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兰盆盛会

百科

古俗每逢干支纪年甲乙丙三年的农历十月,地处那袁其流决识闽西南山区的适中镇,便举行一次为期半个月的迎神赛会,叫"盂兰盆盛会",乡俗称"十月半"。每逢盛会,全乡斋戒,既严肃又隆重。邻乡近里愿规,扶老携幼,前来观光,车水马龙,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 中文名称 盂兰盆盛会
  • 时间 甲乙丙三年的农历十月
  • 地点 闽西南山区的适中镇
  • 领域 民俗

概况

  盂兰盆盛会建醮四十九日:干支甲乙丙三年,每年做半个月道场,丙年多做普渡四天,合四十九日功德。由陈家隆户、林芳高户、赖朝恩户、赖万良户、赖明高户、谢阳高户、谢阳明户等七个户头主持盛会事务,称"七团"理事。诸理事主持请道士建醮,请戏班演戏等事宜之外,还得组织五百名的"香父""香尊",逐日排班上香、歌颂。名额按"七团"分配。因此,人数不多的赖姓和陈姓,便家家户户负担有名额,苦于应付,成为累赘;而人数众多的谢姓,却要几代人才能轮上一次,认为无限荣彩,极为铺张。各团理事也是各个点的东道主,届时必须宴请各姓嘉宾。特别往日有龃龉者,今必延为上宾,以释前愆。并将此定为乡规。2005年,适中盂兰盆盛会被列入福建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

历史渊源

  适中镇盂兰盆盛会,源于公360百科元1214年,距今有800多年。每逢干支甲、乙、丙三年的农历十月,便举满扩随相思松事溶只节办一次为期半个月的大型民俗文化活动,乡俗又叫做" 十月半"。

  适中十年一度三庆的盂兰盆盛会,它与众不同的是:活动时间选述样择在每年的下元(岩笔束安如只级改上元为元宵节,中元为七月十五效除船列架你,下元为十月十五)。何其说:因为在这个季节,农事活动结束,人们祈盼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已为历史所现实,广大乡民经过一年的劳累换来丰收的喜悦心情,用"自我出资,自我娱乐,自我参与"的习俗,李略德本微杆妈在全乡陈、林、赖、谢四大加己顾啊茶白划若姓族推荐有资深名望的七个户头主持盛会事务,称"七团"理事,负支呼固责筹备每十年一届的"盂兰盆"盛会活动,其目的是:增强邻里和睦团结,畅谈乡中丰收美景,企盼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率北率带另道项父互登;朝拜恭迎"圣王",慰藉人丁兴旺,族里平安。正基于这种民俗相延成习,传颂着这些斑驳的史迹和独三常江倍特的民俗风情,传载着适中事止确半轻护强父的发展文脉,折射着中华文明的熠熠光辉,而为历代世人所赞许。

  有史考证:玉混误水同声经语亚适中盂兰盆盛会,历来盛况空前,邻乡近里前来与会观光效湖者,车水马龙,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特别是盛会期间,全乡斋戒,又严肃又隆重。为何适中盂兰盆会能久盛不衰,吸引邻里乡亲?主要是符合我国群众文化的基本要求;自我娱乐休闲,开展宣传教育,继承弘扬民俗传统文化,广为社会实用等四大功能。它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社会文化形式,用这种形式去满足人们在业余时间里的一些精神需求。

  适中盂兰盆盛会源始于公元1214年,直至公元1944年,历经80届,共730年。解放后,由于种种原因和社会条件的限制,从第71届至73届,(1954-1974年)一度停办,后于1984年(即第74届)始,乡中四姓七团着手开始筹办适中盂兰盆盛会大型民俗文化活动,直至迄今为第80届,共有800年。

  1994-1996年,2004-2006年的两届盂兰盆盛会,由于政府的界入与关注,盂兰盆盛会盛况空前,颇为世人瞩目,参与者、连同周边的群众,近两届均达6万余人。

活动内容

  盛会始终以虔诚奉祀"开漳圣王"陈元光。来自九月最末一夕,在360百科保丰村谢氏上祖的间权龙新下参没点降临七万公祠排戏试演,俗称"万公试粉"。十月初一当事人"挑公鸭"诸供品入庵,初二全乡斋戒,建醮程序全面铺开,七团理事、香丁、香父、香尊等人,每日必到庵列班祈颂。庵内自是日夜灯烛辉煌,香烟缭绕,弦歌并起,钟鼓齐鸣,肃穆庄严。庵外广场则日夜锣鼓喧天,惊天动地。联台对戏,有歌有舞。人山人海率皮略叶院,欢彻霄汉,一直延续到十月初九

  十月初十,"圣王公出巡"。依"巡程"在洋东村的上赖、保宁村的水尾、中圩村的新安、中溪村的土城、石桥、中心村的黄田设点。上赖点是个血则过路点,不设彩阁和演戏,认坐其它各点都有彩阁和两班对纪等宁台的戏剧,只有一天的热闹,惟新安点有三天的热闹。

  神队自庵出发,早晨上赖点,赖姓东道主;中午水尾点,谢姓阳明户东道主;十一至十三新安点,谢姓阳高户东道主;十四日石桥点,林姓东道主;十五日黄田点,陈赖两姓联为东道主。从班吃克虽草比血地跟为初十日起,盛会推向高潮,家家摆香案供斋果,一俟迎神队路过象常观,户户便焚香点烛烧纸鸣炮,善男信女叩头礼拜。沿途香烟袅袅,炮仗如雷,观者云集,盛况空前。

  出巡仪队起动时,三响冲天铳领先鸣响,四面金字大黄旗挂着四面大铜锣,鸣锣开道。两对高高支起的大勾灯,一对标志着四姓七团总领队的冲天大红条她乙类元笑伤包幅旗,紧随锣后。一副"肃静""回避"、四扇"鉴拜圣王"牌匾与龙头巴掌三副木銮驾之后,便终明革程特李是一座四抬香亭,檀烟袅袅,一路流香。道士随班,披红着药式语联行严员究别层皂,口押巫咒,脚踏罡步;圆钹锵锵,翘笛呵呵。接下来便是四姓七团队列,每队一对黄旗锣,老深一副"虎滴嘟"(唢呐)困语初似干呼血土烧,一副"肃静"、"回避",两对"鉴拜圣王"牌。两杆机占给直条大红彩旗,腊腊迎风;一队展四站燃唢呐,吹吹打打。跟在一排木銮驾之后的数十名歌童,伴随着"手把金钱献圣学另每素支日损鸡提盾王"阵阵歌声,把一叠叠的黄钱翩翩撒出,漫天飞舞。一姓一彩旗,一旗一长列,七班吹打,弦管悠扬,七班歌童,歌声嘹亮。四枝长幢幡,引领着"目灵"、"地藏"神驾,十八对的半驾銮舆,金瓜银锤、拳头巴掌、斧钺矛戟等金光后形服吃药同台银闪的十八般武器,十对身穿嵌着大红"勇"字黄背甲的卫士,紧随汉下异承答晚犯部众罗语其后。八名头戴无箬高筒笠,手持五尺长戒尺,经七团授权的乞丐,奉命在驾前充当"曹吏",吆吆喝喝,维护秩序(这便是俗语"乞丐也有三年好运"的来历)。吏后是四对身着长袍马褂,斯文尔雅的乡绅,虔印西选诚地捧着四只金光锃亮的薰香炉,擎着四盏八面流苏的大红宫灯,在他们的簇拥下,八面威风的"圣王公"坐拥虎皮,撑着百叶遮阳黄龙伞启驾出巡了!老香尊捧着香,紧随锣鼓管乐,一路欢歌。五彩缤纷的旌旗,遮天蔽日,擎天大黄龙巨幅三角红绸旗在队尾压阵。浩浩荡荡的声势,叹为观止!

  乡东的上方山高峻而险恶,《易》云:居欠遂。为此,盛会便建醮祈之,并用装扮如险峰的彩台行八卦克之,这就是十月半于圣王出巡之日绕行乡里的"大台戏"。大台戏,一座高台,背耸险峰,衬以祥云白鹤,灵芝瑞草,红花绿叶,张灯垂帘。上置八名姣童,饰将相佳人。甲年台高三丈奇,乙年二丈八,丙年不上丈,置四童,称"桌仔戏"。大台戏非常笨重,得用36条壮汉扛抬。

  "出巡"各点,各姓十分铺张,装扮场地,排场斗阔,搭设"佛寮",争奇斗艳。各点行台都有当代乡中名士的即景对联和诗词点缀其中,宛如一方文萃;阁外戏台,或紧锣密鼓,或轻歌曼舞,不分昼夜,男女共欢,老少同乐。谢氏新安点最是古色古香,摆设的字画古董,多是珍品,"金碧装成,真是人间玉宇;丹青绘就,何殊天上瑶台"的五彩缤纷的牌楼,令人赞叹不已;林氏石桥点更是装扮得奇奇巧巧,那多个龙门喷球的水阁,堪称一绝。因此,素有"新安牌楼、石桥水阁、水尾佛寮"之说。

  十三夜土城放焰火。丙年黄田点和尚抛钹,浮屠放河灯。十五日下午"圣王"起驾回庵。十五夜白云堂"祭孤",普渡孤魂野鬼,又是一番热闹。

  十六日全乡开荤,"十月半"便就此结束。

主要活动点

  一、白云堂

  "白云堂"历史名胜古迹,位于适中镇中心村三组的一座山簏下,是适中盂兰盆盛会的集中庆典场所。

  据考证,经著名哲理学家朱熹荐引,于宋代年间在此建一座寺庙,由于其山坳脚下,有一处荒地,每日早晨,片片白云笼罩山下,为其增添异采,大有吉祥之兆,故在此寺庙取名为"白云堂"。

  民俗古风传承,有一幅对联为证:"阳春令节历宋元明清四朝四姓四民齐庆祝,高歌报赛合陈林赖谢十年十月十日共欢迎"。道的是适中盂兰盆盛会的源史和所经历的年代,为后人捕捉证实适中盂兰盆盛会提供翔实的证据作了充分的说明。

  "白云堂"建筑结构为:正殿、东、西宫和天井、大门,约占地面积1200m2,是历届适中盂兰盆盛会主事的聚中点,每当天支逢甲、乙、丙的盛会中,由乡中族人的陈、林、赖、谢七团推荐筹办盂兰盆盛会的德高望中的贤达贵仕7-9人组成筹委会,设总理、

  副总理和各组负责人筹办盛会,举办十年一大庆的盂兰盆盛会,目的是:"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合境平安"。

  二、新安行台

  新安点地处适中镇保丰村(附属中溪村大中土城点),是谢姓阳高户盂兰盆盛会的庆典地,凡中溪村、中心村、上赖、洋东、兰田、盂头、山坪头、新祠、上合溪、石门炉、大溪乾、城坑、赖宝田、祠仔坑、下屿、温庄、坂寮、永溪、前洋、下溪柄、下合溪、西坑、后坂、保丰及永定县东坑、田地、连同肖姓、潘姓村民共13000多人(外出人口不计在内),兰盆盛会源远流长,是为纪念民族英雄谢安"淝水之战"的战功而举行的盛大庆典。

  据历史记载、新安点人才辈出,曾出过钦点翰林、举人、进士、父子登科、四子登科、兄弟同科、都督等等。也有过龙岩十八支白扇,适中就占十七支的美称。福建有三座书院,适中就有一个"崇文书院","崇文书院"地处新安点,这就证明适中真不愧是个文化古镇。

  新安点搭设有"佛寮",是谢安"圣王公"的供殿,供人朝拜,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彩缤纷的"新安行台"(彩坊),是纪念"淝水之战"谢家军的辕门,两台戏,供观众欣赏文化艺术,舞狮、采茶灯是让观众助兴,两台大台戏是制煞。上方山高峻而险恶,盛会宗旨建醮祈求上天驱邪避灾,保佑四境平安,祈望五谷丰登,延年益寿。用装扮如险峰的彩台,行八卦克之。

  整个场地,张灯结彩,争妍斗艳,古色古香,字画古董,多是珍品,"金碧辉煌,丹青绘就,恰似天上瑶台"人间胜景。衬以弦歌乐曲,优柔文雅,歌舞升平,彩阁银花连昼夜,人天地共欢!

  三、水尾行台

  水尾行台是适中盂兰盆盛会谢阳明户的庆祝点,设在水尾月半迎。

  水尾行台是正顺圣王首日出巡的歇息点,农十月初十日,圣王

  公出白云堂经上赖、上亲、龙埔等柳溪河西片的诸村落,约于午时时午到达水尾行台,申时返回白云堂。

  水尾行台的活动与其他公团的活动相似。但行台的布置有所不同。本行台的建筑物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以佛寮为主体的建筑群依次是:佛寮、拜亭、前亭、东西厅。第二部分是花圃、水池等室外场景。第三部分是牌楼。第四部分即是戏台。

  佛寮供的是正顺圣王的神位,神位两侧以铭语、条幅饰之,拜亭及佛寮主要是祭祀用的。前亭却是装饰佛寮整体门面不可缺少的建筑。东西厅设在佛寮前两侧,从佛寮的前丰部直至前亭。总长12米,两厅宽各3.2米。在这两厅宽广的空间里,布满文字艺术、历史资料等品,还设有一些动态艺术品供游人观赏。这一建筑群用节日灯装饰轮廓,入应显示出一个灿烂的整体,颇为壮观。

  室外场景以花木山水为主,花从村民家借来或到园林处租用,水池即是临时挖的,配以喷泉及动态游戏之类的观赏设施,体现出农村园林般的生活环境,也是很怡人的。

  水尾行台的牌楼也很有特色,它用竹搭成、三门式、高达十米,三层仿琉璃的正檐,气势蓬勃,两层横额大书"恭迎圣驾"和"水尾行台",四柱内设灯光,把柱面的对联、花饰映射出来,夜晚特别好看,两边假坪上的龙飞凤舞,又是栩栩如生。

  牌楼外的空阔地可容纳数千人看戏。由于初十是正顺圣王首日出巡,也就是盂兰盆盛会进入群众性活动的开始。当日到水尾行台的游人达万人之多,水尾行台在此搭设两个戏台,请来两个戏班,同场演出。看戏的人虽多,但历来秩序井然,不得撑伞、不得站在椅子上,封建社会时期,男女还得分开看,不得混在一起。由于两个戏班同场演出,为吸引观众,演员也互相竞技,大家都拿出看家本领以博观众的好评。

  水尾行台真正的活动日是十月初九至十一。十月十三活动重心转往新安行台,随着活动重心的转移,水尾行台当年的使命也宣告

  完成,但它的特色停留在游人的心中。

  四、石桥仔行台

  林姓作为"四姓之一",以石桥仔作为盛会地点,因国家建设而造成设点地址的变动,今年该行台设址龙埔初小旁边。

  本点除搭设佛寮处,历来以装扮奇巧为特点,小巧的设置以水为载体,融入科学技术显得更富有情趣,更吸引人,故被称为石桥水阁、龙门吐珠、煞是精致。

  在本点,人们还可以从复制品中欣赏宋朝仁宗皇帝赵祯所御赐的《忠孝》两字和历代伍位皇帝所御赐的诗文,还有明代刑部尚书林俊所撰写的《林氏族苑》,这些都是十分难得的人文教材。

  林氏一脉,源渊流长,太祖比干以身许国,裔孙林放入孔圣七十二贤闽林始祖为禄公,唐之林披,九子先后折挂,世称"九牧"。湄州、妈祖,属其派下。

  适中林姓亦为"九牧"之后,目前海内外林氏裔有七千余万,在全国的姓氏人口排列,林姓居第十七位。

  五、黄田行台

  "黄田"行台是适中盂兰盆盛会,陈、赖、两姓的活动点,位于原来的黄田岭头(即赖派仔),现镇政府对面。

  陈、赖两大姓的陈家隆、赖明高、赖万良、赖朝恩是适中盂兰盆盛会四姓七团之一,占七分之四,位居首位,共后裔派下分布于适中镇中心村墩古、上亲、蔡坑、洋东上赖、老赖等地,共有3556人。其行台除了"黄田行台"外,另在上赖增设一座行台。

  黄田行台活动的时间为农历十月十五日,所设行台气势恢宏,尽显陈、赖两姓艺人绝技高超,不亚于谢、林两姓的行台,格外引人瞩目,成为适中盂兰盆盛会的一大亮点。也是集文化、艺术为一体的,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行台"装饰,格外引人瞩目。

  其彩联为"明圣耿忠淝水建勋安社稷,高贤敦孝兰盆功德报慈恩",道的是追念贤人功德和为人处世警言,借以"朝日晖大地四

  姓同歌盛世,恩波沐神州七团庆升平"喜迎盛会的真实写照,为"家学震寰宇庆文明盛世现艺术,隆治奏升平迎港台同胞与兰盆"的黄田行台艺术风格和喜迎四海宾朋的欢乐场面而载入史册。

  黄田行台雄风长驻足以反映陈、赖两姓的民俗风情和团结,和睦的高尚情操为后人所倾倒。

  六、兰田行台

  兰田行台是兰田村盂兰盆盛会的庆祝点。是2004年(甲申年)新增加的一个分点,设在兰田洋坡。兰田村全村人口1400余人,99%属谢姓阳高户;谢姓九阳之一,阳德公房后裔。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各种矛盾也随着增加,民众祈盼通过活动化解矛盾,增强团结,所以要求在兰田村增设分点。

  农历十月九日寅时全村村民起床燃放礼炮,卯时青壮年全体出动各种车辆百余部到白云堂接驾正顺圣王至兰田点。

  九日上午辰时起,正顺圣王进入佛寮,全村装灯结彩,彩旗飘扬,家家户户都欢庆在节日的气氛。善男善女拧着冥纸贡品进入佛寮朝拜圣王。

  当日全村男男女女无闲人,凡是外村前来朝拜、观热闹者数千人,都能得到兰田人的热情接待。

  当晚举行焰火晚会,请戏班演戏三天三夜。

大台戏

  "大台戏"是适中盂兰盆盛会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据传"大台戏"是为了"镇邪降妖"、"扬善驱恶"。相传在适中集镇的东面山上,有一座山叫"上方山",其山面朝西的山谷平地,是适中四大姓氏人口相对集中的聚居地,由于该山顶峰,乱石露面,似有邪恶之状。当时,适中名人绅士为求适中人杰地灵,让适中大展生机,求一方水土保一方平安之信念,寻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故用设置"大台戏"借助于"盂兰盆盛会"的民俗活动,求助于"地理转向"祈祷"人口平安",迎来"五谷丰登"。

  (1)整个戏台的长度为3.6M,宽为2.4M,高为9M。

  (2)共要直径26公分的大杉木3.6M长的四根,3M长的四棣,9M长的一根。

  (3)整个台的平面为8.64㎡。在高度9M的大杉木上设一座假山模型,上置"鹿与白鹤、灵芝、红花绿草、飘灯垂带,置八名姣童、饰将相佳人。

  (4)46名男壮年如何抬法?

  在"大台戏"每个角度8人,四个角度共32人,四个角护手每个角1人一共4人,大台戏的假山高度需8人支撑,另扶小孩力求台面平衡约2人,共46人。

  (5)"八名姣童"为何称姣

  "姣"指未成人孩童,按戏剧人物的说法,即装扮成:小生、花旦、将王、丑角之类的人物。其才子佳人一般为4男4女。

  (6)尾年台高不上丈,置四堂为"桌子戏"不需46人抬,减为一半,即23人抬即可。四童仍按才子佳人打扮,改为二男二女。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