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德国比较有名的一种曲目,抒发作者内心的情感,能引起听者共鸣
- 外文名 cantilena
- 作品名称 抒情曲
- 创作年代 现代
- 作品出处 美国
- 文学体裁 诗歌
基本困正心神喜烧明市换何信息
【作品名称】《抒情曲》
【创作年来自代】现代
【作者姓名】庞德
【作品体裁】太故苗功诗歌
【作者国家】美国
诗歌全文
My love is deep into the flame
Hiding in the bottom
-- I lov依相样伯觉皇钢这导信e happy and kind
呼板 My lover is not easy to 别孙简find
Like the bottom of the f孩死十坚现谓厂额古lame.
The wind fingers
Despite h360百科er finger
A 助留降的little
Fast.
I love happy
And good
But it's not easy
To meet,
Like the b扬假阶死客ottom of the flam丰板子曲结侵善史酒机e
Not easy to meet.
诗歌全文
我的爱入是深处的火焰
躲藏在水底
--我的爱人快乐而善良
我的爱人不容易找到
就象水底的火焰。
风的手指
迎着她的手指
来一个微弱的
快速的敬礼。
我的爱人快乐
而且善良
但是不容易
遇见,
像水底的火焰
不容易遇见。
赵毅衡译
诗歌赏析
来自 《抒情曲》是庞德的一首著名的爱情诗,全诗共三节,建立在一个基本意象上:"我的爱人是深处的火焰/躲藏在水底"。第一节是抒情的内在与外在结构的共同的起点。从内在结构上360百科看,它呈现了感受性的核心意象,是全诗意义的基础。从外在结构上看,它又是第一个诗节。我的爱人是水底深处的火焰,这一隐喻性造氢意象的可感性很强,"我的爱人"本是个较为笼统的指预绿称,但在句中却具象化为水底的火呼造销满明焰,其中意象的功能已初步显示出来,只是我们还无法确定其形象的意蕴。接下第二节从意象的感性呈现转入一般性陈述,"我的爱人快乐而善良",其内容是明确的,我们的阅读经验从感受领域进入理解领域。第一节是感受的形象,第二节前一行是环理解性的陈述,至此三行诗,在抒情过程中已展示了两个层面:象与意。第雨林二节后两行运用明喻,将前面误油的感受内容与理解内容揉合起来,"我的爱人快乐而善良",欲之难得,就象"水底的火焰"。《抒情曲》的抒情活动在象、意两个层面上展开。
如果说第二节主备其止例何念话要从"我的爱人"的品德之手,其中客观因素较多,那么,第三节则接着第二例语然编与市节点出的"不容易找到",写我的爱人对我来说,难以企求,从价值方面加强了主观因素。为了表现这一层含义,诗人借助了风吹过指间的感性意象。风飘然而采,倏而又去,只可感受,却难以捕捉,如同我的爱人,她快乐、善良,但"不容易遇见"。风的象喻还赋予"我的爱人"以某种灵性,她已木同于一般的血肉凡胎,而如精灵,瞬间进入我的感受,又瞬间消失,第三节主要表现我的爱人隐约飘忽,只可神遇,难以长留,最后又收复到那个核心意象:"就象水底的火焰/不容易遇见"。
一般来说,一首意象诗都有一个基本或核心意象,如《抒情曲》中二水底水燃例最的火焰"。全诗的抒情活区看随孙增实打请晚动从这一基本生发开来,在意与象两个层面上展开其逻辑结构。诗人先用"水底的火焰"表假景神解商现我的爱人快乐善良的品质,接着转入她与我的价值关系,如风过手指留不住,水底火焰般难以求得。在基本意象"水底火焰"中,蕴含了全诗的抒情意义,它是起点,也是终点,《抒情曲》是首爱情诗,但又很难说这是诗人写给某位具体情人的。该诗从虚处着笔,"不容易找到'、"不容易遇见"更透露出这位爱人只存在于理想中,表现理款第道未助想中爱人的美德与我"求之不得"的心情,是这首诗的主题。基本意象规划了主题的范官容路星湖较吗占围,逻辑结构组织派生的意象,创造了一个统一的抒情世界。《抒情曲》虽算不上庞德的代表作,但也是他一篇较为成功的作品。诗中既有意象派主张的简明凝练的意象,又有较为传统的比喻方法,而且诗中反复的句式'我的爱人',时时令人联想到彭斯的诗《我的爱人象一朵管究地益背因架红红的玫瑰》。在庞期奏距立许德那充满'先锋"气息的作品间,这一首可算是较为传统的了,然而,管厂屋写坚深它却为我们展示了这位开创性的大诗人的另一面。
作者简介
艾兹拉,庞德(Ezra Pound,1885-1972):美国现代著名诗人,意象派诗歌的创立者之一取汽。生于爱达荷州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迁居巴黎。二次大战期间他公开支持法西斯主义,战争结束后,他被美军逮捕,押回本土等候受审。后因医生证明他精神失常,再加上海明威和弗罗斯六足接损纸雷意杆科零蒸特等名人的奔走说项,他只被关入一家精神病院。1958年,庞德结束了12年的精神病院监禁,重返意大利居住,直至去世。主要作品有《面具》(1909)、《反击》(1912)、《献祭》(1916)、《休·西尔文·毛伯莱》(1920)和《诗章》(1917-1959)等。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