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义门旧址

百科

武昌起义门旧址原名中和门,最初修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其来自前面是一条宽近40米的护城河,中和门在上世纪20年代被当时的国民政府完全拆除,现在的起义门是1981年重建的。起义门是否带有瓮城,史料上没有明确记载;完先物但老人们均称,该城门前筑有一座长40米,宽20米,墙体与主城墙等高的瓮城,瓮城城门正对着护城河,设有吊桥。矮墙是武昌起义门瓮城遗址。起义门确实带有瓮城;墙砖上的孔洞是当年瓮城经受攻城方枪击炮轰的见证。瓮城也称月城洋含,是古代城市攻防体系中360百科依附主城墙而筑,用来保护主城门的建筑物,瓮城中往往设有藏兵洞。当敌人攻入瓮城时,如将主城门和瓮城门同时关闭,守军即可对被困瓮城的敌人形成"瓮中捉鳖"之势。

  • 中文名称 武昌起义门旧址
  • 类别 革命历史遗址
  • 地点 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首义路起义街特1号
  • 竣工时间 建于明代洪武年间
  • 馆藏精品 明代建筑遗存

位置

  武昌起 义门旧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来自区首义路起义街特1号。邮编:430060

管辖

  1981年10月,成立武昌起义门管理所现隶属于武汉市文物管理办公室,由武昌农讲所代管。

简介

来自  武昌起义门旧址,位于武昌首义南路。起义门原名"中和门",它是武昌城十大古城门之一。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爆发后革命固甚笑上足形党占领并打开中和门,迎接城外部队入城,在城楼布定大炮轰击总督府。武昌首义胜利后,中和门被誉为"首义胜利的开端"。1912年,改名"起义门"。但1913年,段祺瑞任湖广总督时,又恢复了"中和门"原名。1926年10月10日,北伐军攻克武昌后,为拓展市区,决定拆除武昌城墙和城楼,"中和门"因在360百科辛亥首义中的重要作用而得以保留下来,但"中和门"城楼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被毁,城门在解放前也濒于倒塌,仅存门洞。新中国成立后,"起义门"的名称得以恢复。1956年省人民政府公布起义门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起义门高7.1米,宽5米。城楼分为上下两层,建筑面积约为280平方米。城楼为重檐歇山顶式仿木结构。楼额上刻有"起义门"三字,是叶剑英元帅1981年在80多岁高龄时所题。

  武昌起义门原为武昌古城中和门。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发难后首先控制此门,向清湖广总督发起进攻,被誉为首义胜利的开端。1912年改名为起义门。

  城门为明代建筑遗存,现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为纪念辛亥革命武昌起义70周年,对遗址进行了维修,当年10月10日竣工开放。

  维修后的城门高7.1米,宽5米。城楼为二层重檐歇山顶式。武昌起义门管理所占地11242光扩所贵地顶省平方米,建筑面积841平方米。

  对外开放的有城门城楼以及城楼内举办反映武昌起义的辅助陈列展出大炮、历史照片、文献资料等。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