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近爸爸走近妈妈》是2010年出来自版的图书,作者是丁大于。
- 书 名 走近爸爸走近妈妈
- 开 本 850×1168 1/32
- 出版时间 2010年5月
- 作 者 丁大于
书籍简介
书名:走近爸爸 走近妈妈

作者:丁大于
出书来自机构:北京时代弄潮文化发展有360百科限公司
网络推广:个人出书网 冲感市啊检山九远飞样福老人出书网
媒体支持:时代文化出版社
合作宣传:时代教育出版社 时代文献出版社 时代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法独额研显兴树敌吃聚收010年5月
字 数:116千字
页 数:118
觉频磁 版 次:第1版
开 本:850×1168 1/32
纸 张:胶版纸
包 装:平装
本书序文
今年是期善短烈会湖九附胞宗爸爸诞辰一百周年,妈妈诞辰九十六周年的纪念年,虽然光阴如箭,妈妈离开我们已整整二十七年零八个月,爸爸离去也有将近演全十五周年了,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的慈祥面容,他们的音容笑貌,日益清晰的留密三半逐在我们的记忆中,为品动察织概热了纪念我们最最亲爱的爸爸妈妈,表示我们无尽的想念。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将他们留下的坚强、正直不畏强暴、嫉恶如仇的高风亮节一代一代传下去。让我们和我们的后代永远记住,永远纪念他们,这就是我们编辑这本纪念册的目的,虽然挂一漏万,但能略表心意,我们也稍感欣慰了。
爸虽减想爸、妈妈,安息吧!
书籍目录
前 来自言 3
走近爸爸 6
一个世纪老人的回忆 7
爸爸家书 23
我所知道的丁惟汾 43
王耀武其人 51
父亲丁基360百科实简历 52
五姑的回忆 54
胡志远伯伯的回本极科免歌忆 55
谢怀丹的回忆 5影好吸列少将极省5
走近妈妈 57
回忆我的妈妈于培真-快同-大于二十年前的回忆 58
和妈妈在一起的日子 67
一、短暂的无忧无虑的童年 67
二、为我们遮风挡雨的好妈妈 69
三、对他人热情关爱,对年轻人诲人不倦的好妈妈 70
片断的回忆--录自毛毛姐姐的记忆 72
珍贵的家信,温馨的回忆 74
一、妈妈给我们的触展千汉香家信 74
二、大于小于给妈妈的信 77
三、大哥的家信 82
四、小于给大于的信 86
本 一个大写的"人"--妈妈的亲情和友情 87
王辩同志给妈妈的两封劳巴急半款钟为获维绝信 87
王大姨一九八七年给大于的来信:(在妈妈去世十二年之后) 89
杨一辰伯伯给妈妈的信: 90
王玉襄大姨给妈妈的信: 91
徐伯伯(徐士高)给妈确妈的信: 92
徐伯伯给我和爸爸妈妈的来信 93
妈妈的亲人们来信摘编 97
妈妈最喜欢的唯一的侄女于玲表姐的来信选录 97
玲玲姐姐来信选录 98
二姨于乃惠来信摘录 99
四舅妈的来推福信摘录 100
妈妈给二姨的信件摘录 101
妈妈的遗诗选编 104
妈妈的文章--父亲生平的回忆 广心组吗争司孙美牛106
附录 108
我聚些清伤阳的祖父于宗汉 108
我的父亲丁惟汾 110
党和人民的忠实女儿--于培真生平 114
老伴柳桂芝给烧松也执致土流七十大寿祝词 118
八十漫忆 119
编后感 123
原文摘录
……
我是山东省日照县人,家居该县涛雒镇。到了我老老爷爷,因分家迁居涛雒西官。这个村庄是个穷庄子,居住着约150红事户人家。80%是佃户,小地主也不过两三家。其余都是中农,我家也算是个中农。当时家有薄田10亩,年景好的时候,仅够维持生活。如果每年打的粮食不够维持生活,只好筹措一点款项,去集上购买料完没仅尔才虽杀种一些粮食,以补不足。
这个村庄被一条坎坷不平的,有流水道和行车行人的道路的大沟分割为两半,我家住在村子的南半面。独轮小车走这段路时,多半要人帮忙才能过去。人们住的房子差不多都是草房,没有瓦房,就两三家地主家也不例外。
祖父丁以此,字竹筠宣务协虽凯凯急全,治汉学和音韵学颇有成就。著有《毛诗正韵》,该书现正在山东齐鲁出版社出版。祖父幼壮年时,因家中无钱供其考举人,仅考有秀才,其痛感满清政府的朝双减顶造优失燃期活跳腐败,富有反清的民族主义思想立候同杆无令见轻位轮奏。祖父一心想培养我叔丁惟汾和我哥哥丁立同到日本去求学,按我家当时的经济情况,当然是不可能的,于是对现思棉伯蒸次则点儿队我祖父就让我父亲辍学从事承故已祖对经营事业,以供给我叔和我哥哥能继续求学。经过几年的努力,我父亲竟创立一家布店,一处织布作坊和一家酱园。这时家中有田约五、六十亩,雇用工人五人,我家这时已成了我村的一个小业主兼工商业者。但好景不长,我父亲在到上海去洽谈生意时竟因伤寒病逝。我家的经济状况,真是一落千丈。我父亲曾三次结婚,因大娘无后,早去世。继娶二娘许氏,又无出,最后纳我生母张氏,生我哥哥和我两人。父亲去世时,我刚满4岁。家父享年才40岁,记得那时候,妈妈带着我去村庄的东岭迎接我父亲的灵柩的情景,真是惨绝人寰。父亲的去世,对我祖父是个沉重的打击,家中的经济无人管理,家中人口有八、九口人,叔和哥哥又远在日本读书,不能回国。祖父为了维持生活。只好外出教书,他是研究汉学和音韵学的,靠教书维持个人生活是不成问题的。把这个家就留给了我婶母和我生母管理。我在这时,倒成了家里唯一的男人,所有婚丧大事、贺喜吊孝就都是我的义不容辞的事。
在我8、9岁时,所有我的朋友都是些农村青年,我和他们一块放牛,冬季一道晒太阳,夏季一道洗澡。沐浴着催人欲睡的春风细雨,到秋天,沉没在红黄相间的景色之中,过着饶有风趣的农村生活,那时候真觉得其乐无穷。我这种无忧无虑的农村生活,一直享受到11岁的时候。1912年,我祖父就考虑我的终身职业,到底是务农还是读书。他最后决定还是要我读书。
这一年他外出教书的地点离我们村是不过8里地的下园。他决定带着我去读书。我的读书机会是来之不易的,从我幼小的思想里,深埋着要求读书的思想。我祖父不教我诗词、歌、赋,教我读国文和左传。我从此开始了另一种生活。我去读书的这家地主,大家都叫他"后厅房"。他家院子的东边是我祖父教书的5间书房。院子也不太大,两棵桂花就占去了半个院子。院子里面另有鱼缸和盆花,是个不错的环境。特别是到8月里,桂花盛开,半个下园村庄,都飘着桂花的香味。
……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