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弱翁好为人师是出自《宋人轶事汇编》的一个典故,说宋朝的钟弱翁,是某一个来自地方的县令。自认为自己的字写得很好(实际写的不好),喜欢贬低别人的字并总想取而代之。
- 中文名称 钟弱翁好为人师
- 主人公 钟弱翁
- 出处 《宋人轶事汇编》
- 年代 宋朝
原文赏析
钟弱翁所至,好贬驳榜额字画,必数去球决活除去之,出新意,粒自立名为重书之。然其书实主不工,人皆苦之。尝过庐顾更企村列京静门占陵一山寺,有高阁壮丽。弱翁与僚属部曲拥立,望其榜,曰"定惠之阁",旁题姓名漫灭。弱翁放意称谬,使僧梯取之,拂拭就视,乃鲁国颜真卿来自书。弱翁顾谓客曰:"似此字画,何不刻石?"即令刻石。传者以为笑。
简水送格组仅航原文翻译
钟弱翁(钟傅,字360百科弱翁;南宋官员)每简境期剧到一个地方,都喜欢讥评匾额上的字,极力撤掉原来织言的,并自立名目,重写一额。然状夫群矛写类半而他的字实在不好,周围人都为此苦恼。 他曾经路过庐陵的一个山中寺庙,那有一个很壮丽的高阁楼。钟弱翁和部下官员侍从兵士就过去围着站在下面,看塔的匾额,上面写着"定惠之阁",但落款上题写的姓名模糊不清要听升连。 弱翁随心所欲地加以批评,让一个寺僧用梯子取下匾额,寺僧揩擦后走近观看,竟是颜鲁公颜真卿写的。弱翁回头对下属官员说:"这样距触氧技的好字,为什么不刻在一个听量已收陆溶房居资石碑上?"传说的人把这事当做笑话。
字词理解
1 所至:来自所到之处
2 好:喜欢
3 贬驳:讥评
4 榜额字画:匾额上的字
5 除去:撤掉
6 重书之:重新在匾额上写字
360百科 7 工:好
8 灯拉课现终苦之:以此为苦恼
9 尝:曾
10.阁:楼
11.僚属:部下官员
12 拥立:围着站立
13 曰:上面写着
14.旁题:旁边落款的
15 漫灭:模糊不清
16 放意称谬:随心所欲的加以批评
17 拂拭:揩擦
18 就:靠近
19 乃:竟是
20 顾:回头
21 以为:作为,动官面长当作
启发借鉴
自以为是,好为人师,实在是最幼稚无知的读纪表现。
文言知识
"所"字结构。"所"往往跟后面的字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所"字结构,它的解释也有点特别。上觉庆觉应延文有两个"所书",以"乃颜真卿所书"为例,应按"原来是颜真卿所写的字"理解。又,"凡所食,皆鱼肉"意为凡是所吃的东西都是鱼肉;"所植皆为野鼠啮",意为所种的庄稼都被野鼠吃了。从上面的三个例子来看,"所"字后面一定跟着动词[如"写(的字)""吃将问征级孔存项知(的东西)""种(的庄稼)"]稳停你带义都氢期。
谈钟弱翁
杂谈:钟弱翁,好万环鲁站露关烟为人师,还是仕途不顺
之科祖眼 (作者-王泽生、201过序进该待回灯图烈谓歌0年10月19号深夜,于绥化)
吕岩的《牧童银》诗,原本并非这个标题,而是《答钟弱翁》--见于《千家振前介民曾权于汽诗》第八十九首。《千家诗》是由宋代谢枋得《重定千家诗》(皆七言律诗)和明代王相所选《五言千家诗》合并而成,谢沉枋得是南宋末年诗人,入元朝以后因不肯仕于元朝统治者而死于元大都,谢枋得生前曾编选过《千家诗》,治轻物开剂程推火很由其人品可推知《答钟弱翁》标题的可靠性。
钟弱存刻叫杂主翁,何许人也呢?钟弱翁,名傅,字弱翁,宋朝人。钟傅,曾因人推荐而做了官,但因政局动荡、朋党倾扎,致使其屡遭降职贬官,可谓仕途不顺。于是,吕岩从好友的角度赋诗,以牧童弄笛、"归来饱饭"、乘蓑而卧的诗句来启示之,劝勉之,何必固执于争虚无的功名利禄呢,何必强迫自己勾心斗角于宦海呢,何必在意那些身外之物呢上初厂肉营用,与其痛苦于市井宦途,节段你不如全身而退,隐遁于山林荒野,过一种闲逸舒适的生绍晚深消联上样总活。故而,此诗是"劝慰诗"。
吕岩,大约生于唐末,卒于责持得静药吧表位普宋初,也有人将其生活时代上推至唐开元年间(713-741年)。从907年唐朝灭亡,到960年北宋开国,之间是五代十国,吕洞宾是唐末、五代时期的著名道士,隐居终南山,活动于关中等地,《国史》里说他"年百余岁,而状貌如婴儿。世传有剑术,时至陈抟室"。而从唐末至宋初,前后时间跨度百年,与吕岩的年龄相符,故此,吕岩、钟弱翁有可能处于同生活于宋朝初年。吕岩才以百岁高龄的经历现身说法,钟弱翁是否听从不得而知了。
有人说钟离权就是钟弱翁,如果这样,本是儒生的吕岩,因科场不利才转而学道的,就与钟弱翁同为"道友"了--此推论不可信。因为钟弱翁与钟离权是两个人,两个时代的人。理由是:钟离权为汉代人,相传历魏至晋又做了边关大将,后来收了唐末的吕洞宾为徒--《国史》说"遇五代隐士钟离权授以内丹道要"。假如钟弱翁与钟离权为同一个人,那么,早在五代时期即为道人的钟离权,入宋后,又被举荐才做了官,改名叫钟弱翁,那其岂不几百岁了,远远超出人的正常寿命,就悖论了。
不过,有段古文记录了"钟弱翁好为人书"的癖好,原文是:「宋之钟弱翁,为某县之令,自以为书佳,故好谤讥榜额所书。凡所至,有不适己者,必令人去而重书之。然其书实不公,曾过一山寺,有高阁壮丽。翁弱与僚属部曲拥立,望其额,曰:"定惠之阁",旁题姓名漫灭。弱翁称谬,使僧梯取之,欲更书之。僧拂拭就视,乃颜真卿所书,弱翁顾谓僚属曰:"如此好字,何不刻石永存。"传者以为笑。」钟弱翁,在县令任上的时候,看到山寺"定惠阁"里的题榜者名姓漫灭,取下拂去灰迹,发现是颜真卿所书,就说当刻碑,这个笑柄无疑是其"好为人师"性格的最好注脚。《孟子·离娄上》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那么,钟弱翁自以为是,大有文化"奸臣"的嫌疑了。
关于钟弱翁狂妄自大、好为人师的性格,还有一段趣闻:「相传,与在"定惠之阁"的笑柄一样,钟弱翁每到一地,就凭着权势摘下那的匾额,由他题写,他的字不怎么样,招来众人讨厌。有一天,他和一位道士闲游,见一牧童牵牛而行,他说能对此景赋诗否?道士笑道"此牧童即能为诗,哪里用得着我"。于是,牧童脱口就作了《牧童》诗。后来,人们说道士和牧童乃吕洞宾,为教诲不知天高地厚的钟弱翁才这样的。」
当然,这只是穿凿附会罢了,不过倒也寓言了好为人师的道理。那么,《千家诗》里题为《答钟弱翁》是否是讽喻诗呢,我看可以。从作者的遭遇看,无疑是对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不满,故而产生了心向自然的情结。至于牧童姓甚名谁倒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既然不能达则兼济天下,就不如独善其身地纵情于野外,回归生命的本真。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