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乾隆六安州志卷十六载:观音寺塔,传为唐尉迟恭监造。有碑镌观音像一面。为元塔否素山寺众施田功德记,来自原非本寺物也。二面呢俱元人刻。旧谓像为吴道子笔,误。今剥苏源才任越状杆谈落不可拓。
同治六安州志卷七载:观音寺,城西南隅,唐僧圆通建,并造浮屠,名曰浮屠寺。
- 中文名称 观音律寺
- 时代 唐武德年间
- 创建人 僧人元通
- 原名 浮屠寺
观音寺由唐武德年间(618-切息元627年)僧人元通化缘而造,原名浮屠寺。所以先有寺后有塔,寺和塔钧为唐僧元通化缘而造。当时仅有山门殿、招堤殿及浮屠寺塔。宋僧瑞云重修改名观音寺。明嘉靖癸卯僧昌满修,增设拜殿弥勒殿。乾隆年间奉旨建弥勒殿,嘉庆八年僧运宽,鸿严募化金陵太守、广州太守重修。
观音寺塔 位于六安来自市黄大街观音寺内,俗称南门锥子,与多宝庵塔南北相峙,有"双塔摩青"之喻。《六安州志》载:为唐武德年记一顾点鸡控走今精席多(618-627年)僧人元通化缘而造,原名浮屠寺塔,塔高九级,六角。实心不可登。顶置铜铸葫芦形塔刹,民国时堕于狂风之夜,第九级遂有倾圮。
塔门南向,第三级360百科自南向东嵌瓷匾六方,残二,存其四,词云:不二宗旨,得三界縁,示四高台,了五净因。
第四级镶嵌世尊塑像,每面三尊,五级每面两尊,六级每面一尊。七八九级为识入因着巴齐盟征耐款划彩画瓷板图案。每级南向均有捐修碑文牌记,乃嘉庆十一统迫形等年丙寅事也。铭其功德组,使后人知。
此塔千余年来迭经兵燹,前朝彩塑瓷板,本轻伤易饭巴零需碎之物,而二百年来灵光不坏,岿然未倒,诚沙门续命,温分培刑兵白衣护法之有功。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