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躁狂抑郁多才俊》是2007年6月年三联书店上海分店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美)朱立安·李布、D.杰布罗·赫印士曼。
- 书名 躁狂抑郁多才俊
- 作者 (美)朱立安·李布,D.杰布罗·赫士曼
- 原作品 Manic Depression and Creative
- 译者 郭永茂
- 出版社 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编辑简介
作者深刻地指出,"天才是一种关系。"作者认为,天才一定是被社会认可了的、具有超卓能力的人们,而尚未得到认可的所谓"天才",只能被认为其是具有"禀赋"而已。正如作者所言,"天才不是一种属性,而是天才潜力拥有者与社会之间的来自一种动态关系。"天才初报政么武察他城是一种应运而生而360百科又应运而起的、人的禀赋与社会关系高度契合的产物。换成我们熟悉的叙述方式培罪也体杀负铁混假,这种关系则可以表达为:时代呼唤天才,而天才则回应了社会的呼唤。没有呼唤,就构不成应答;没有龃龉,就彰显不出契合。
本书的作者是两位美国人,因而,他们的研究对象卫字用哥需哥复集中于西方社会的历史和现实,集中于身处其中的精英们。而对于西方精英群体的研究能,就不能不涉及到大量的西方社会和文化现象,这一两钟阶广客间肉特点和诉求,既增加了译者忠实和贴切地表达原著意义的难度,同时,又为翻译过程本身带来了西方社会和文化之旅的愉悦。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本书,满足阅读书籍时对其背景必要的"知情"的权利,译者对本书所提及的大量人名、地名以及少量的物品名和事件名酌情添加了尽可能兼顾全面与趣味的注释。尽管过多的注释会影响阅读的快感,但译者坚信,更多的信息应该会给予阅读这一追求快感的行为以更为充实的满足。
本书是一本关于精神疾患的专业著作,同时,它又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科普著作,此外,它还是一本引发人们阅读人物传记之浓厚兴趣的向导书籍。正是因为西方社会人物传记题燃总植异温新积品种和内容的丰富,才为本书的成就提供了厚实的"物质基础"。而对于本书所引领的对于人物传记的初步分析解读,则又会让形执磁落笑汽社重人因"窥一斑"而产生"见全豹"的冲动。也就是说,当你吃到一盘好菜的时候,有时难免会想要见一下做菜的厨师,以便进一步讨教佳肴的奥妙。相较而言,中国的人物传记则大多重大体而轻细节,重评价而缺探究,即便是有少量的生活细节描写,也殊少多视角的审视和小心求证式的因果关系探索。这样的疏漏和不足,恐怕有时难免是故意的。其中历证提南步绝微套意原因多种多样,很重要的,包括"为贤者讳"之类的文化回避,也包括"为尊者讳"之类的现实考虑。因此,读来就更加让人痒不可止又触不可及。阅读传记不仅仅是为了得到启迪,恐怕更有获得安慰、寻求共鸣甚至直接"拿来主义"般地模仿榜样人物一言一行的需求,在这一点上,西方的传记读物普遍达到了上述有关实用性的判断标准。而《躁狂抑郁多才俊》一书,则同样具有人物的"精神传记"的特点,阅读本书,可以直接让人深入主人公的精神世界,体会他们的狂热与悲哀、得意与痛苦轻略利知安席良令、自大与困惑、无畏与辛酸,让人感同身受,暗自警醒。
内容简介
该书深入探讨躁狂抑郁与创造力二者之间关系,本书作者所做出的努力,应被看作是提醒和规劝人们认知自我、善待自我以及发扬自我的性格特质的一次有益尝试。区别于通常的医学和精神病学著作以及其所达压卫求快蒸十就规数他以专家姿态自居而做出的论述的是,本书更多地将躁狂抑郁放在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审视,并且试图通过大量鲜活生动的际治事实来让规律性的认识浮出水面。
作者简介
朱立安·李布(Julian Lieb)医学博士,私人执座孔治草照写验号业的精神病医师,艺术安话烧异接故家和小说家,曾任耶鲁-纽黑文医院的达纳精神科门诊部主任。
D.杰布罗·赫士曼(D.Jablow Hershman)与朱立安·李布合著来自有《暴君的手足之情--躁狂抑郁与绝对权力》(A Brotherhood of Tyrants:Manic Depression & Absolute Power)、《天才的奥秘--躁狂抑郁与富于创造力的生命》(The Key 门硫春五聚扩白河报to Genius:Ma360百科nic Depression and the Creative Life)等书。
作品目录
倍型南激读毫把乡货饭译者序
前言
第一章 剖析天才
第二章 躁狂抑郁症
列指盾送世粒散未安杨房 第三章 牛顿
第四章 贝多芬
第五章 差待胜脚夜狄更斯
第六章 梵·高
给玉听顺 第七章 减弱创造力
第八章 增强天才
结语
参考书目
译者序
近来,有关大学生自杀的报道不时地见诸网络和报章,自杀的手法从暴烈的跳楼到血腥的割腕,不一而足,让人惋惜之余又瞠目不已。这些本该在以后的人生中发挥其创造力,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年轻人们,过早地以非正常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引发了各种各样的反思。
对于此类事件,曾有人评论说:"高学历低素质的现象令人担忧。"这样的观点,当然有其合理的领武点派载县便一面,这是因为,心理素质的高低屋表乙怕级拉缺裂免,无疑是人才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样的观点又未免有失偏颇,这是因为,心理素质如同身体素质一样,不仅仅是后端河根终混天的锻炼和培养就可以使之不断提升,从而让人不受情绪苦闷之扰的。和身体素质一样,心理素质有相当重要的一面是具有先天性的。先天的人格特质,再加上后天的经历所塑造皇临点字待而成的性格特点,可以决定一个人面对事件的应激模式的类型。
在本书中,伟航杨九练开高功大的梵·高自杀了,原因在于他严重的躁狂抑郁症的驱使。而贝多芬和狄更斯的健康则都因其各自躁狂抑郁性的行为而受到了重大的损害,从而导致两人都在60岁之前就暴病身亡。牛顿的情形比前三位要好多了,但是,他也受到躁狂抑郁的折磨而饱受苦楚。
"有创造力的躁狂抑郁者们,他们的传记读起来一点儿也不让人感到欢欣鼓舞,在他们中间,很少有快乐幸福的结局。"是的,本书列举的大量实例都向世人系统昭示了以往人们所隐隐约约感觉到了的真实景象。
随着现代科技的昌明,过去被认为是几乎无药可救的躁狂抑郁症,现在都有相应的药剂和疗法可以控制和稳定病情了,从而有可能避免无谓的痛真苦与伤害。于是,问题的症结就转而发生在人们对躁狂抑郁的认识上面了。没有深入而普遍的认识,人们对于躁狂抑郁症状的看法和反应就只能是直觉的和本能的,从而无法采液守溶示乙测交降取理性的和有益的对应措施。许多本该在早期就予以关注的"异动"人士,因此而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这不能不让人遗憾。对于富有创造力的躁狂抑郁者而言势带小型胞现费娘,造成的损失则更是让人扼腕。即号议娘让解庆巴太终多使不以功利主义的观点见川似蒸取粮套同球果来看待这个问题,今研世工测东钟安风铁海仅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来呼吁,对于躁狂抑郁以及躁狂抑郁者们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关爱,也是社会和谐、见贤思齐的要求所在。
躁狂抑郁虽有千般不是,但其所带来的魅力与才智、活力与干劲、自负与坚持、触及本质与直指人心,却无疑给世人带来了更具原创性、更加震撼人心、更为横空出世的各种作品,这些作品包括艺术、科技、哲学、宗教等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智识果实。这些果实尝起来味道好极了,颗颗香浓,让人意犹未尽。而香浓的背后,却往往是创造者不为人知的苦涩与辛酸。这,简直就是一个悖论。
受惠于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发达,本书的翻译和注释得到了网络资源的充分滋养,也使得译者本人通过这次译文之旅,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深邃与奇诡有了更为切近的认识。在这一点上,译者随着章节的展开和延伸,在心灵上竟产生了一种休戚相与共、荣辱一时同的感受。这些感受部分地来自于书卷带来的知识提携,部分地来自于网络相关资源带来的信息冲击。在此,译者要向网络上默默耕耘的有识者致礼,共赞信息大餐的饕餮丰盛。
相比于人物的行为传记而言,我国人物的精神传记则更是有着不可言说之痛了。因此,就不得不依靠小说等想象性的文学品种来探寻人类心灵中的宇宙,但即便是这样,也只能是探到冰山的一角而已。不过,即便是为了这一角的寒气逼人,也还是有那么多的聪明才智蘸着满腔的热血踟蹰而行。为此,恐怕也只能感动了。
工作之余,本书的译出费的是锱铢之力,但却并不奢望成就集腋之裘。当书稿在键盘上敲定最后一个字符的时候,正是叶落他乡时分,灯寒夜独景象,可是,心里的炉火却渐渐升腾起来,氤氲起丝丝缕缕的温暖。
稿成之日,必须要衷心感谢我的好友,上海三联书店的编辑王笑红小姐的热情推荐。她不但向我推荐了这本好书,而且也不遗余力地向潜在的读者推荐了潜在的译者。一切都是机缘,一切都妙不可言。我还要感谢我的弟弟郭文钦先生,我们之间展开的一些探讨,既带给译者智识上的愉悦,又增加了译述尽心尽力的动力。
当然,囿于本人水平的限制,译文中不免错讹之处,还请读者与方家不吝指正。
最后,用一句话来结束本序,并徐徐开启本书的阅读吧:我们对于人,知道得那么多,可是,我们所知的,终究又是那么少。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