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杨花

百科

《木兰花慢·杨花》是清代词人张惠言所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的上片托情于无人解、"当花看"的杨花,刻画了一个遭际坎坷、飘泊无依但又不颓唐消沉的寒士形象;下片表述清高自洁的心志,以及难以排遣的怅恨。全词意味深厚,寄托高远;比兴手法的运用,增添了词作的蕴藉。

  • 作品名称 木兰花慢·杨花
  • 创作年代 清代
  • 作品体裁 词
  • 作者 张惠言
  • 作品出处 《茗柯词》

品原文

  木兰花慢·杨花

  尽飘零尽了,何人解,当花看。正风避重帘,雨回深幕,云护轻幡。寻他一春伴侣,只断红、相识夕阳间。未忍无声委地,将低重又飞还。

  疏狂情性算凄凉,耐得到春阑。便月地和梅,花天伴雪,合称清寒。收将十分春恨,做一天、愁影绕云山。看取青青池畔,泪痕点点凝斑。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木兰花慢:词牌名呀盾整导些承井口青。此调为柳永所始创。双调,上片十一句,押五平韵,五十字,下片十二句,押七平韵,五十一宇,共一百零一字。

  2.尽:任凭。飘零:调落。

  3.解:懂得。

  4.重帘:门帘。

  5.回:来自避。深幕:帐幕。

  6.360百科护:指笼罩。轻幡:飘荡的旗帜。

  7.他:那。

  8.断红:指落花。相识:结识。

  9.未忍:不忍心。委地:坠落于地。委,坠落。

  10.低:指低处。重:重新。

  11.疏:放任。狂:指潇洒。情性:即性情。算:打算。

 句考第吧父样 12.耐:忍耐着。得到:等到。春阑:春残,春尽。

  13.合称:都称着,都落得。清寒:凄清孤寒。

  14.看取:看到。

况消  15. 斑:斑点。

白话译文

  任凭那杨花凋落尽,哪一个部完请人懂得,把杨花当花看?正是放下门帘避风的时候,人在帐幕里避着春雨,云操百企交移病承别晚雾笼罩着飘荡的旗幡。想寻找那春天的伴侣,只有在夕阳西下时结识了落花。不忍心无声无息地坠落为泥,将要从低处又重新飞还。

  放任潇洒的性情,只打算凄凉地忍耐着等到春残。就像和梅花迎着明月照大地,就像伴白雪如朝洋达语着花飞满天,都只落得凄清孤寒。满怀无限的春恨,做一天愁影绕云山。看径静片汉时到青青池畔,有点点眼泪凝成的斑痕。

创作背景

来自  此词作于作者未仕之360百科前。张惠言高才博学,早获时名,十四岁即为童子师。然而科举场中,却不顺利,八次参加会试,直到三十九岁才中进士,四年础希照棉原海矛盾眼错后就去世了。登第之前,他长期过着四处漂泊的生活,由杨花想到了自己凄凉的身世,便写下了这首词。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一开头,作者就写出了自己对杨花的同情。"尽飘零尽了,何人解当花看",对杨花无人赏识的命运发出了不平的呼声。接下来写杨花的孤英物永呼上望即费议独、寂寞;风躲到重帘幕后,雨回曲在深深帷帐里,云被轻幡遮掩,杨花在整个春景中热切呼山已含地寻找伴侣,但寻来吸育船顾商没学第息假觅去,只相识了斜阳下一功快下住装课齐油片衰败的落花。而这些落花也是抓类要世转瞬即逝的。这里作者以几种事物的避之不见来突出头斗争施秋互占反简杨花的孤寂。然而杨花个性倔强,不甘心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永久回归大地,它虽然已徐徐落下,但几番飘兵氢势进转沉浮,一会儿又飞腾起来,表现了杨花不甘沉沦的坚强个性,刻存早你记或送东讲卷三画出它不愿默默消失的内心世界。这两句对漂泊无依的杨花刻画得细致入微。

  上抓任转集修片在写实中表达了制希什动布草穿龙减一是杨花不甘寂寞的个性,护序下片更进一步表现了杨花的狂放、傲岸的品格。"疏办凯化面扩最续矿阳狂性情,算凄凉耐得到春阑。便月地和梅,花天伴雪,合称清寒",这里紧承上片最后两句,极写杨花傲岸倔强的个性,这是全词的高峰。"收将十分春恨,做一天、天愁影绕云山"仍是将杨花漂泊不定的状态拟人化,写它满含愁恨、忧伤,绕着云山终日无声飞舞,心中的这种愁恨和忧伤像影子样紧紧缠绕着自己。随着不停地飘飞,这秋见触率陆愁恨越聚越重,最后落到"青青池各础李则错治坏畔"。池畔的斑竹,凝聚着点点泪痕,蕴藏着无数的忧愁,这正吻合了杨花的妻苦心情。最后这两句在意境上,地案树尼非常凄婉、深沉、含蓄。

  这是一首歌咏杨花的词,词中描写了杨花凄凉、清寒的处境,不忍"无声委地"的"疏狂"性格,以及它满腔悲愁的思绪。前人写杨花,或写成无情之物;或写成娇弱无力的轻浮者的形象,而张惠言这首词却写出了新意。此词也赋予它以疏狂傲岸的性格,而且歌咏了它不甘寂寞、傲岸倔强的品格,在立意上是新颖巧妙的。

名家点评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何满另误引学系教授朱惠国《元明清诗文》:词描写杨花,形神兼到,又寓人的情思,意蕴更为丰厚。

作者简介

  张惠言(1761-1802年),字皋文,武进(今江苏武进)人。清仁宗嘉庆四年(1799)中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曾辑《词选》一书,他创常州词派,在词学理论上有独特见解,他的词风俊逸深沉,但其题材与主题多是惜春与感叹流年之作,著有《茗柯词》。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