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兴韵

百科

彭兴韵,男,1972年4月1日生于来自重庆市云阳县,金融学博士,研究员/教授360百科,博士研究生导师。1994年毕业于江西财经大学,获得学士学位 。

  • 中文名称 彭兴韵
  • 国籍 中国
  • 民族 汉族
  • 出生日期 1972年4月1日
  • 毕业院校 江西财经大学

人物履历

  1990年9月至金干往史1994年7月,江西财经大学,获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学士学位;

  199化殖据便末缩官先民济色4年7月至1997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金融学专业硕士学位;

  1999年9月至2境输照方建足呀场际反001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金融学专业博士学位;

  1997年7月至1999年8月,湖北证券公司;

  2001来自年7月至2003年7月,中国社花不第练混接单征川验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

  2003年8月至机存今,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研究成果

  出版了多部著作,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和各类评论文章。

发表论著

  • 发表著作
  1. ?货币理论与政来自策》(第3版)译著(合译),格致出版社,2012
  2. ?金融学原理》(第四版),格致出版社,2010年
  3. ?金融学原理》(第二版),三联书店(北京),2005年
  4. ?债券及债券基金精要》360百科译著(合译),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
  5. ?金融学原理》(独著,第一版),三联书店(北京)耐运许未重居发留万比变,2003年
  6. ?金融发展的路径依赖与金融自由化》(独著),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7. ?2002年的世具坏界》(主译),三联书店(北京),2002年
  8. ?外汇与货币市场导论》(独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9. ?中小企业融资研究》(主要参与者)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
  • 主要学术论文及研究报告
  1. "商业银行软预算约束与中国银行业改革",《金融研究》2003年第10期,23千字
  2. "中国体制外资本市场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年第2期,9促亮龙银行乐顶千字
  3. "货币市场:理论与实践",《中国货币市场》2001年第1、2期,22概各越编你跑南虽树海千字
  4. "对中国城镇居民实际名义收入的测算及其意义",《财贸经济》1999年第6期,10千字
  5. "市场化进程中的中国居民储蓄分析",《金融研究》1998年第7期,9千字
  6. "关于适检机证券投资基金的一个理论分序原政边气弦安到况析",《财贸经济》1999年第8期,10千字
  7. "建立与发展住宅说车要演抵押贷款二级市场",《金融研究》1998年第4期,8千字
  8. "论现代国债功能刻苗古京只着刚蛋家宣的转换",《金融研究》1998年第9期,8千字
  9. "国际收支与货币供给",《金融优损相白直万研究》1998年第3期,9千字
  10. "论金融宏观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甚回局北苏无围伯语候营的转变",《企业经济》1995年第1期,7千字
  11. "改进货币统计与货币层次划分的研究",《世界经济》2005年第11期,10千字
  12. "存款准备金与资本充足性监管团航下的货币政策效应",《烧议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3期
  13. "中国债券回购市场的制度演进及进一步的改革",《经济社会宪圆交胡体制比较》2005年第2期,9千字
  14. "全球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演变及对中国的启示",《国际细身措师剂等评到经济评论》2005年第5、6期
  15. "增强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研究",《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16. "解析美联储的利率政策及其货币政策理念",《国际金融研究》200称殖5年第2期
  17.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克服信贷与货币偏差",《中国证券报》2005年11月18日
  18. "从物价变动路线看宏观经济走向",《上海证券报》2005年11月1日
  19. "住房抵押贷款改变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上海证券报》2005年9月4日
  20. "高增长、低通胀",《中国金融》2005年第20期
  21. "2005年第一季度经济金融形势与货币政策评述",《中国金融》2005年第10期
  22. "利率机制改革比升息更重要",《中国证券报》2005年4月6日
  23. "2004年金融运行与货币政策评述",《中国金融》第5期
  24. "人民币升值与中美贸易的'过程效应'",《21世纪商业评论》2005年第7期
  25. "美六次加息意在追求货币中性",《中国证券报》2005年2月22日
  26. "中国存贷款利率已具备市场化条件",《上海证券报》2005年3月8日
  27. "回购市场正在恢复本来面目"《上海证券报》2004年11月24日,11千字
  28. "我们会不会重新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上海证券报》2004年11月4日,11千字
  29.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宏观调控"《银行家》2004年第6期,14千字
  30. "金融形势:《2003年回顾与2004年展望》,《中国经济前景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35千字
  31. "2002年金融形势与2003年展望",《中国经济前景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35千字
  32. "2001年金融形势与2003年展望",《中国经济前景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33千字
  33. "2000年金融形势与2001年展望",《中国经济前景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35千字
  • 评论文章
  1. "我国为什么需要存款保险",《南方周末》2005年11月2日。
  2. "通货紧缩能与经济增长并存吗",《21世纪商业评论》2005年第8期。
  3. "汇达成立对金融改革意味着什么",《南方周末》2005年7月21日。
  4. "中国的通货紧缩仍然是好的通货紧缩",《上海证券报》,2005年7月20日。
  5. "以'三性'原则实现汇率均衡",《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7月4日。
  6. "券商解急之后更需要革新"《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6月27日。
  7. "市场期待可预期的收益风险约束机制",《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6月20日
  8. "人民币若升值不当会影响金融改革",《上海证券报》2005年6月17日。
  9. "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加大商业银行的风险压力",《上海证券报》2005年5月13日。
  10. "中国商业银行应及时调整发展战略",《上海证券报》2005年5月11日。
  11. "被房价扭曲的良民性格",《新经济导刊》2005年第15期。
  12. "救市与自由、公平",《新经济导刊》2005年第13期。
  13. "银行改革:画皮还是画骨",《新经济导刊》2005年第10期。
  14. "利率市场化步伐将越来越快",《新经济导刊》2005年第8期。
  15. "实体热与金融冷的背后",《中国证券报》2005年4月29日。
  16. "金融指标显示经济隐忧",《上海证券报》2005年4月22日。
  17. "利率市场化进入新阶段",《上海证券报》2005年4月15日。
  18. "不要迷恋走入末路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上海证券报》2005年4月8日
  19.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来临'依据不足",《资本市场》2005年第3期。
  20. "升息难抑房价涨势",《中国证券报》2005年3月12日。
  21. "信用比率控制:楼市软着陆的现实选择",《中国证券报》2005年3月4日。
  22. "公开市场业务:新年有新看点",《上海证券报》2005年2月25日。
  23. "货币政策宜在稳健中放松",《上海证券报》2005年2月3日。
  24. "非正规金融不应受到歧视",《中国证券报》2003年7月3日,5千字。
  25. "宏观调控,谨防CPI恐高症"《中国证券报》2004年6月19日,4.5千字。
  26. "对症下药完善票据市场结构",《中国证券报》2003年6月5日,5千字。
  27. "中央与地方:承担该承担的责任",《证券时报·财经周刊》2004年5月28日,3.5千字。
  28. "利率政策引而不发?",《证券时报·财经周刊》2004年5月21日,3千字。
  29. "升息抑制投资过热不对症",《中国证券报》2003年5月20日,5千字。
  30. "货币政策难解结构性之痛",《证券时报·财经周刊》2004年4月17日,2千字。
  31. "增强央行独立性势在必行",《中国证券报》2004年4月9日,5千字。
  32. "'经济异常'下的宏观调控" ,《证券时报·财经周刊》2004年4月5日,3千字。
  33. "'异常'时期货币政策何去何从",《中国证券报》2004年3月27日,4.5千字。
  34. "2004年的中国货币政策着力点",《银行家》2004年第3期,4千字。
  35. "银行改革,突围时刻",《证券时报·财经周刊》2004年3月7日,8千字
  36. "循序渐进改革公开市场业务",《中国证券报》2004年3月4日,5千字。
  37. "结构性调整是重点",《中国证券报》2004年3月2日,4千字。
  38. "公开市场业务渴望财政与央行的配合",《证券时报·财经周刊》2004年2月22日,3千字。
  39. "西班牙斗牛与经济选择",《证券时报·财经周刊》2004年2月15日,3千字。
  40. "'为'与'无为'之间的平衡",《证券时报·财经周刊》2004年1月31日,3千字。
  41. "金融混业,黑夜赶路",《证券时报·财经周刊》,2004年1月11日,8千字。
  42. "2003银监会:一切为了双降",《证券时报·财经周刊》2003年12月28日,6千字。
  43. "美国商业票据大观",《银行家》2003年第12期,6千字。
  44. "房地产信贷:宜'疏'不宜'堵'",《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6月24日,4千字。
  45. "五年来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评述",《银行家》2003年第4期,5千字。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