351州(府、都护府)

治所下辖
关内道凤翔府(今陕西凤翔)

  京师(长安)、京兆府、华州、同州、坊州、丹州、凤翔府、邪州、泾州、陇州、宁州、庆州、娜州、定州、绥州、银州、夏州、灵州、盐州、丰州、会州、宥州、胜州、麟州、安北大都护府

河南道洛阳(今河南洛阳市)

  东都(洛阳)、河南府、睢阳郡(宋州)、汴州、孟州、陕州、虢州、汝州、许州、蔡州、陈州、颍州、亳州、濮州、郓州、泗州、海州、兖州、徐州、宿州、沂州、密州、齐州、青州、棣州、莱州、登州

河东道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西)

  河中府、绛州、晋州、隰州、汾州、慈州、潞州、泽州、沁州、辽州、太原府(北京)、蔚州、忻州、岚州、石州、朔州、云州、单于都护府

河北道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南)

  怀州、卫州、相州、魏州、澶州、博州、贝州、洛州、磁州、邢州、赵州、冀州、深州、沧州、景州、德州、定州、祁州、易州、瀛州、莫州、幽州、涿州、檀州、妫州、平州、顺州、归顺州、营州、燕州、威州、、玄州、崇州、夷宾州、、鲜州、带州、黎州、沃州、昌州、归义州、瑞州、信州、青山州、凛州、安东都护府

山南道襄阳(今湖北襄阳)

  兴元府、兴州、凤州、利州、通州、洋州、泽州、合州、集州、巴州、蓬州、壁州、商州、金州、开州、渠州、渝州、邓州、唐州、均州、房州、隋州、郢州、襄州、复州、江陵府、硖州、归州、夔州、万州、忠州

淮南道扬州(今江苏扬州市)扬州、楚州、和州、濠州、寿州、光州、蕲州、申州、黄州、安州、舒州
江南道越州(今浙江绍兴市)

  润州、常州、苏州、湖州、杭州、越州、明州、台州、婺州、衢州、信州、睦州、歙州、处州、温州、福州、泉州、建州、汀州、漳州、宣州、池州、洪州、虔州、抚州、吉州、江州、袁州、鄂州、岳州、潭州、衡州、澧州、朗州、永州、道州、郴州、邵州、连州、黔州、辰州、锦州、施州、巫州、夷州、播州、思州、、南州、溪州、溱州、珍州、珜州

陇右道治所鄯州(今青海乐都)

  秦州、成州、渭州、兰州、临州、河州、武州、洮州、廓州、叠州、宕州、凉州、甘州、瓜州、伊州、沙州、西州、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剑南道治所成都府(今四川成都)

  成都府、汉州、彭州、蜀州、眉州、锦州、剑州、梓州、阆州、果州、遂州、普州、陵州、资州、荣州、简州、嘉州、邛州、雅州、黎州、泸州、茂州、翼州、涂州、炎州、彻州、向州、冉州、穹州、笮州、戎州、嵩州、松州、文州、扶州、龙州、当州、悉州、恭州、保州、真州、霸州、柘州

岭南道治所广州(今广东广州市)

  广州、韶州、潮州、循州、贺州、端州、新州、康州、封州、泷州、恩州、春州、高州、藤州、义州、窦州、勤州、桂州、昭州、富州、梧州、蒙州、龚州、浔州、郁林州、平琴州、宾州、澄州、绣州、象州、柳州、融州、邕州、贵州、党州、横州、田州、严州、、峦州、罗州、潘州、容州、辩州、白州、牢州、钦州、、滚州、汤州、武峨州、粤州、芝州、爱州、福禄州、长州、罐州、林州、景州、峰州、陆州、廉州、雷州、笼州、环州、德化州、郎茫州、崖州、儋州、琼州、振州、万安州

政治

律法

  唐朝法律分为律、令、格、式四种。律是刑法典;令是指国家对各项制度所做出具体规定(如《户令》);格是对律令式做出补充修改与对禁令的汇编;式则是各项行政法规(如《水部式》)。《唐律》是根据隋朝《开皇律》经过《武德律》、《贞观律》、《永徽律》三朝修正而来。 自唐高祖时代开始制订,在唐太宗时才宣告完成。至唐高宗永徽年间又对唐律进行了全面解释,写成《律疏》,与《唐律》合称为《唐律疏议》,后世又称呼为《唐律疏典》。唐律分十二篇,共五百零二条,刑为五刑。唐朝律法将谋反、谋叛等反对朝廷的行为定作不得赦免或赎免的"十恶"大罪,对朝廷的延续起到了保障作用。又有一系列相关土地私有权的条例,维护了经济基础。贵族、富人、官僚受到了一定的不平等的法律保护,在与庶民触犯同样的法律下可减刑或免刑。

唐朝名臣

官职

  唐朝沿用隋朝官职制订三省六部制,主要机构有三省、六部、一台、五监、九寺。三省即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 中央官制

  中央官制



  三师 / 三公



  三师

  太师、太傅、太保



  三公

  太尉、司徒、司空



  宰相



  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侍中、尚书令、



  三省/ 六省



  三省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省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殿中省、秘书省、内侍省



  六部



部门官职

  吏部

  吏部司、司封司、司勋司、考功司



  户部

  户部司、度支司、金部司、仓部司



  礼部

  礼部司、祠部司、膳部司、主客司



  兵部

  兵部司、职方司、驾部司、库部司



  刑部

  刑部司、都官司、比部司、司门司



  工部

  工部司、屯田司、虞部司、水部司



  其他机构



部门官职

  御史台

  台院、殿院、察院



  五监

  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都水监



  九寺

  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



  朝廷中央禁军

部门官职

南衙十六卫左右卫 、 左右骁卫 、 左右武卫、 左右威卫、 左右领军卫 、
左右金吾卫 、 左右监门卫、 左右千牛卫


北衙十军左右羽林军 、 左右龙武军、 左右神武军 、
、左右神策军 、左右神威军


  (表格资料来源 )

  • 地方官制
  1. 道置观察使
  2. 州(郡):刺史(太守);别驾、长史、司马;录事、参军事;
  3. 六曹: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
  4. 县:县令;县丞、主簿;县尉、录事、佐史。
  5. 乡:耆老;五里一乡
  6. 里:里正;五保一里
  7. 村:村正;一自然村为一村
  8. 保:保长;五邻一保
  9. 邻:邻长;四家一邻
  10. 坊:坊正。城市内无村设坊,坊正和村正同级

  (内容来源 )

军事

体制

  在军事上,军力强大是唐代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唐朝统一了隋朝末年军阀割据的中国,唐太宗、唐高宗在位时攻灭东西突厥、薛延陀、高昌、高句丽、百济等国收其地为州县,并在白村江战役打败日本援军,又征调靺鞨、铁勒、室韦、契丹等民族为李唐征战。 当时唐朝在亚洲军事制度,经济和科技的优势都是这些战绩的基础。

  唐玄宗时唐朝的势力与来自阿拉伯、新兴和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的黑衣大食的势力在包含昭武九姓、大小勃律、吐火罗在内的中亚诸国相遇,结果后来唐朝因安史之乱在军事上全面收缩,中国的势力从此退出中亚。接踵而至的藩镇割据导致华北地区经济萧条。

唐朝三彩武士俑

  唐朝的众多著名将领中,除了天策府的李世民、神将薛仁贵、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的将领、郭子仪、李晟及其子李愬、高骈等汉族统帅外,异族将领也占据了重要地位:比较重要的有胡人安禄山、史思明、百济人黑齿常之、高句丽人高仙芝、契丹人李光弼、靺鞨人李怀光、突厥突骑施部人哥舒翰、铁勒部的仆固怀恩、浑瑊和阿跌光进等。

  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破坏导致府兵制改为征兵制和募兵制。安史之乱中,临时代府兵制而起的扩骑并不能抵御与节度使的兵力。唐朝在军事上失势:内有藩镇割据,外有回纥、吐蕃、南诏犯边。但在晚唐会昌二年唐军击破回鹘那颉啜部,全收七千帐,杀戮收擒老小近九万人。那颉中箭,透驼群潜脱,乌介获而杀之。

官衔

  官品等级

  将领名称

  一品

  正一品

  天策上将

  从一品

  骠骑大将军

  二品

  正二品

  辅国大将军

  从二品

  镇军大将军

  三品

  正三品上

  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正三品下

  怀化将军

  从三品上

  云麾将军、归德大将军

  从三品下

  归德将军

  四品

  正四品上

  忠武将军

  正四品下

  壮武将军、怀化中郎将

  从四品上

  宣威将军

  从四品下

  明威将军、归德中郎将

  五品

  正五品上

  定远将军

  正五品下

  宁远将军、怀化郎将

  从五品上

  游骑将军

  从五品下

  游击将军、归德郎将

  六品

  正六品上

  昭武校尉

  正六品下

  昭武副尉、怀化司阶

  从六品上

  振威校尉

  从六品下

  振威副尉、归德司阶

  七品

  正七品上

  致果校尉

  正七品下

  致果副尉、怀化中候

  从七品上

  翊麾校尉

  从七品下

  翊麾副尉、归德中候

  八品

  正八品上

  宣节校尉

  正八品下

  宣节副尉、怀化司戈

  从八品上

  御侮校尉

  从八品下

  御侮副尉、归德司戈

  九品

  正九品上

  仁勇校尉

  正九品下

  仁勇副尉、怀化执戟长上

  从九品上

  陪戎校尉

  从九品下

  陪戎副尉、归德执戟长上

  (表格内容来源 )

经济

农业

  唐朝农业生产工具又有新的进步。曲辕犁就出现在唐朝。还出现了新的灌溉工具水车和筒车。唐朝前期,仅见于记载的重要水利工程就高达一百六十多项。其中著名的如、绛岩湖、镜湖等。  天宝年间,唐朝耕地面积达到八百五十万顷。粮食产量也有提高。天宝八年,官仓存粮达九千六百万石。长安、洛阳米价最低时每斗仅十三文,青州、齐州每斗仅五文。唐朝后期,由于人口南移加上土地开垦及大修水利,南方的粮食产量大幅增加。

曲辕犁

手工业

  唐朝手工业分官营和私营两种。工部是主管官营手工业的最重要部门之一,直接管理的机构有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少府监主管精致手工艺品;将作监主管土木工程的兴建;军器监负责兵器的建造。监下设署、署下设作坊。还有铸钱监和冶监等。 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一般不对外销售,只供皇室和衙门消费。工人则分为工匠、刑徒、官奴婢、官户、杂户等。私营手工业较官营手工业不发达。唐朝前期主要手工业有纺织业、陶瓷业和矿冶业。唐后期,南方手工业大幅进步,特别是丝织业、造船业、造纸业和制茶业。

昭陵六骏

  唐朝手工业比前朝有很大的进步,商业也比前朝发达。手工业进步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有益的作用,商业的发达刺激着手工业进步,也加强着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

货币

  唐朝建立后,迅速出台了自己的铸币政策体系。武德四年(621年)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絫,积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 确立了国家铸币的法币地位。同时,又继承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绢帛为货币的传统,实行了"钱帛兼行"的货币制度--钱即铜钱,帛则是丝织物的总称,包括锦、绣、绫、罗、绢、絁、绮、缣、紬等,实际上是一种以实物货币和金属货币兼而行之的多元的货币制度体系。

开元通宝

  唐朝政府不断出台严厉打击私铸和滥铸等的法令,并禁断使用恶钱,但是由于铜钱供应量严重短缺,币值不断上升坚挺,私铸和滥铸有暴利可图,所以成效并不理想。 两税法实行以后社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一大矛盾,突出表现为钱重物轻即所谓"钱荒"问题的不断恶化。

  唐代大城市中出现了柜枋和飞钱。柜枋经营钱物寄付,在柜枋存钱的客户可以凭书贴(类似于支票)寄付钱财。这些都说明了商业在唐朝中期的繁荣。唐末,因为黄巢之乱和藩镇战争,户数锐减,社会经济规模再也未能达到开元盛世的水平。

赋税

  唐朝中期,公元780年实行两税法,当年税钱1089万八千余缗,谷215万七千余石。821-824年年均税收3515.1228万贯、石,唐后期853年税收下降到925万余缗,其中盐利达278万余。随着唐朝对盐商压迫加剧,直接引发了黄巢起义。

人口

  因杨广造成的隋末大乱导致全国人口锐减,至唐高祖武德年间仅200余万户 ,李唐统一全国后户口开始逐步恢复。唐太宗贞观十三年,户数恢复至304万,人口达1235万 ,又获塞外归附人口120余万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全国有户380万 ;武则天神龙元年(705年)全国有户615万,约达3714万人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户数达9619254,口数达52880488,为官方户口统计的峰值 。安史之乱后因藩镇割据及户籍统计和管理混乱废弛,户口数不符合实际情况,据学者分析广德二年(764年)全国人口至少有4600万到4700万左右,晚唐人口峰值达六千万左右。

  现代学者们普遍认为唐朝的人口峰值出现在唐玄宗天宝十三年至十四年间(754年-755年),因学者考虑到佃农、隐户、奴仆、士兵、僧道、外族等不纳入户口统计的人而对唐朝人口峰值有不同看法。 唐朝史学家杜佑认为唐朝天宝年间户口峰值为一千三四百万户 ;现代学者赵文林、谢淑君认为天宝十三年(754年)唐朝人口顶峰6300万 ;现代学者冻国栋认为唐朝人口峰值在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大约1430-1540万户约为7475-8050万人 ;现代学者王育民认为唐朝天宝年间户口峰值为8050万 ;葛剑雄认为唐朝天宝十四年(755年)左右的人口峰值在8000-9000万之间 ;现代学者陈旭麓提出唐朝人口峰值是9254万;日本学者日野开三郎更认为唐朝人口最高峰时2000万户,人口达1.4亿人。

唐代户口统计表

  年份

  户数

  口数

备注

  隋末唐初

  2000000

出自《册府元龟·卷四百八十六》 及《通典·卷第七》

  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

  3041871

  12351681

根据《旧唐书·地理志》诸州县户口统计而来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

  3800000

-出自《唐会要·卷八十四》
武曌神龙元年(705年)615614137140000出自《旧唐书·卷八十八》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706956541419712出自《旧唐书·本纪第八》 及《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三》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年)

  7861236

  45431265

出自《旧唐书·本纪第八》 及《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三》
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841287148143609出自《旧唐书·卷三十八》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

  8525763

  48909800

出自《旧唐书·本纪第九》
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年)897363459975543根据《新唐书·地理志》诸州县户口数统计而来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

  ①9619254

  ②9069154

  ③9187548

  ①52880488

  ②52880488

  ③52881280

  ①号数据出自《旧唐书·本纪第九》

  ②号数据出自《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

  ③号数据根据《旧唐书·玄宗纪》天宝十三载课与不课户口分计数统计而成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

  8914790

  52919390

出自《通典·食货七》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8018710-出自《唐会要·卷八十四》 及《册府元龟·卷四百八十六》

  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

  1933134

  16990386

出自《通典·食货七》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2933125-出自《唐会要·卷八十四》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3855076-出自《唐会要·卷八十四》
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237540015760000出自《旧唐书·本纪第十六》
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4996752-出自《唐会要·卷八十四》
唐武宗会昌五年(844年)4955151-出自《新唐书·卷五十二》
资料来源:《隋书》、《旧唐书》、《新唐书》、《通典》、《唐会要》、《册府元龟》、《资治通鉴》等。

文化

文学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三元及第,都诞生于唐朝,即公元622年的状元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和781年三元状元。

  唐朝最令人瞩目的文学成就可谓是唐诗,自陈子昂和"初唐四杰"起,唐朝著名诗人层出不穷,盛唐时期的李白、杜甫、岑参、王维,中唐时期的李贺、韩愈、白居易,晚唐时期的李商隐、杜牧是其中的几个代表诗人。他们的诗作风格各异,既有对神话世界的丰富想象,又有对现实生活的细致描写,既有激昂雄浑的边塞诗,亦有沉郁厚重的"诗史",还有清新脱俗的田园诗。这些诗作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杰出代表。后世宋、明、清虽仍有杰出诗人出现,但律诗和古诗的总体水平都不如唐朝,使得唐诗成为了中国古诗不可逾越的巅峰。《全唐诗》收录数量最多的大城市为洛阳、长安、金陵。

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

  唐朝的文化、制度、社会特点几乎全部承袭隋朝,唐朝的李家皇亲和隋朝的杨家皇亲更有亲戚关系,唐朝在一定程度上是隋朝的伸展,故历代史学家常把它和隋朝合并成"隋唐"。

  (图册来源 )

美术

  张萱绘《虢国夫人游春图》由于吸收了西域特征与宗教色彩,唐朝艺术与前后朝代都迥然不同。初唐的阎立本、阎立德兄弟擅画人物。吴道子则有"画圣"之称呼,他兼擅人物、山水,吸收了西域画派的技法,画面富于立体感,时有"吴带当风"之说。 张萱和周昉以画侍女图为主,代表作品有《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和《簪花仕女图》等。诗人王维擅长水墨山水画,苏轼称他"画中有诗"。

  唐朝的壁画事业特别发达。莫高窟与墓室壁画都是传世精品。唐朝的雕刻艺术同样出众。敦煌、龙门、麦积山和炳灵寺石窟都是在唐朝时期步入全盛。洛阳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和四川乐山大佛都令人赞叹。昭陵六骏、墓葬三彩陶俑都非常精美。其中雕刻家杨惠之被称为塑圣。

书法

  唐朝时期,书法家辈出。欧阳询、虞世南都是初唐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楷书笔力严整,其名作有《九成宫醴泉铭》。虞世南楷书字体柔圆。颜真卿和柳公权是唐朝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楷书用笔肥厚,内含筋骨,劲健洒脱,其代表作有《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柳公权的字体劲健,代表作有《玄秘塔碑》,世人称颜柳二人书法为"颜筋柳骨"。张旭和怀素则是唐朝草书大家。

宗教

  唐朝前期的宗教政策比较宽容,中国传统两大宗教--道教和佛教都有较大发展。唐朝以道教为国教,王公贵族皆以道士为荣,并以《老子》《庄子》《文子》《列子》等道教经典开科取士。唐初高僧玄奘在翻译佛教经典时期为了符合当时唐朝国情,大量吸收道教术语,佛教经典的大量翻译以及中国僧人自身思想体系的逐渐成熟使得中国佛教在此时期得到了稳固的发展,中国佛教的各大主要宗派大多在此时期形成或成熟。其他宗教如伊斯兰教,景教(基督教聂斯脱利派)和祆教也随着国际交往传入中国。唐武宗时对佛教采取高压政策,史称会昌灭佛,使得除禅宗等少数宗派外,其他佛教宗派从此一蹶不振。

玄奘

科技

  著名天文学家僧一行在世界上首次测量了子午线的长度;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是不可多得的医书;公元868年,中国《金刚经》的印制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雕版印刷。中国的造纸、纺织等技术通过阿拉伯地区远传到西亚、欧洲。

外交

  唐朝经济社会发达,文化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与世界许多国家的文化交流非常频繁。朝鲜、日本派来许多留学生到长安、洛阳学习。唐朝同阿拉伯地区的友好往来,绿宝石、胡椒、伊斯兰教等传入中国。

唐朝对外交往主要路线图

突厥和吐谷浑

  东突厥常年南下袭击中原,唐初北方割据政权纷纷联笼突厥抗唐,是唐建国初期一大边害。高祖太宗积极抵御,贞观三年(629年)遣李靖、李绩二将分路征讨,次年降服东突厥,小可汗突利可汗投降,大可汗颉利可汗被俘,东突厥汗国覆亡。大量突厥人迁到唐朝境内,太宗将降众左右安置在灵武至幽州地区,设羁縻府管辖。东突厥的灭亡与归顺震动了西突厥与西域各国,一些西域小国纷纷改投唐朝,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西突厥西抵波斯,北并疏勒,控制了丝绸之路。唐于640年攻克高昌城(新疆吐鲁番东南),设安西都护府。647年平定焉耆,648年平定龟兹,安西都护府迁至龟兹,统管于阗、高昌、焉耆、龟兹四镇。唐高宗显庆二年(公元657年),苏定方、萧嗣业大败西突厥。西突厥最终在唐军数次打击下覆亡,即唐与突厥的战争。西域至此成为唐朝的势力范围,期间唐军与当时另一大帝国大食开始交往。不过随着时间转移,天宝十载(751年),唐朝在与大食国阿拔斯王朝的怛罗斯战役中失败,安史之乱后,唐朝势力也基本退出了中亚地区。

突厥

  东突厥灭亡后,常年臣服突厥的回纥又受到了薛延陀的控制。646年,唐联合回纥击溃薛延陀。唐高宗永淳二年(682年),阿史那骨咄禄在蒙古高原称汗,东突厥复国(史称后突厥),后契丹人也投诚后突厥并与其狼狈为奸,并把牙帐设在阴山一带。后突厥连年入侵北部边疆一直困扰武则天。武则天试图通过册封、和亲的手段试图改善突厥人与契丹人的关系,但是一直未能成功。 直到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唐与回纥联军灭亡后突厥,回纥建国。贞元五年(790年)唐朝将其更名为回鹘。回鹘与唐朝关系一直比较良好,但在安史之乱期间曾趁机敲诈唐朝,联合唐军攻入洛阳城之后,劫掠洛阳。九世纪中期,黠戛斯击破回鹘,黠戛斯入贡于唐朝。部分回鹘西迁,大批回鹘南迁。南迁的回鹘与唐朝发生冲突,唐朝张仲武、刘沔、石雄等数次大破回鹘,杀获十几万回鹘人,还俘获大批回鹘侯王贵族。 西迁的回鹘到达甘州(甘州回鹘)、西州(高昌回鹘)、龟兹(龟兹回鹘)、葱岭融入葛逻禄(可汗王朝)。

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吐谷浑乃慕容鲜卑支系,五胡十六国时期西迁至青藏高原东北端,并在329年立国,使用晋制,且由于特殊的地缘关系一直摇摆在与东晋、南朝和五胡十六国时的西北强国之间。曾在隋大业五年(609年)被隋军占领,隋末战争时复国。吐谷浑因夹处于吐蕃和唐两大势力之间,又与吐蕃同处青藏高原这一特殊地缘上,早年慕容伏允采取亲蕃疏唐的外交政策。唐太宗几进召见未能成功,634年,开始派兵西征,次年,大将李靖击败吐谷浑,亲唐的慕容顺继位并对唐称臣。死后,子慕容诺曷钵继位,唐遣送弘化公主和亲。663年,吐蕃灭吐谷浑,诺曷钵率众迁至唐安乐州(今宁夏中宁)。

日本

  倭国武周时期改称日本,与唐朝来往密切。孝德天皇推行革新,效法唐制,走向中央集权。引入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落实户籍和记账制度,参考《唐令》写成《大宝令》法典,遵照长安城布局规划平安、平城二京。日本先后派遣了数十次遣唐使,每次使团规模达数百人,团中除使臣、水手外,还有留学生、学问僧、医师、音声生、玉生、锻生、铸生、细工生等。 著名的来唐日本人有留学生吉备真备和阿倍仲麻吕与僧人空海和圆仁。空海著有《文镜秘府论》与日本第一部汉字字典《篆隶万象名义》。圆仁寻觅佛法而走遍唐国多个道郡,带回日本大量佛学经文器具。百济艺僧味摩之将在唐学到的荆楚傩舞传至日本,称吴伎乐。日本文字平假名和片假名也都是分别从中国的草书和楷书部首演变而来。 鉴真和尚应日本僧人之邀,曾经六次东渡回日,最后终于成功。他带去了佛经,促进了中国文化向日本的流传以及佛教在日本的兴盛。

薛延陀

  贞观前期,唐朝曾与薛延陀结盟,对付强大的东突厥汗国。630年,唐击灭东突厥。东突厥失败后,薛延陀的真珠可汗夷男接管了东突厥的故土。薛延陀臣服于唐,暗中在扩大自己的力量。639年,唐太宗试图恢复东突厥,拥立俟力苾可汗阿史那思摩,以抗衡薛延陀的崛起,薛延陀与新恢复的东突厥进行多次战争,以防止唐朝的抗衡。为了避免薛延陀打败东突厥,唐将李世绩在641年战胜薛延陀。

  644年,趁唐太宗征讨高句丽的时机,薛延陀部队发起新一轮攻势,击败东突厥,迫使阿史那思摩逃回中原。随后,高句丽寻求薛延陀得援助,但夷男希望避免与唐朝直接战斗。645年,夷男死后,他的儿子多弥可汗拔灼开始和唐朝大军作战。646年,唐军反击并打败拔灼后,薛延陀的附庸回纥出兵,将他杀死。拔灼的堂兄伊特勿失可汗咄摩支向唐军投降,薛延陀灭亡。

百济

  660年,百济和唐朝、新罗之间发生唐灭百济之战。原因是百济联合高句丽,阻碍新罗和唐朝交通与进贡事宜。唐高宗屡次下诏威吓百济无果,在新罗的一再请求下,唐朝派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率左骁卫将军刘伯英等水陆十万讨伐百济。新罗武烈王金春秋为嵎夷道行军总管,苏定方率兵从成山渡海,百济据守熊津江口拒敌。苏定方进击,百济军队死数千人。苏定方水陆并进,直取其都城泗沘。城外二十馀里,百济倾国来战,唐军大胜,杀百济军一万馀人,唐军入泗沘外郭。同时,新罗大将金庾信在黄山大胜百济大将阶伯,百济义慈王及太子扶余隆逃入北境,苏定方进围泗沘城;义慈次子扶余泰自立为王,帅众固守。扶余隆子扶余文思说:"王与太子皆在,而叔遽拥兵自王,借使能却唐兵,我父子必不全矣。"率领左右逾城降唐,许多百姓也跟从,扶余泰不能制止。苏定方命军士登城立旗帜,扶余泰窘迫,开门降唐。于是扶余义慈、扶余隆及诸城主都投降了。

高句丽

  隋朝攻打高句丽惨败后,国内发生民变而灭亡。高句丽对于继起的中国王朝唐朝仍然敌视。 631年,高句丽开始在辽东建千里长城以防止唐朝的进攻,并与突厥联盟。而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则以高句丽据有的"辽东"(当时的"辽东"的概念略同于汉朝四郡的范围,即中国东北辽河以东地区以及朝鲜半岛的北部)为"旧中国之有",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决心将对高句丽的征伐作为中国统一战争的最后部分,但是唐对高句丽的进攻起初很不成功,在无数次的战役中失守战略要点。在击败高句丽的盟友突厥后,唐与新罗联盟。

唐太宗亲征高丽经过图

  唐平高句丽后,分其境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并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以统之,任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领兵二万镇守其地,试图控制朝鲜半岛,引发新罗与唐朝的战争。新罗最终控制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地区。大同江以北则由唐和渤海国占据。

大食

  715年,由于国力的强盛,在西域方面优势开始向唐朝一边倾斜,吐蕃在西域的扩张受到连续挫败,甚至与阿拉伯帝国也不能占得丝毫的便宜。首先在开元三年(715年),吐蕃与大食共同立了阿了达为王,发兵攻打唐朝属国拔汗那国。监察御史张孝嵩与安西都护吕休率旁侧戎落兵万余人,击败吐蕃大食联军,夺得中亚重要的属国拔汉那,威振西域。

  然后是开元五年(717 年),突骑施联合吐蕃和大食攻打四镇,被唐朝再次击败。

  在开元三年和开元五年阿拉伯对中国的战争均遭到失败之后,阿拉伯仍旧执着地向中亚进行扩张。由于地理上的巨大优势,更因为唐军这个时期在青海和吐蕃进行大规模的战争而无暇顾及西域,阿拉伯的影响力慢慢的体现出来,军事加上宗教的影响使得唐朝原本在西域的属国栗特诸国纷纷倒向了阿拉伯一边。为了对抗阿拉伯在西域扩张,唐朝利用突骑施给了阿拉伯相当沉重的打击。

  开元六年(718年)大食将加拉赫统兵北征,于"河中北部得胜,并己准备侵入中国领土,但是被突厥人包围,经过偿付赎金,才好不容易得救。

  开元十一年(723 年)大食呼罗珊已易将穆斯棱,往任之初即兴兵攻东拔汗那,突骑施奉诏出征,大破之。

  开元十二年(724年)叶齐德二世殁,希沙木继为哈利发,再遣穆斯林攻东拔汗那,围其都渴塞城,爆发渴水日之战,大食军大败,后卫主将战死,导致原已叛附大食的康、石诸国复归于唐,这一挫折使阿拉伯向东的扩张中止了约50年。

唐朝和阿拉伯帝国之战示意图

  高仙芝消灭石国之后,中国在中亚的势力有所恢复,为了对抗高仙芝的进攻活动,阿拉伯联合河中所有属国准备进行反击,高仙芝在七月份到达了阿拉伯人控制下的怛逻斯,并且开始围攻怛逻斯城。由于阿拉伯人早就在准备对安西四镇的攻击,在接到高仙芝进攻的消息之后立即组织了十余万的大军赶往怛罗斯城,双方在怛逻斯河两岸、今天的江布尔附近展开了决战。呼罗珊陷入混乱,阿拉伯忙于平乱,对于遥远的中国已经是有心无力了。而中国方面由于安史之乱,国力大损,也只能放弃在中亚与阿拉伯的争夺。

吐蕃

  641年,唐太宗派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到吐蕃,与赞普松赞干布结婚。 其后还有金城公主下嫁赞普赤德祖赞,并结成联盟。将唐朝的先进文化带到了吐蕃。822年,唐蕃会盟,划定了疆界,互不侵犯,唐蕃会盟碑还保存在拉萨的大昭寺。794年,唐朝与南诏在点苍山会盟,双方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唐朝吐蕃战争表

  时间/年

  战役地点

  起因

  唐朝兵力

  吐蕃兵力

  结果

  638

  松州

  吐蕃攻青海吐谷浑、党项、白兰羌等

  5万

  20万

  唐军奇袭获胜,吐蕃遣使谢罪,并退出青海吐谷浑、党项、白兰羌等。唐蕃和亲

  670

  大非川

  吐蕃军入侵并攻占了安西四镇

  5万

  40万

  吐蕃获胜,后来双方反复争夺

675安西四镇争夺安西四镇--唐朝获胜,安西四镇被唐朝控制

  678

  青海湖

  唐朝攻吐蕃

  18万

-

  唐军在青海湖战败后撤回

681良非川吐蕃论赞婆率军屯良非川--唐朝黑齿常之击败吐蕃军,吐蕃深畏之
694冷泉及大岭吐蕃论赞刃、突厥可汗子连兵-6万唐军大破吐蕃论赞刃、突厥可汗子联军

  696

  素罗汗山

  吐蕃攻临洮撤退引唐军到高原素罗汗山

--

  唐军败于论钦陵

  700

  洪源谷

  陇右诸军大使唐休璟与战于洪源谷

--

  唐军六战皆胜。702年,吐蕃求和

  714

  大来谷

  吐蕃坌达延入侵临洮

  -

  十万

  唐军大胜,吐蕃军被杀俘者达数万人

717九曲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攻吐蕃--唐军大破吐蕃。718年,吐蕃求和
722小勃律吐蕃攻小勃律四千-唐朝张思礼大胜,斩获数万吐蕃军
728渴波谷、大莫门城张守珪、萧嵩、张忠亮数次战吐蕃--数次大破吐蕃军,杀获甚众,吐蕃败兵散乱逃入山中,哭声四合。
729青海张守珪攻吐蕃--张守珪击吐蕃大同军,大破之。
729青海李祎攻吐蕃--李祎攻占石堡城,唐朝河、陇诸军得以游弈自如,拓地千余里。730年,吐蕃求和

  738

青海

  萧炅、杜希望、王忠嗣攻吐蕃

--

  唐朝大胜

  742

  大岭军

  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攻吐蕃

-三万

  唐军大胜,击破吐蕃大岭军,斩获五千馀级

742青海河西节度使王倕等攻吐蕃--大胜,击破吐蕃渔海及游弈等军。王难德阵斩吐蕃赞普之子琅支都。
746青海、积石王忠嗣率军多次与吐蕃交战--数次交战皆大胜,又平定吐谷浑,俘虏其全部
747苦拔海、积石军唐朝哥舒翰战吐蕃--苦拔海之战,连破三路吐蕃军,所向披靡。积石军之战,全歼五千吐蕃骑兵。
748青海哥舒翰攻吐蕃--筑应龙城,吐蕃屏迹不敢近青海
750西域唐朝高仙芝率军击破萨毗、朅师、突骑施等--高仙芝入朝献所擒突骑施可汗、吐蕃酋长、朅师王等
753青海洪济、大莫门等城哥舒翰击吐蕃--大胜,占领了九曲之地(今青海省东南部)
753西域大勃律封常清率军攻大勃律--唐军大破归附于吐蕃的大勃律

  755-763

  陇右诸州

  唐朝爆发内乱,安史之乱

--

  吐蕃趁唐内乱攻略陇右诸州

  763

  长安

  唐朝内乱,唐朔方军将因与唐朝廷矛盾而放吐蕃东进

-

  20万

  郭子仪勤王,吐蕃据长安15天而退出长安

765灵台西原吐蕃攻唐-十万唐军联合回纥,大胜吐蕃,斩首五万,生擒万人。
773潘源吐蕃攻唐--唐军大破吐蕃军,俘斩数以万计
776剑南剑南节度使崔宁率军对抗吐蕃吐浑氐蛮羌党项等联军-二十余万唐军胜,斩首万余级
777剑南崔宁率军与吐蕃大军交战-十余万众唐军胜,斩首八千余级
779吐蕃与南诏合兵十万攻蜀-十万唐军李晟等大胜,吐蕃南诏损失近十万军队

  786

  陇州

  吐蕃尚结赞攻打泾州、陇州、邠州

--

  唐李晟大败吐蕃军,攻克摧沙

789州台登谷唐朝韦皋与吐蕃交战--唐军击破吐蕃军,杀其大兵马使乞藏遮遮,吐蕃军投崖及溺死者不可胜数。
792维州韦皋攻维州--擒获吐蕃大将论赞热
793西山韦皋攻吐蕃--破吐蕃之众。之前役属吐蕃的众多部族率众归附唐朝

  793

  夏州

---

  唐朝收复盐州、夏州等州县

801雅州韦皋派兵大破吐蕃于雅州。韦皋屡破吐蕃,转战千里--唐军胜,拔城七,军镇五,焚堡百五十,斩首万余级,捕虏六千,降户三千
802维州唐朝韦皋攻维州,吐蕃派大军来救-十万唐军大胜,吐蕃军死亡三分之二,吐蕃大相兼东鄙五道节度使论莽热被擒
819盐州吐蕃攻盐州-十五万唐军胜,史敬奉率军绕至吐蕃军背后攻击,大破吐蕃军,杀戮不可胜纪

  849

-

  吐蕃内乱

--

  唐收秦、安乐、原3州。

  849

-

  汉人张议潮发兵取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等州,归附于唐朝。吐蕃尚延心率部众及河州、渭州、浑末部万帐投降于唐朝。

866拓跋怀光杀吐蕃论恐热,传首京师。其部众东奔秦州,尚延心击破之,悉奏迁于岭南。吐蕃自是衰绝,赞普乞离胡君臣不知所终。
数年后,从吐蕃东部开始爆发了蔓延到吐蕃全境的平民、奴隶大起义,吐蕃王国灭亡

  唐与吐蕃时和时战200多年:松州之战唐军击败吐蕃军,吐蕃退出其击败的党项、白兰羌、青海吐谷浑等,唐朝长期控制河西陇右,还逐步扩张到西域(安西北庭);高宗武则天到睿宗时期唐朝内斗,吐蕃钦陵赢了几战占了青海西部,但是争夺安西失败,钦陵要求唐撤出安西,被拒绝也无可奈何;唐长期控制河西陇右安西北庭,王晙、李祎、张思礼、王忠嗣、哥舒翰、高仙芝等多次大胜吐蕃军,或者杀敌数万,或者开拓疆土,在东边将战线推到青海湖以西,在西北将吐蕃赶出大小勃律,从东到西北压制吐蕃;后来安史之乱、朱泚之乱、藩镇之祸等等,唐多次内斗严重削弱自己,吐蕃趁机赢了一些,但是唐朝崔宁、李晟、韦皋、史敬奉等多次重创吐蕃军;九世纪中期,唐朝廷重占秦、原、安乐、维、扶、河、渭等州,张议潮占河西、陇右,归附于唐朝,不久之后,吐蕃王国内外交困先灭亡了。

帝王世系

历代皇帝画像
唐高祖李渊 唐太宗李世民 唐高宗李治
唐玄宗李隆基
唐肃宗李亨
唐代宗李豫
唐穆宗李恒
唐敬宗李湛
唐宣宗李忱
唐僖宗李儇
唐昭宗李晔
唐朝皇帝世系表

  庙号

  谥号

  姓名

  在位年限

  陵寝

  年号

  高祖

  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李渊

  618-626

  献陵

  武德618年-626年

  太宗

  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李世民

  627-649

  昭陵

  贞观627年-649年

  高宗

  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李治

  650-683

  乾陵

  永徽650年-655年

  显庆656年-661年

  龙朔661年-663年

  麟德664年-665年

  乾封666年-668年

  总章668年-670年

  咸亨670年-674年

  上元674年-676年

  仪凤676年-679年

  调露679年-680年

  永隆680年-681年

  开耀681年-682年

  永淳682年-683年

  弘道683年

  中宗

  (被废)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李显

  684

  定陵

  嗣圣684年

  睿宗

  (禅位)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李旦

  684-690

  桥陵

  文明684年

  光宅684年

  垂拱685年-688年

  永昌689年

  载初690年

武周690年-705年
则天大圣皇帝

  则天大圣皇帝

  武曌

  690-705

  乾陵

  天授690年-692年

  如意692年

  长寿692-694年

  延载694年

  证圣695年

  天册万岁695-696年

  万岁登封696年

  万岁通天696-697年

  神功697年

  圣历698-700年

  久视700年

  大足701年

  长安701-705年

李唐复辟705-907

  中宗

  (复辟)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李显

  705-710

  定陵

  神龙705年-707年

  景龙707年-710年

  恭宗

  殇皇帝

  李重茂

  710

  唐隆710年

  睿宗

  (复辟)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李旦

  710-712

  桥陵

  景云710年-711年

  太极712年

  延和712年

  玄宗

  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李隆基

  712-756

  泰陵

  先天712年-713年

  开元713年-741年

  天宝742年-756年

  肃宗

  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李亨

  756-762

  建陵

  至德756年-758年

  乾元758年-760年

  上元 760年-761年

  代宗

  睿文孝武皇帝

  李豫

  762-779

  元陵

  宝应762年-763年

  广德763年-764年

  永泰765年-766年

  大历766年-779年

  德宗

  神武孝文皇帝

  李适

  780-805

  崇陵

  建中780年-783年

  兴元784年

  贞元785年-805年

  顺宗

  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

  李诵

  805

  丰陵

  永贞805年

  宪宗

  圣神章武孝皇帝

  李纯

  806-820

  景陵

  元和806年-820年

  穆宗

  睿圣文惠孝皇帝

  李恒

  821-824

  光陵

  长庆821年-824年

  敬宗

  睿武昭愍孝皇帝

  李湛

  824-826

  庄陵

  宝历824年-826年

  文宗

  元圣昭献孝皇帝

  李昂

  826-840

  章陵

  宝历 826年

  大和827年-835年

  开成836年-840年

  武宗

  至道昭肃孝皇帝

  李炎

  840-846

  端陵

  会昌 841年-846年

  宣宗

  圣武献文孝皇帝

  李忱

  846-859

  贞陵

  大中847年-859年

  懿宗

  昭圣恭惠孝皇帝

  李漼

  859-873

  简陵

  大中 859年

  咸通 860年-873年

  僖宗

  惠圣恭定孝皇帝

  李儇

  873-888

  靖陵

  咸通873年-874年

  乾符874年-879年

  广明880年-881年中和 881年-885年

  光启885年-888年

  文德888年

  昭宗

  圣穆景文孝皇帝

  李晔

  888-904

  和陵

  龙纪889年

  大顺890年-891年

  景福892年-893年

  乾宁894年-898年

  光化898年-901年

  天复901年-904年

  天佑904年

  景宗

  昭宣光烈孝皇帝

  李柷

  904-907

  温陵

  天佑 904年-907年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