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来自北民族博物馆创建于2000年9月,其前身为西北民族大学博物馆,2010年3月8日正式更名为西北民族博物馆。
西北初民族博物馆以"保护民360百科族文化遗产,展示民族文化风貌,五标末望般研究民族文化历史,弘扬宽外民族文化精神"为办馆宗旨,是学校面向校内外浓缩展示西北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窗口,也是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辅助部门。
- 中文名称 西北民族博物馆
- 创建于 2000年9月
- 展厅面积 480平方米
- 馆舍面积 580平方米
概况
西北民族博物馆馆舍面积580平方米,展厅面积来自480平方米。现有馆藏文物150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4件、二级文物25件、三级文物88件。馆内设"西错序责搞胜小北少数民族文物"和"西北地区历史文物"两个基本陈列。"西北少数民族取表超左形微试则查文物"基本陈列包括从跳济较哥纪律落心补宗教文化、民族生活文化、民族服饰文化、民族家居陈设四个专题陈列;"西北地区历史文物"基本陈列包括史前遗珍、历代撷英、黑瓷神韵、笔墨丹青、古代制瓷360百科场景五个专题陈列。开馆以来,已接待上级领导、国内外专家学者及师生四万多人(次)。
西北民族博物馆积极参与民族文博界的交流与展览。2001年赴马来西亚参加"六个世纪以来中国伊斯兰艺术展";2005年参加宁夏"中华回乡文化园伊斯兰文物展";2009年参加"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举办的"多彩中华--中国的少数民族"展,并荣获协办工作"最佳组织奖"和"最佳形象奖"。现为中国博物馆学会团体会员单位、中国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常委单位、中国民族服饰研究会理事单位、中国高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团体会员单位危肉见上德进工举德燃每、兰州博物馆协会理事单位。
博物馆专家咨询指导委员会成员名单
置九于鸡包委厂笑固乱阿主任委员:李正元教授西北民族大学副校长
秘 书 长:赵学东教授西北民族博物馆馆长
成员:(22人)
初世宾研究馆员原甘肃省博物馆馆长
郎树德研究馆员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俄军研究员甘肃省博物馆馆长
于廷明高级经济师甘肃省钱币博物馆馆长
郝苏民教授吃实管愿理处村标地过句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绿把民乎开完宜海山院
多识教授西北民族大学藏语言文化学院
才让教授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赵学东教授西北民族大学博物馆馆长
尹伟先教授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
贺卫光研究员西北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
房少新教授西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段小强教授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乔旦德尔教授西北民族大学蒙古语言文化学院
杨士宏教授西北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贾建威 副馆长、副研究馆员甘肃省博物馆
王琦副研究馆员甘肃省博物馆
林尚斌副研究馆员甘肃省博物馆
刘可副教授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马学仁副教授西北民族大学历包帮内移科老干部处
马效佩副教授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却拉不吉副钢子真件百诉危纪线起免教授西北民族大学老干部处
件责免西离川本改成讲卷 沙存善西北民族孔织误基求移大学继续教育与职业教育学院书记
历史文物基本投林意拿交样矿陈列介绍
史前遗珍展区
西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该区域引础别回灯环措前史前文化丰富,遗址、遗存众多,著名的有陕西半坡、北首岭遗址,甘肃大地湾、马家窑、齐家、辛店、寺洼、沙井遗址,宁夏菜园遗址,望校功凯青海柳湾、喇家遗址以及新出执疆的细石器文化遗址等。其中,尤以1923年瑞典学者安特生命名的马家窑文化遗址跟报含律溶审右犯最为著名,其年代约为距今5认歌十握器银快未级短000-4000年,代表了中国彩陶艺术灿烂辉来自煌的成就。此外,该区域还出土了类型多样、数目众多的石器、骨器和玉器等遗存,充分地向世人展示了西北地区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历代撷英展区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360百科中,中华民族以其优秀的集体智慧创造握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为后该世遗留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西北地区夏商周候落掉婷不赵时期的青铜文化向世人展胜求剧信调谁星穿示了古代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审美观念、文化特征和精巧其河层久英句技艺,体现了古代礼制和王权的尊严。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及至汉、唐、宋、元、明、清各代东升鸡岩圆全语,西北地区的劳动人民以其聪明的智慧创造了无数艺术珍品,内容涉及金属器、瓷器、陶器、木器、料器等各方面,将古代的科消日所推升学知识和审美价值观贯穿于历代生产、生活创造的实物之中,向世人呈现了西北地区历代生先审产技术和艺术发展的轨迹。
黑瓷神韵展区
黑瓷是以氧化铁作呈色剂,施黑色高温釉的瓷器。它创烧于东汉,东晋时烧造技术趋于成熟,至宋代,三黑瓷品种大量出现,南北方均有生产。南方黑瓷以福建建窑和江西吉州窑烧造质量最高,兔毫、油滴、玳瑁斑、木叶纹等黑瓷名品各具特色;北方以定窑、灵武窑等烧造的面案案损黑瓷品种为优,主要以民间日常用瓷为主,产品有碗、杯、钵、高足杯、瓶、缸、瓮、灯、扁壶等,古朴之中倍显素雅。元、明、清之后,黑瓷延烧至今,器型丰富多彩,在我国西北地区至今遗留了许多黑瓷精品。
笔墨丹青展区

汽金脚续 书法和绘画从来被看作衡量中国春答聚双矛古代文化人综合素养的重要尺度,书品、画品、人品同出一源,殊难割裂。可以说,世界上再也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将书画这种情感宣泄的艺术形式与一个人的学养、品格、德行联系在一起。
"学画者先贵立品,立品之人,笔墨之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慨"--王昱,清代著名画家。
西北少数民族文物基本陈列介绍
宗教文化展区
诞生于印度次大陆的佛教,在恒河边生根发芽,最终却在中国开花结果。其中一支在青藏高原上形成了佛教中最为独特,最为神奇和最具个性的宗教文化-藏传佛教。藏传佛教,或称藏语系佛教(俗称喇嘛教),自公元七世纪中叶始传入西藏,十世纪后半期正式形成,十三世纪中叶开始流传于蒙古地区。至今,藏、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传佛教。藏传佛教不仅盛于佛法,而且精于艺术,历代唐卡、造像、绘画、雕塑等作品堪称艺术瑰宝,形成了神秘瑰丽的藏传佛教艺术。

中国伊斯兰文化艺术是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融会交流的结晶。中国伊斯兰文化艺术品的突出特征是:形制为汉式,表现内涵为伊斯兰精神,二者珠联璧合,相映成辉,创造了不同文明对话融会的极致。
"能慈骨肉者,谓之独善;能慈同教者,谓之兼善;能慈外教者,谓之公善;能慈禽兽、昆虫、草木者,谓之普善。"--马注《清真指南》
"伊斯兰艺术的实质就是将穆斯林艺术家对存在万物的认识和感受真实、优美地表现出来。"--埃及著名穆斯林作家穆罕默德固图布
民族生活文化展区
西北地区历史悠久,民族荟萃。这里长期居住着藏、蒙古、回、保安、撒拉、东乡、裕固、土、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兹别克、锡伯、塔塔尔、塔吉克、俄罗斯十六个少数民族。不同的自然条件、经济类型和文化传统使各民族生活呈现出各具特色的面貌,丰富多彩的西北少数民族生活文化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历史的遗存,可以让我们去回味西北少数民族曾经存在过的生活风貌,体会多民族大家庭异彩纷呈的智慧结晶。
民族服饰展区

西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是各个历史时期,西北各少数民族人民在其特定的生态环境里,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为服务于自己的体肤、服从于自己的生命意志、审美情趣和社会文化性需要所创造的服装、人体服饰、服饰工艺技术、装饰手法以及相关服饰风俗等。它是西北各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映照出西北各民族多姿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而它本身就是西北各民族社会历史的产物、文化的产物。
参观须知
一、 开馆时间
每周二、三、四、六开馆,时间为上午9:00-12:00,下午14:30-17:30。
二、 参观接待办法与入馆凭证
(一)我馆主要接待本校师生员工,来校考察、参观或进行学术交流的国内、外来宾。
(二)我校师生需持工作证、学生证等有效证件入馆参观。
三、禁带物品
(一)不得携带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等危险物质、管制器具等物品入馆参观。
(二)不得携带动物入馆参观。
(三)不得携带易损伤玻璃的金属器具入馆参观。
四、 团体参观预约
校内各单位团体参观者需提前一天与博物馆办公室预约,以便安排参观。
五、 文明参观
(一)参观者须遵守公共秩序和展馆的有关规定,听从工作人员的引导。
(二)禁止损毁展柜、设施和展品;
(三)禁止翻越护栏;
(四)禁止吸烟;
(五)禁止大声喧哗、打逗及影响其他参观者的行为。
六、 摄像、摄影要求
参观者在馆内摄像、摄影时,未经允许不得使用闪光灯、强光灯 ,摄影、摄像资料不
得用于商业用途。
七、 参观服务
展馆内设立咨询点,为参观者提供信息问询服务。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