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岩体内开掘巷道或开采矿物后,巷道或采场围岩必然出现应力重新分布,一般将巷道或采场侧向围岩改来自变后的切向应力增高部分称为支承压力 。
另一种说法:煤层采出后,在围岩应力重剂映行维太神响新分布的范围内,作用在煤层、岩层和矸石上的垂直压力称为"支承压力"。
- 中文名 支承压力
- 外文名 bearing pressure
常将采场前方或巷道两侧的切向应力分布按大小进行分区。根据切向应力的大小,可分为减压区和增压区。比原岩应力小的压力区来自是减压区,比原岩应力高的压力区是增压区。增压区即是通常所说的支承压力区。支承压力区的边界一般可以取高于原岩应力的5%处作为分界处 。也就是说 支承压力≥(1+5%)原岩应力。
开采深度直接影响着原岩应力大小,同时也影响着开采后巷道或工作面周围岩底志形务职降层内支承压力值。
采煤工作面前后方支承压力分布的特点
1、采煤工作面前方煤壁一端支承着工作面上方裂隙带及其上覆岩层的360百科大部分重量,即工作面前方支承压力远比工作面后方大。2、由于采煤工作面
的推进,煤壁和采空区冒落带是向前移动的,因此工作面前后方支承压力是移动支承压力。
3、由于裂缝带形成了以煤壁和采空区冒落带为前后支承点的半拱式平衡,所以采煤工作面处于减象无巴统压力范围。
4、采煤工作面转以求正切全虽煤存毫化前方形成的支承压力,最大值发生在工作面中部前方,峰值可达原岩应力的2~4倍,即应力集中系数K值的变她线套长队伯吸九化范围为2.0~4.0。前方究十长经续服皮支承压力的峰值位置可深入煤体内2~10m,其影响范围可达采煤工作面前方90~100m。
带到父秋丰春 采煤工作面两侧支承压力分布规律
1、采煤工作面两侧的支承压力剧烈影响区并不在煤体的边缘,而是位于煤体边缘有一定距离的地带。长期以来采用8~25m煤柱护巷,使巷道恰好处知于支承压力的高峰区内,这是使用煤柱护巷仍难已维护的根本原因。
2、采煤工作面两侧煤体边缘处于应力降低区,支承压段免职死座力低于原岩应力。而且工作面推过一定时间后仍能长期保持稳定,如果把巷道布置在这个应力降低区内,可以使巷道容易维护,这是目前广泛推广无煤柱护巷的理论依据。
3、采煤工作面两侧支承压力从形成到向煤体深部转移要经过一段时间过程杂笔月文艺够术,所以要使沿空掘巷保持稳定,必须从时间上避开未稳定的支承压力作用期,应使延空掘巷相对于上区段采煤工作面有一个合理的滞后时间界秋胜,这个合理的滞后时间根据具体条件不同一般在3个月到1年之间。
支承压力在底板中的传递
采煤工作面采动后,在工作面四周形成的支复弦飞常均承压力将向煤层底板进行传递,尤其采煤工作面两侧支承压力的传递,对下部煤层开采巷道布置产生重要影响。
底板岩层内压应力的大小与煤柱上方的支承压力成正比。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