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沿海区

百科

区位于本省东部,东临东海,西接闽中山地、山间盆谷区,北界、南界分别与浙江省和广东省相邻。全区呈北北东-南西展来自布,是与海岸平行的狭长地带,长约535千米,宽70~100千米,面五然跳粮员搞刚停武积约26818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22.1%。

  • 中文名 闽东沿海区
  • 日均温 ≥10℃
  • 宽 70~100千米
  • 长 535千米
  • 面    积 26818平方千米

简介

  本区位于本省东部,东临讨括车本查粉李号东海,西接闽中山地、山间盆谷划也区,北界、南界分别与浙江省和广东省相邻。全区呈北北东-南西展布,是与海岸平行的狭长地带,长约535千米,宽70~100千米,面积约26818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础日存操于架川治及利别积的22.1%。

闽东航供设角巴极自按持亚沿海区

  本区在大地构造上属闽东燕山断陷带的一部分,中生代以前是个隆起的剥蚀区,自晚三叠纪开始,这一上古生代隆起区被破碎解体,并在此基础上发生断陷和拗陷,开始沉积,至晚侏罗世,由于燕山运动的影响,大规编操评求曾都径著模的火山喷发和花岗岩侵来自入,堆积了巨厚的中性-酸性火山熔岩及火山碎屑岩,构成了本区的主要盖层,成为新生代地层沉积的基底。本区断裂构造发育,在闽江以南,以北北东和北东向为主,北西向也很发育;在闽江以北,则色车首批以北东东和北西向为主,区备诉所积主补根家为内新构造运动升降频繁,但拉法措矿回项坚记团第三纪以来以上升为总趋势,幅度大,速度快,大部分地区剥蚀速度落后于抬升速度,因此,构造地貌表现景规要达即较为清晰。第四纪360百科覆盖层不发育,厚度小,仅在一些局部地区有较厚的沉积物。 本区地势西高东低,海拔绝大部分在500米以下,由山地过渡为高丘、低丘、台地、平原。地貌类型以丘陵为主,平原分布于滨则易客款胜坐提官福五好海狭长地带和各大河流的下游,台地广泛分布于福清与诏安之间。河流多为独流入海,构成平行水系,各大河流的下游,求担收职原宗万至判江面宽阔,沿岸有河漫滩和最攻现造阶地发育,河床中多沙种调点场球洲。沿海港湾、半岛众多,岛屿星罗棋布,海岸十分曲折。 本区地势开阔,自然条件优越,人口密集,交通便利,拥有丰富的热带右凯谁服江己那般预滑感、亚热带资源和水产资源斯鱼单仍准候几系西他,是本省工农业生产发达的周势微事省代按地区之一。可分为三个二级地貌区。 (一)闽东北滨海高丘、岛屿区 本区地处闽东沿海丘陵、台地、平原、岛屿区北段,东临东海,西以山地、丘陵地貌界线与鹫峰山-太姥山中山、山间盆谷区为界,北接浙江省,南界西起福州盆地北缘,经马尾、亭江循闽江北港向东入海。包括福鼎、霞浦、福安、宁德、罗源、连江等县(市)和福州市区的大部分或一部分。全区呈北北东-南南西展布,长约117.5千米,宽约40千米左右,面积品实会蒸准哪不英纸右5045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4.16%。地貌类型以高丘为主,其次是低丘和平原,山地呈零星分布。 本区出露的地层以中生代南园组和石帽山群为主,由于受断裂带控制,南园组呈北东-北东东方向展布,石帽山群于北东方向展布,又呈北西方向延伸,是组成本区地貌的主要岩层。在福鼎南溪还分布有古生代地层。第四纪沉积物多分布在滨海和河流下游河床的两侧,厚度较大,一般可达40~70米,是平原的组成物质。燕山期花岗岩多呈岩体产出,广泛分布于全区,也是组成本区地貌的主要岩石。本区断裂构造发育,在滨海地带以北东东和北西断裂构造为主,此外还有北东向断裂,如福安-南靖断裂带、福鼎-长乐-南澳断裂带;北西向的有松溪-宁德断裂等;这些断裂构造对本区地貌形成和发育往往起着控制作用。 全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水系发育,河流短小,多单独入海,成为平列水系。较大河流有赛江、鳌江、霍童溪、七都溪、赤溪、罗汉溪、怀溪和起步溪等,这些河流大多比降大、切割深,多峡谷急流,阶地不发育,河口常呈溺谷型,平原狭小。 本区高丘分布面积较大,约占全区总面积51.9%,海拔多在350~450米,相对高度200~350米,主要由火山岩和花岗岩组成,多呈垅岗状,由西北向东南延伸,后缘常与山地相连,属太姥山和鹫峰山脉的组成部分。丘体切割强烈,坡度大,多在30°以上,植被覆盖良好,但森林多被砍伐,应进行封山育林,恢复生态,保持水土。区内低丘分布面积不大,断续分布于高丘前缘、滨海岛屿和山间盆谷的周围;高度多在100米以下,多呈馒头状,顶部浑圆。分布于内陆的低丘,坡度常在15°~20°之间,风化层稍厚,多被开垦利用;组成滨海岛屿的低丘,在构造和海洋动力的作用下,坡度较陡,基岩裸露,多为荒山秃岭。 本区平原面积较小,分布不连续,根据成因不同,又分海积平原、海积-冲积平原和盆谷平原等。海积平原是近代的海成平原,主要分布于沙埕湾、晴川湾、牙城湾、福宁湾、三沙湾、罗源湾和定海湾等的周围以及滨海沿岸地带,地势低平,海拔仅2~4米,地面坡度1°~2°,微向海倾斜。平原沉积厚度较大,如霞浦后港农场,厚达75米尚未见底;在宁德、连江一带,一般为30~40米。地表组成物质以亚粘土为主,沿河地带稍粗,地下水位高,含盐度大。土壤在滨海一带为盐土,向内一侧转变为脱盐土。平原均被开发利用,是本区水稻种植区。海积-冲积平原主要分布于赤溪、罗汉溪、赛江、霍童溪、起步溪和鳌江的下游,地面平坦,海拔5米左右,坡度小于3°,这类平原,原系河口湾地区,其后由于海平面变动趋于稳定,河流泥沙不断加积,促使河口向海推移,原河口湾逐渐发育成海积-冲积平原。这类平原土层厚,肥沃,水利条件好,是本区粮食作物高产稳产区。盆谷平原多分布于山丘之间河流的中、上游地区,形状有椭圆形、长条形等大小不一,底部土层较厚,土壤肥沃,是山区主要产粮区。 本区背山面海,太姥山、鹫峰山脉的支脉直逼海岸,断崖峭壁颇为常见,在北东-北北东和北西-北北西两组断裂控制下,海岸地形破碎,岸线十分曲折,曲折率达6.2∶1,多港湾、半岛和岛屿,并呈定向排列,沿岸河口段发育有许多伸入内陆呈溺谷状的深水港湾,航道深入内陆的里程较长。主要有沙埕港、三都湾和罗源湾等。这些港湾口小腹大,湾口潮流急,湾内水深浪静,是良好的港口和渔场。 本区属中亚热带温区,海洋性气候明显,水热条件居全省中上等。据资料分析,年平均气温18℃~18.5℃,最冷月平均气温8.5℃~10℃,日均温≥10℃积温6000℃~6500℃;年降水量1400~1700毫米,从山区向沿海递减。土壤主要为红壤,在山区有红黄壤,沿海分布有盐土,盐分含量多在10‰左右。 综上所述,本区以丘陵地貌为主。海域辽阔,滩涂发育,平原狭小,适于发展渔业、水产养殖业、制茶业和粮食生产。农作物一般年可2~3熟,霍童溪以南地区,年可3熟;渔业产量高,是本省渔业生产基地;也是全省主要茶叶产区。 (二)闽东中部沿海丘陵、台地、平原区 本区位于闽江口以南、安海湾以北的沿海地区,北接闽东北滨海高丘、岛屿区,西连戴云山山地、山间盆谷区,南界闽南沿海丘陵、台地、平原区,东临台湾海峡,包括长乐、平潭、惠安、泉州、晋江、石狮等县(市)及福州市和闽侯、福清、莆田、仙游、永春、安溪、南安等县(市)的大部分或一部分,长约210千米,宽约75~100千米,面积约1057.5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8.7%。 在大地构造上属闽东燕山断陷带的一部分。区内断裂构造发育,其中以北北东-北东和北西向为主,东西向断裂也有分布。北北东-北东向断裂有福鼎-长乐-诏安断裂,它包括东张-诏安断裂(北段)、长乐-南澳断裂(北段)、平原-澳角断裂(北段)以及牛山岛-兄弟屿断裂(近岸海域断裂北段)等次一级断裂;北西向断裂规模较大的有南平-福州断裂、沙县-南日岛断裂、永安-晋江断裂,这些断裂的走向大致为北西310°左右,倾角较陡,为张扭性,它控制着沿海地区一系列呈北西走向的断陷盆地或断陷海湾的发育。这些断裂各自平行斜列,往往彼此相互切割,构成网络状断裂构造格局,对区内地貌发育有深刻的影响,把该地区切割成大小不一的块体,形成北东向成条,北西向成块的地貌框架。 本区属东南沿海地层分区的一部分,西部大片分布南园组和石帽山群,东部广泛出露燕山期花岗岩,局部地区分布有上三叠-侏罗系混合岩和变粒岩等。第四系是全省发育最好的地区之一,类型繁多。这些岩层是本区地貌的主要组成物质。由于岩性软硬不同,明显影响地貌形态的特征。 本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阶梯式下降,海拔多在300~400米以下。地貌类型以丘陵、台地、平原为主,山地仅有零星分布,为戴云山脉的延伸部分,海拔约500~600米,多为火山岩组成。九柚山海拔835.6米,是本区最高峰。沿海海岸线漫长而曲折,多港湾、半岛和岛屿,其中较大的港湾自北而南有福清湾、兴化湾、平海湾、湄洲湾、泉州湾、深沪湾和围头湾等;较大的半岛有龙高半岛、笏石半岛、惠安半岛和晋江半岛,被称为闽中沿海四大半岛。岛屿星罗棋布,其中较大的有海坛岛、江阴岛、琅岐岛、南日岛和湄洲岛。 丘陵多分布于西部山地的前缘和河谷平原的两侧,以高丘为主,海拔多在300~450米以下,坡度20°~30°,切割较深,发育有450米(如霞墓)和250~300米(如黎洞、云际等)二级剥蚀面(山顶面)。本区东部多由花岗岩组成,而西部以火山岩组成为主,其间发育了为数众多而大小不一的山间盆谷,如东台、西台、镜洋、东张、白沙、庄边、园庄、湖洋、英都等。风化层较厚,发育为红壤,植被覆盖较好。沿海多基岩裸露,发育有石蛋地形,常形成风动石,如长乐江田的风动石等。低丘多分布于高丘的前缘,相对高度多在100~150米以下,坡度一般为15°~20°,多由花岗岩组成,风化强烈,石蛋地形发育,在一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造成河床淤积抬高。 本区台地分布广泛,北起镜洋,南至安海,西从东张-汀洋埔断裂,东到海滨,主要集中于四大半岛和福清平原、兴化平原、泉州平原和仙游盆地周围,宽度可达数公里至数十公里,多由深厚的残积层组成,厚可达数十米,红壤化程度深,并发育有网纹红土,形成于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年龄在125000~75000年B、P之间,是地壳处于相对稳定又有间歇活动的产物,一般海拔在50米以下,微向海或谷地倾斜,常呈波状起伏,其上发育有浅而宽的坳谷,切割较微,台地多被开垦利用,以旱作为主,坳谷中为水田,常有水土流失现象。 平原在本区占有一定的面积,其中面积较大的有福州平原、泉州平原和兴化平原,此外还有长乐平原、福清平原、芦洋埔平原、仙游平原、晋江平原以及东溪和西溪河谷平原等。福州平原位于闽江下游,周围为山、丘环抱,属冲积-海积平原,闽江自西北向东南贯穿平原中部,分南北两支,北支称闽江,南支称乌龙江,中间是南台岛。在南侧有大樟溪、尚干溪和营前溪汇入乌龙江,使南界略呈锯齿状。平原地势低平,海拔多在5米左右,组成平原的物质,为晚更新世至全新世的冲积、洪积和海积层,最大厚度65.94米(福州雕刻厂),不整合覆盖于风化基岩之上。闽江流经平原后,河床比降小,水流平稳,河流弯曲,叉道多,河网发育,河漫滩不断扩大,沙洲、心滩、边滩增多,如乌龙江在枯水期退潮时约有4/5江面是沙洲和滩地,影响航运。在平原北缘,从新店到廨院,分布有一系列冲积、洪积扇。如新店冲积、洪积扇,是由新店溪、马鞍溪和岭下溪等的洪流搬运、堆积而成,南北宽2000米,东西长6000米,从前缘到后缘高出闽江10~30米,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在平原中部,由王庄到树兜沿北北西断裂有温泉出露,水温一般50℃~60℃,最高水温可达97.6℃,由上往下水温逐渐升高,水头由北向南降低,均已开发利用。 本区属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的地区,热量资源丰富,由北向南太阳总辐射4605.48~5024.16兆焦/平方米,年平均温度19.5℃~21℃,日均温≥10℃积温6500℃~7400℃,宜于双季稻和各种经济作物、水果、茶叶等生长;年降水量1050~1700毫米,从西北向东南递减,等值线走向与海岸基本平行,雨量主要集中在汛期。沿海少雨,常有旱情,台风影响频繁,加上森林过度砍伐,植被遭受破坏,径流量大,自然降水利用率低,因而旱、涝、风灾害常出现。土壤分布以砖红性红壤(即赤红壤)为主,沿海低丘顶部多为红壤或粗骨红壤。在海滨发育有盐土,部分已开辟为水田,具有土质较粘,土层深厚,养分多的特性,是沿海平原水稻高产区。在河谷平原和盆谷平原的冲积物上,发育有良好的潴育型水稻土,亦是本区水稻高产区。 (三)闽南沿海丘陵、台地、平原区 本区位于戴云山、博平岭的东南面,是福建省的最南部。东临台湾海峡,西与博平岭山地、山间盆谷区接壤,南与广东省毗连,北与戴云山,山地、山间盆谷区和闽中沿海丘陵、台地、平原区相邻。包括金门岛、厦门市全部和漳州市大部。南北长约180千米,东西宽约90千米,略呈三角形,面积约11198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9.23%。 在大地构造上,属闽东燕山断陷带的南部,区内断裂构造以北东向和北西向为主,近东西向断裂呈零星出露。区内岩性较为复杂,有花岗岩、火山岩、沉积岩、变质岩和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其中以花岗岩分布最广,是组成本区各类地貌的主要物质;火山岩主要分布在诏安、云霄西北的边缘地区,以及漳州、龙海、厦门和同安等县(市)的部分地区;沉积岩分布在诏安的月港、云霄的西坑、平和的双溪、南靖的靖城等地;变质岩主要分布于金门、东山及漳浦的滨海地区;第四系堆积物多分布在河谷两侧和海滨地区,多组成平原地貌。由于构造、岩性和组成物质不同,各类地貌形态上的表现亦有较大差异。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从内陆到滨海地貌类型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作阶梯状下降,层状地貌明显。发育这种地貌现象,常与岩性、新构造运动有关,并受到外营力等各方面综合影响所致。 本区背山面海,地貌类型主要为丘陵、台地和平原,山地不显著,零星分布于九龙江以南地区,如牛王山(870米)、大帽山(1076米)、金刚山(838米)和乌石山(1051米)等,多由花岗岩和火山岩组成。丘陵(包括高丘和低丘)多由花岗岩组成,少部分由火山岩、变质岩和砂页岩组成。花岗岩高丘,海拔多在300~450米,比高200~300米,坡度25°左右,它们成片分布于山地外缘和河谷两侧,多呈脉状排列,分布密集,常与邻近的山地相连,似属戴云山脉和博平岭的延伸部分,大多切割不深,风化层较厚,植被覆盖良好,水土流失轻微。由火山岩和砂页岩组成的丘陵,主要分布在南靖、平和、云霄和诏安北部,在漳州、龙海和厦门等地的局部地区也有分布。花岗岩低丘,海拔多在150~250米,比高100~150米以下,坡度15°~25°之间,多分布在高丘周围,河谷两侧和滨海地带,丘体比较破碎,常呈馒头状,植被覆盖差,冲沟发育,石蛋垒垒,基岩裸露,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多见于漳浦、云霄、诏安、东山、厦门等地的沿海一带。变质岩低丘,只分布于金门、漳浦和东山的一些滨海地区。台地广泛分布于九龙江以北的同安、金门、厦门、长泰和漳州盆地地区,在九龙江以南仅见于漳浦、云霄、东山和诏安的沿海地区,海拔常在30~50米,比高20~30米,以花岗岩组成为主。台面呈波状起伏,坡度一般5°~6°,风化层较厚,基岩露头少,在坡面常有浅凹地发育,在漳浦佛昙、赤湖一带,发育有玄武岩台地,风化层较薄,呈方山地貌。本区分布的台地,由于近海,常年风大,蒸发强,地表植被稀疏,常呈干旱现象,但多已开垦利用,种植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本区平原有冲积、海积和风积三种,其中冲积平原多布于较大河流河床的两侧,如汀江、九龙江、鹿溪、漳江和东溪等,面积较大,多由疏松的亚砂土、砂、砾组成。海积平原分布在滨海地带,组成物质多为粉砂和淤泥,并夹有贝壳碎屑。风积平原仅见于东山、古雷半岛、六鳌半岛和宫口半岛等地,地势低平坡降较小,系海滨沙滩或沙堤受盛行东北风的吹扬在滨海堆积而成,其上发育有新月形沙丘和馒头状沙丘,现已种植木麻黄,多被固定或半固定,在东山多种植芦笋,开辟果园。在九龙江、漳江等河口地区,还发育有冲积-海积平原,为粉砂和淤泥组成。上述平原均是本区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主要种植区。其中以漳州平原面积最大,是本省四大平原之一,地面平坦,河网密布,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盛产水稻,是福建粮食生产基地之一;平原周围的台地和低丘适宜种菜植果,这里盛产龙眼、荔枝、香蕉、菠萝等热带、亚热带水果,是著名的"水果之乡"。 本区背山临海,海岸线长751千米,以砂岸为主,自北而南有围头湾、厦门港、浮头湾、东山湾和诏安湾等;较大的半岛有六鳌半岛、古雷半岛、陈城半岛和宫口半岛等;岛屿有金门岛、厦门岛、东山岛等,滩涂面积21.8万亩,并有闽南与台湾浅滩两大渔场,这为发展海洋交通、捕捞和滩涂养殖提供条件。 本区地处本省南亚热带最南部,纬度低,海洋性气候明显,气候温暖,热量资源居全省首位,全区从北到南年均气温20.8℃~21.3℃,最冷月平均气温12.5℃~13.1℃,夏季长达6个月,日均温≥10℃积温7400℃~7700℃,年降水量1050~1700毫米,从西北向东南递减,地区分布不均匀。沿海干旱现象较为频繁,农作物可一年三熟。土壤主要为赤红壤,呈棕红至暗红色,质地为粘土和壤粘土,呈微酸性反应,肥力中等。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