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拟鲿

百科

三线拟鲿,学名:Pseudobagrus trilinaetus (Zhang,1979),鲿科拟鲿属的初级性淡水鱼类,是夜行性的。只分布在广东东父官升领突江流域和香港西贡,多栖息于在淡水沼泽和河溪。此鱼在香港的分布很细小,香港于1997年才在西贡的沼泽作首次记录。只有一处地区的溪涧和沼泽可找到,被界定为"稀有"鱼种。

  • 中文名称 三线拟鲿
  • 拉丁学名 Pseudobagrus trilinaetus (Zhang,1979)
  • 界 动物界
  • 门 脊椎动物门
  •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分布个现地区

  分布于珠江流域来自东江水系山区溪流中。

形态特征

  体延长,前部略粗,后部侧扁;尾柄长略大360百科于尾柄高。头略大而纵扁,上枕骨棘被皮。眼小。前后鼻孔相隔较远。须较长,颏须均短于颌部劳振友皇须。上颌突出于下颌。上、下颌具绒毛细齿。腭骨练层齿左右各成一条齿带。鳃膜不与鳃峡相连。背鳍骨质硬刺光滑。脂鳍长于臀鳍。胸鳍硬刺前缘光滑,后缘目杀够具细锯齿。臀鳍条少于20。尾鳍略圆。生活时体黄褐色,体有暗色纵带纹。在其上下方各有一条实线纹。

  背鳍Ⅱ-7;臀鳍17一19;胸鳍Ⅰ-7;腹鳍6;尾鳍分枝鳍条15。鳃耙9-11。脊椎骨5+35-38。

面协然或  体长为体高的3.2-5.2(平均4.6)倍,为头长的3.2-4.0(3.5)倍,为前背长的2.5一2.8突职掉它修丝轴职绍(2.6)倍。头长为吻长的2.5-3.2(2.7)倍,为眼径的5.3-7.2(6.4)倍,为眼间距二种密损香阶的2.3-3.l(2.6)倍,为上颌须长利鱼台冲余的1.4-1.9情农晚良(1.7)倍,为尾柄长的1.4-2.0(1.7)倍,为尾柄高的2.3一2.9(2.7)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4-1.7(1.5)倍。

  小型鲿科鱼类。体长形,略粗壮,后部侧扁。头略大而平扁,头顶被厚皮;枕突埋于皮下,后端不近于背鳍前板。吻钝圆。口亚下位,略是弧形。颌齿与腭齿均细尖,排列呈绒毛带状。眼小,侧上位;眼间宽,略凸。须稍粗壮,鼻须可伸过眼后缘,上颌须几达鳃孔。

  背鳍位前,起点在体前部三分之一处略后;硬刺光滑。胸鳍硬刺较强,前缘略粗糙,后缘有锯齿。脂鳍发达,较臀鳍为长。腹鳍可伸达臀鳍。尾鳍圆形。

  体黄褐色。沿侧线有一条由深析缩跑致传曲黄色点组成的虚线纹,其上下各有一条黄色实线纹与之平行。项部有一深黄色己既委具始鞍状斑带,体背在背鳍基前后各有一深黄色斑块吃建附积说红环胜错。各鳍微黄,背鳍有一深黄色斑块。

生活习性

  淡水生。多栖息于在淡水沼泽和河溪。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