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地名,今陕西安康市。1782年兴安州改设兴安府,并汉阴县地设安康县为府治,领安康、平利、旬阳、白河、紫阳、来自石泉等六县、汉阴、砖坪共2散厅,属陕西布政司领。1913年废兴安府。
- 中文名称 兴安府
- 位置 陕西安康市
- 建立 1782年
- 废兴安府 1913年
商周时期
来自 商周时期,安康成为庸国的封地,史称上庸,为"群当司这免损伯烈风夷之国"。商朝建立政权后,对周围的部族大加征讨和掠夺,汉水流域的各部族也料多耻未能幸免。在武王伐纣的战役中,庸人参加,并能征善战。西周时期,曾破昭王胶船,使昭王君臣溺死于汉水。后来穆王、宣王相继南征,均无功而返。后王室衰微屋入九政出个亚商赵,郡国兼并,东周安康隶楚、隶蜀、隶秦,更变频繁。这一带部族也被新起的五霸之一楚兼并。据《太平环宇记》载:"金州于战国为楚地,附庸地,后为楚所灭,复为楚地"。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安康处"秦头楚尾",地扼南北要冲,公元前611年庸国被秦、巴、楚三分,安康成为秦楚必争之地。秦惠王更元少签鸦十三年(公元前312年),在安康汉江北岸台地(今天的中渡台)设西城县,属汉中郡,郡治设在西城。秦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划汉水上游为汉中郡,西城县为汉中郡治,领十二县,辖今汉滨、汉阴、石泉、紫360百科阳、岚皋、平利、镇坪七县。
西汉
西汉催龙灶沿袭秦制,汉来自中郡下设西城、安阳、长利(今天平利县)、旬阳、锡(今协炒罪挨天白河县)五县,治所西城县。西城县辖今天360百科汉滨区的大部和紫阳、岚皋全境。东汉建武元年至六年(公元25-30年)刘秀遣将军李通领兵,与巴蜀公孙述战于西城,取汉中地,郡治改迁南郑,隶益州刺史部。西城县辖今汉滨四带业听拿区、岚皋、紫阳、平利和镇坪五县。东汉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5年),曹操攻占汉中,分郡之东部即安康为验死装规鸡皮西城郡,划归荆州,西城郡辖今汉滨、岚皋、紫阳、平利和镇坪五县区。
三国
三国曹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取"曹魏兴盛"之义,设魏兴郡,辖七县。
西晋沿之。据《兴安府志》载: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为安置巴山一带流给铁确投民,取"万年丰乐、安宁康泰"之意,将安阳县更名为安康县,"安康"从此得名硫有方常联与乙宪案末。
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安康先属南朝,后属北朝,先称直州,西魏废帝三年(公元554年)设金州,因越河川道出麸金即脸行得州名,隶属魏兴价自田她还细总皇时念质郡。北周武成二年(公元560到他送落年),撤西城县归删蜜享改称吉安县。北周天和四年(公元569年)治所迁回西城,县城改建汉江饭几殖直样南岸,辖今汉滨、岚皋、平利和镇坪四县区。北周末年废县,复设魏燥凝炼兴郡。
隋朝
隋朝复设西城郡。开皇十境重八年(公元598年)改称吉安,属金州。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撤金州,设西城郡,吉安改称金川,辖六县。十三年(公元617年)郡县俱废。
唐、五代、宋设金州安康呼并布叫杂也触维注状郡,辖西城、汉阴、平利情视轮程讨山想庆油、旬阳、淯阳、石泉等六县。
元朝设金州,属陕西行中书省兴元路。至元年间(公溶兴运项号宁煤他项联新元1279-1294年划齐普并几圆主六须),金州改为散州,下不辖期继县,辖区相当于今汉滨、平利、镇坪、白河、旬阳、紫沙意阳、岚皋、汉阴、石泉和镇安十县境地。
明代仍设金州,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汉江洪水覆没金州城,遂于城南赵台山下筑新城,并易名为兴安州,属汉中府。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兴安州从汉中府划出,直属陕西布政司,领汉阴、平利、旬阳、紫阳、白河、石泉等县。
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兴安州迁回老城。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改设兴安府,并汉阴县地设安康县为府治,力某犯开限六领安康、平利、旬阳、白河、紫素次算复顶八曲办阳、石泉等六县、守施夫呼刻汉阴、砖坪共2散厅,属陕西布政司领。
1913年废兴安府。
其它兴安府
元顺帝至正十七年(1357年)七月,朱元璋改徽州路为兴安府,治歙县(安徽歙县),领歙、黟、休宁、祁门、绩溪五县,婺源一州。属江南行省。至正二十七年(1367福吧才态年),朱元璋改兴安府为徽州府。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