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溪王氏宗谱

百科

安徽省绩溪县板桥头乡下溪村,  地处绩溪、  旌德、宁国三县交界处,古名龙溪。北宋末建村,为王姓聚居大村。下溪,含村在龙溪水下游之意。建国初期隶属第三区芦塘乡西溪行政村。1952年至1955年,隶属大溪乡。1956年并入校头乡。1958年建立下溪大队,隶属尚田公社校头管理区。1961年改属校头公社。1983年农村体制改革,称下溪村民委员会。2001年并入板桥头来自乡。现有水田面积8360百科00亩,山场面积一万八行武百作次千余亩,山场以杉木用材林为主,森林资导般室配剧味花压假源十分丰富。下辖五个自然村,包括下溪、墓坑(古名磨坑)、外墓坑、龙门岭(古名龙尾岭)和太子坑,共二百余户,约七百人。

  • 中文名称 龙溪王氏宗谱
  • 外文名称 Long Creek Wang genealogy
  • 所属地区 安徽省绩溪县
  • 下辖地区 下溪\墓坑\外墓坑\太子坑\龙门岭
  • 地理位置 绩溪县板桥头乡下溪村

新序

  国无史来自不立,族无谱不传。宗谱作为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是中国珍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份,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三大支柱。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宗谱的有些功能已经360百科消失,但是,其中包含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教育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对开展学眼阿边连结持益口术推费术研究仍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对族人寻根问祖、缅怀先贤,增加宗族凝聚力仍具有重要作用。所以,续修宗谱仍价变管具有深远而巨大的意义。

古龙溪村

  道缺看措沉扬专姓氏作为一个宗族的重重减威要标记,她不仅仅是个人的事,菜部亮展收也不仅仅是宗族的事,浓放红死根课常沿甚级她其实是一种历史,黄格保件液春限消是一种文化。只有通过姓氏,我们才能知道我们的生命之所由来,从而打开久郁心中的大结:"我从哪里来?";只有通过姓氏,我们才能明白我们其实始终与祖先血脉相连,祖先曾经的苦难与辉煌,一定会通过这血脉流传到我们现在,并流向永远。

  根呼速路穿先解质书据公安部治安管理局2007年4月对全国户籍人口的一项统良延获计分析显示:王姓已历更次阿工映玉米雨蛋成为中国第一大姓,有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王姓是中国各大姓中来源最复杂的一个姓,她有五大源头,多位始祖,其中后裔最多的一位始祖即太子晋,王姓中十有七八即为其后。龙溪王氏实乃太子晋之后也!

  始祖太子晋,姓姬,名晋,字子乔。十五岁被立为太子,辅佐周灵王处理朝政。他才识过人,能言善辩,诸侯折服。十六岁时,谷、洛二水泛滥,威胁王宫,灵王主张壅塞二水。他力陈不可,主张像大禹治水那样,直乱至顺其自然,因势利导。由于太子晋的言辞过于犀利,灵王震怒,仍然派人壅塞河道,后来还废掉了他的太子名位。十七岁时忧郁而终。太子晋并没有因太子名位管沙被废而威风扫地,名声反而比以前更大。后世之人都对他怀有崇敬的心情,有些文学作品中还将其演绎成一位半人半神的人物。其子姬荣,字宗敬,曾任周司徒,后引退而避居太原。时人称他为王家,意指"帝王之裔"或"王家之后",遂以王为姓,从此开始了王氏家族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

  我们的祖先曾在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发挥过重大作用或产生过重要影响,王氏家族历史可谓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缩写本。在此恕不一先义举示严钟继击妒精某一叙述,谨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作为线索以简述王氏家族之历史。

  15世王翦,时居频阳(今陕西省富平县)。与其子16世王贲同拜大将军,在辅助秦始皇消灭六国的战争中立有大功,除韩国外,其余委放经迅证衡冲衡草友五国均为其父子所灭,堪称秦始皇统一中国之最大功臣!17世王离亦拜大将军,后在平息秦末农民大起义的战争中,兵败自尽。王离去世后,其二子王元、王威避乱迁琅琊皋虞(今山东省即墨市)。18世王元是为琅琊王氏始祖,王威九世孙王霸迁太原,是为太原王氏始祖,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是为太子晋后裔之两大支派。在王氏诸望中,最显贵者当属琅琊王氏,因为她从始服诉春审湖天自婷沿祖太子晋开始,就已有先声夺人的咄咄气势。龙溪王氏即属琅琊王氏派也。

  21世王吉年少时好学明经,遂以此显名。汉宣帝时,官至谏议大夫,在朝中属于中级官员。但由于他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家,生徒众多;又心忧国事,多次忠言直谏,时口星乙施盾娘人比他为古代圣贤,因此他在当时的影响和地位,远非官位高低所能代表。其子王骏、孙王崇,皆登三公之位。祖孙三代,禄位弥重,有"累世之美"。王吉确实为琅琊王氏以后的显贵奠定了基业。因此,西汉以后的琅琊王,皆以这段历史为荣耀,无不自称"汉谏议大夫吉之后也"。

  22世王骏早卒,未及拜相,时人无不为他感到遗憾。23世王崇因避王莽之祸而自动辞职,也未等到登上相位的那一天。琅琊王氏的宰相梦,直到二百多年后的东晋时期才变成现实。从此宰相辈出,里抓渐东哥注识生体乡成为世家。

  西晋末年,天下大乱。29世王导与琅琊王司马睿友善,王导建议司马睿移镇建康(今南京),认为那里虎踞龙盘,有长江天险为屏障,可建王霸之业。迁居建康后,王导又召来族兄王敦,共谋大业。西晋灭亡后,司马睿便在建康称帝,建立东晋,遂拜王导为丞相,封王敦为大将军。王导、王敦兄弟,一个在朝中身居宰辅,一个在首都上游手握重兵,形成了东晋初年"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对于王导,后世之人认为他在两晋多事之秋,拥立东晋以抵抗外侮,使民族得以独立,文化得以延续,称之为"民族大功臣",这种评价实非过誉之词。29世王导堪称王氏家族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随着王敦、王导的相继去世,琅琊王氏渐渐离开了东晋政治权力的核心,却没有在政治上一落千丈,更不意味着王氏家族的衰落。在整个东晋南朝约三百年间,琅琊王氏基本上保持着江南第一望族的地位。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有三种原因。

  第一种原因,琅琊王氏在政治上仍然有所作为。

  从30世王洽至37世王褒,连续八代皆官居副丞相之职。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都在东晋南朝的政治舞台上顽强地表现自己,他们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威望继续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与进步,这无疑对保持家族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影响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种原因,琅琊王氏以文化传家,是东晋南朝的文化大族。

  东晋南朝时期是中国书法历史中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书法家辈出。从29世王导至37世王褒,世世代代皆为当时之书法大家。29世王导有《省示帖》拓本传世,30世王洽有《仁爱帖》等拓本传世,31世王珣有《伯远帖》现藏于故宫博物院,32世王昙首有《服散帖》拓本传世等等,行云流水,可见一斑。除书法家之外,琅琊王氏中还有许多著名的文人学者。如34世王俭是南齐朝的大学者,当属琅琊王氏文化传家之佼佼者。世代相传的文化传统,层出不穷的文化人才,确保了琅琊王氏家族始终拥有巨大的活力,并具有广泛而持久的社会影响,这正是"忠厚持家久,诗书继世长"之最好写照。

  第三种原因,琅琊王氏与时俱进,从不为腐朽的王朝殉葬。

  自曹魏以后,改朝换代频繁,而琅琊王氏从来就有不为腐朽王朝殉葬的传统。从家族角度讲,我们的祖先明智地选择为新兴王朝服务,以避免家族在政权更迭中被无情倾轧,这对保持家族的传承与兴旺无疑是大有益处的。查阅东晋南朝历史资料,可以发现差不多每次改朝换代,总有我们的祖先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32世王昙首与兄王弘在南宋代东晋中起了劝进拥戴的作用,事成后王弘拜丞相,王昙首拜侍中(副丞相);34世王俭在南齐代南宋中立有大功,事成后王俭拜侍中;在南梁代南齐中,35世王骞亦是积极拥护者,与子王规、孙王褒均身佩相印,位极人臣。西魏破南梁后,37世王褒被俘入长安,在西魏、北周亦深受重用,官居要职。

  随着隋唐一统天下的春风吹拂,琅琊王氏又焕发出新的活力。37世王褒入西魏后,即迁居咸阳。尽管政治环境和地理环境皆发生了重大变化,琅琊王氏在隋唐时期仍不失为世族大家之一。40世王綝在唐初武则天时任宰相,45世王玙在唐中肃宗时任宰相,48世王璧兄王抟在唐末昭宗时任宰相,其间世系,源源不断,中外百官,代有所出。因此,琅琊王氏仍然是唐朝为数不多的宰相世家之一。

  回顾汉唐千百年间,我们的祖先都在历朝政治、文化、军事等领域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宰相辈出,代有名贤。由于历朝官僚体制变化不定,要为琅琊王氏所出的宰相作一个确切的统计,实非易事。如果根据官名和职权分工,把担任宰相包括副宰相和拥有相当权力的人都算作宰相的话,那么整个琅琊王氏家族共出宰相92人,属本宗祖的就有11人。琅琊王氏千年历史上的蝉冕交映、公兖相袭,不仅在隋唐以前没有任何家族可比,即使在隋唐之后也找不出第二个,琅琊王氏家族实为古今中外所仅有!

  唐朝末年,天下纷争。48世王璧时居杭州,追随杨行密东征西讨,屡立军功。杨行密封吴王后,擢升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兵部尚书。杨行密死后,子杨渥继位,淫虐无道,王璧被贬黜为祁门县令,遂迁居祁门苦竹港。苦竹港,今地已不可考。王璧生九子,皆仕于南唐和吴越。九子二十三孙,分徙各郡,散处江南大地,如安徽之祁门、歙县、绩溪、黟县、休宁、宣城,江西之婺源、九江、彭泽、湖口,浙江之建德,以及江苏之南京、泰州、高邮等地,号称一百三十六房,遂成江南琅琊王氏又一大族。王璧是为新安王氏始祖也。王璧墓现坐落于祁门县闪里镇铜锣湾村,为黄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璧墓

  历史的发展就像长江后浪推前浪,家族的兴旺总有山穷水尽的时候。随着大唐帝国的瓦解和世族时代的结束,琅琊王氏逐渐退出了中国的政治大舞台,悠然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物是人非,风光不在。"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一首《乌衣巷》,代表我们对琅琊王氏曾经的辉煌发出了无限感慨。

  但是,岁月漫漫无法磨灭我们祖先的勤劳与勇敢,历史的风雨怎能阻挡我们祖先的迁徙步伐!北宋末年,57世王宣五因避金兵之祸从祁门查源迁绩溪龙溪。龙溪即今下溪,何时何故更名已无从考证。王宣五即龙溪王氏始祖也。至明朝初年63世王开公,育七子二十三孙,而后子昌孙炽,人文蔚起,家声日振,代不乏人,至清咸丰初年进入全盛时期。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两朝龙溪王氏共出正七品以下官吏9人,邑庠生(含武庠生,即县学生员)25人,太学生(含贡生,即国子监生员)28人,寿官(因长寿而恩赐顶戴者)16人。自惨遭太平军荼毒而来一百五十年,如今龙溪王氏又成泱泱大族也。龙溪即今下溪,何时何故更名已无从考证。下溪,即村在龙溪河下游之意。建国初期隶属第三区芦塘乡西溪行政村。1952年至1955年,隶属大溪乡。1956年并入校头乡。1958年建立下溪大队,隶属尚田公社校头管理区。1961年改属校头公社。1983年农村体制改革,称下溪村民委员会,隶属校头乡。2001年并入板桥头乡。现辖下溪、墓坑(古名磨坑)、外墓坑、龙门岭(古名龙尾岭)和太子坑五个自然村。

  纵观王氏家族之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家族之兴衰是与社会之发展变化紧密相关的。一旦社会发生重大变化,或为家族对社会发生影响提供可能,或使家族对社会发生影响失去基础。王氏家族曾经几兴几衰,其兴之因各有不同,其衰之故不一而足,归根结底,无非两大因素:政治和文化。隋唐以前,察举制作为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是琅琊王氏长盛不衰的重要政治因素。隋唐以后,选拔官吏采用科举制,琅琊王氏随着历史的发展自然而然地走向了衰落。其次,与时俱进是一个家族永葆政治青春的重要途径,但只能是一个家族阶段性特点,不可能永远保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就是历史的宿命。关于文化兴族,就是指一个家族以自身独特的文化建树对当时社会和后世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主要分两种方式:一是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最终形成一个家族的整体影响;二是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最后集中体现在某一个杰出人物身上。但是,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决不可能由某一家族长期垄断,文化家族走向衰落也成为必然。

  当然,此处所谓之兴衰是指王氏家族政治地位起落或社会影响大小变化,并不意味其人口之减少或后嗣之断绝。只有从这个角度来看王氏家族的兴衰,我们就会理解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一个家族的荣枯盛衰其实是十分自然的事情。那些曾经叱咤风云、呼风唤雨的王氏祖先也不过是中国历史长河中滚动翻腾的几朵浪花,他们的起落沉浮决不会使长河之水枯竭。龙溪王氏的发展始终与中华民族的发展同步,目前的王姓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各姓中的第一大姓就是最好的证明。如今的龙溪王氏正以其不屈不挠、坚韧不拔之意志奋斗在国家建设的各个领域中,以其自强不息、奋发向上之精神,在国家建设的各个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奉献,也同样是最好的注脚。龙溪王氏子孙当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弘扬祖德,不断进取,为家为族,再创辉煌,为国为民,更立新功!

  值此宗谱续修完工之际,谨简述王氏宗族之历史并妄加评论,权且作为序。

  黄帝121世、太子晋80世、琅琊王氏元公63世、新安王氏璧公 33世、龙溪王氏宣五公 24世

  王葆红 顿首百拜并谨撰

  二零一零年六月

龙溪王氏宗祠

旧序(节选)

  嘉靖丙辰《王氏会通世谱》序一

  圣人制礼,莫重乎宗族;宗族之辨,莫详于谱书;谱书之传,莫大乎宗法。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祖迁于上而宗易于下,祖宗之传序,人道之本也。古者系本支录小史之官,所以定世次之承、辨昭穆之例,俾后子孙知其宗族之所由来、支派之所由别,联疏以为亲,循本以追系,莫善于谱矣。后世谱牒不修而宗法不讲,数世之下遂相视如途人,其能厚宗族之礼而追崇其祖也哉?

  王君松川有志前修,惧其族之日以涣,爰萃远近宗姓同所自出者,验其谱系,辑为统宗世纪。事竣,持币祈予言,以信诸后。予按王氏之先始于周灵王太子晋,十八世孙讳元公迁琅琊,弟威公九世孙霸迁太原郡,传至二十世尚书大献公徙祁门,后十六公文瑄复自祁迁吾婺,簪缨世胄,代不乏人,载在郡志,家乘足征也。王君欲统其宗而修为谱书,以收其族,甚盛心也。然予闻之谱牒之作,所以考古而征前,信今而后传也。非其裔而强援之,不智;得其宗而故弃之,不仁。今日之举,亦惟宗其宗而无冒他人之祖,祖其祖而无舍自出之祖,斯免不仁不智不讥矣,否则兹谱也安足为信书也哉?王君其以予言考之。

  赐进士第 资政大夫 历两京四部尚书 奉敕参赞留都机务 前提督八闽学政 姻生 璞溪 潘潢 撰

  嘉靖丙辰《王氏会通世谱》序二

  孝道莫大于尊亲,尊亲莫大于敬祖。不知敬祖,不知身之所重者也,又何足与论孝道也哉?是以古人拳拳于祠宇之立、谱牒之修,上以昭先人德泽于不泯,下以衍子孙分派于无穷,亲者益亲,疏者益密,良以此也。

  近世以来,人徒知为身谋,而不思绍述之计。祠宇不知立,而先人之神位无所依;谱牒不知修,而上祖源流失所自。久矣,天下无世家也。惟我王氏肇自有周,传世愈远,人文益著。历秦汉而晋而唐而宋,后先相望,策名青史,皆曰琅琊、太原、云川王氏为天下望族也,后世莫尚焉,一德之遗风,迨今犹耿耿也。叨承祖泽首魁,南畿欲为敬祖穆族之举,有志未逮。一日,适有婺宗松川、灵谷者以统谱来会。予嘉重之,欣然告曰:"大哉,吾宗之盛举也!"夫谱也者,普也,普布先人之遗泽者也。惟其不知所重或失,则亲或失,则疏名分;不知昭穆罔别,固有视至亲为途人者矣。溯观大献公之在唐,九子以承考,固一时之名宦,二十三孙以继世,又皆分迁之伟人,流传有自,支流详明。松川、灵谷会而通之,通而统之,万派一源之分,反本重始之义,昭昭如在此举,匪特有功于当时,实亦有光于万世也。

  是为序。

  乡进士 南畿解元 大献公二十一世孙 石龙 王讽 拜书

  嘉靖丙辰《王氏统宗世谱》序

  天下之治由于风俗之美,风俗之美由于家族之睦,家族之睦在于亲亲也、长长也、贤贤也,三者皆谱系之所纪,而宗法之寓也。盖人必有父也,必有祖也,必有高曾祖也,能孝以事吾之父,爱以事吾之祖以上,及于高曾祖,而与伯叔之父、伯叔之祖、伯叔之高曾祖为不侔,非所谓亲亲乎?盖人亦必有祖,而亦有同祖之兄也,又有同高曾祖之兄也,而又有吾之兄推以及于同祖、同高曾祖之兄,而与无服之族兄为不侔,非所谓长长乎?以至一族之人,必有藏修道德者,有奋身科名者。才猷卓荦者,能知所以法之则,有益于身心也,有裨于行艺也,非所谓贤贤乎?夫亲亲,仁也,长长,义也,贤贤,礼也,三者皆谱系之记载而联合乎族之人者也。是故,谱也者,世家旧族之所重,亦为治者之所先也。晋明帝明诏索天下故家大族之谱,付著作郎袁彦叔而品较之。唐开元颁敕望族,许故家旧族相为婚姻,而门第之卑者有禁,岂非所以重此乎?夫何世衰道降,民俗日偷,正伦有通谱之隙,崇韬有拜墓之诮,安望其有敬宗睦族之义耶?

  历按王氏出新安尚书大献公之后,由歙北门而迁祁门,由祁门而散迁于婺源齐村、休宁五城涨山,又再迁于旌川、建德、宣州、宁国、泾县、绩溪、南陵、太平、苏、杭等处。黟之在城,虽支分派衍,实同源而异派也。由各派而上至大献公,由大献公而上至于乂、戚公,同根共干,又万殊而一本者也。兹际有裔彦友泉、宾山,以其旧谱敦请姻兄洪觉山而重修之,征予为叙。予尝慨欧苏所明者仅得十世,是作之者无其人。叶石林谱谓:"有其人则兴,无其人则亡。"是述之者无其人。今王氏之谱相传四十余世,允谓遥匕之胄,而作之述之,为有人矣,又何待于繁辞覆说耶?

  余不暇远引,惟举亲亲、长长、贤贤之道而叙之。

  赐进士第 中宪大夫 敕湖广道恭政 让溪 游震得 撰

  万历丙午《龙溪王氏宗谱》序

  王姓肇于子乔,衍于太原,盛于五侯。莽自多其家,尝独为一谱,以别其族之所出,盖鸣盛也。隋大业中文中子献《太平策》不售,退居河汾授受。因有志敦风、睦族、反本、萃涣之道,故上溯子乔而下以及其身,其原世系也远,其别分派也详,其核迁徙也明,疏戚卑崇之等,出处隐见之异,人物才节之贤,文章著作之美,生娶丧葬之迹,罔不翕然具灿然著,故当时称家乘之华而核者归王氏谱哉。自隋以后,唐重国柱,宋崇义门,卿大夫以迄士庶之家更相阐修世谱,以章其根,标其阀阅,叙其簪组,与夫蕃庶雍穆之盛,以照耀后世,而谱之流传盛大者,匪独王氏家矣。夫何宋辙而南天屡煽祸,草壳一打而种类之真者,以非类紊,落花一观而木果之硕者,以群小食。甚有邑里仳离,莫保其家,道路朱殷,莫必其命,虽土著累世之民,欲重迁于鼎沸之日也不可得矣。

  当是时,璧公九世孙曰宣五公,惫于兵乱而不得安厥故土,乃自祁门苦竹之查源迁居华阳龙溪,时固涣奔,其杌谓无,见于山谷之盘旋、川泽之潆洄、林越之欣荣而漫居此乎。传十余世,子姓骎骎日森,土宇改辟,户口称饶,人右诗书,家敦礼乐。至龙川公轫发黉宫,缙绅推誉,龙溪之族不龙门下矣。此虽璧公流泽之远,盖亦宣五公相土之功,而天欲兴王氏于一方也。

  今王永漩、廷栋、廷宁、廷儒、廷臣、廷爵、廷郁、廷光、廷化等相与订族谱,以联一本。王生惇大来聘问臣,嘉义、嘉茂、嘉助、文达,予门人也,问叙于予,予不获已,故卒详其谱之颠末而为之叙,俾不失去文中子敦睦之意云。

  旌邑居士 东明 汪洵 撰

  万历丁未《王氏统宗谱》序一

  予为博士弟子施绛帐于旌川,有王子讳廷访号明川者游予门,续予第进士历官潘臬叨转户部。王子底京师而询宗谱之说焉,予曰:"大小宗法肇于三代而秦坏之,世系年表立于隋唐而五代废之,宗谱图牒创于有宋而元坏之。"王子曰:"秦曷为坏之也?"曰:"秦法苛刻,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不再传,而从祖兄弟有不相识者,若卫均不识卫真为叔父、徐衍不识徐信为从祖是也。"王子曰:"五代曷为坏之也?"曰:"五代变乱靡常,彝伦攸斁,君不以本枝为念,臣不以冒祖为惭,若周太祖以柴荣为嗣,郭崇韬以子仪为祖是也。"王子曰:"元又悉为敝也?"曰:"元本夷俗,其慕中国文名者,则趋而附于华,吾华人之附势位者,则趋而附于夷。若元明善以文章嘘吸一世,而曾祖不可考,铁木真以雄武冠诸军,而生父不能识是也。明兴以来,贤儒辈出,名门著姓举尚彝礼,而宗谱复兴。然修谱之弊有四焉,诞者援引上古以为尊,若淳安汪氏以鲁侯为祖,若潘阳吴氏以季札为祖,不几于诬祖乎?微者依附贵显以为荣,若杜正伦家世寒微,而自托于城南诸杜,柳自荣出身幺么,而自称淮阴诸柳,不几于謟合乎?且有厌其祖考之憸壬而臧厥名焉,如吴兴秦氏耻桧之奸而谓非其祖,浙水蔡氏羞京之佞而孙曰予非其裔,不几于黜祖乎?又有厌本宗之散逸,始而弃之终而附之,若晏御因其为仆从而轻之,既而因其贵显而附之,始因钟彦之窘而弃之,见其富盛而媚之,不几于炎凉乎?故修谱者,戒援引,即世系之迩必书;戒依附,即盛族何援;戒黜鄙,即憸壬必录;戒轻弃,即微贱必修。斯真赝不爽而为良谱矣!"

  于是王子曰:"聆先生宗谱之说,其先得吾心之同。然乎予家夙有旧谱,肇基周灵王之庶子晋王子乔,数传至大节公,子姓蕃衍,播迁靡常。惟嗣公始,自祁门苦竹港迁居旌邑苦竹,支派分明,未蹈夙毙焉。第先正有云:三世不修谱,不知曾祖之所自出,而宗族之远迩莫辨。予家宗谱伯祖辟公始修之,复有叔祖竹泉公修之,甚多遗落,迄今世远时移,能保不散佚乎?惟是夙夜拳匕尽心集力以修之,其有崇本睦族之思者,听其来附,其弃祖自外者,亦何敢疆?兹谱已完,敢祈一言以叙之。"予闻之喟然曰:"能言其祖郯子,所以见称数叶,而忘其祖籍父,所以寡嗣君。今独修世谱,匪孝子慈孙用心畴能如是乎?"

  敢僭为之序,以弁诸谱首。

  赐进士第 广东任布政 北京户部尚书 侍经筵官 婺川 游应乾 撰

  万历丁未《王氏统宗谱》序二

  予世家燕台广平,细核先传世系,乃石城迁者。故予莅宦南北三晋江浙,即访王氏宗谱阅之,而尊祖敬宗、睦族萃涣,莫若晋阳穆公虬、汾水伯昭、新城文彦、合肥道立焉。夫穆公自江左迁于疏属之南、汾水之曲,惕然有感于中,其家庙座必东南向,曰:"未忘先子之国也。"汾水伯昭自北而南来,亦志穆公之志,其居址祖室亦东北向,曰:"不感忘所自也。"二公尊祖之心异地皆然。新城文彦不远千里访诸会稽,其族居缙绅者赠之诗云:"同源别派,人异世殊。慨然寤叹,念兹厥初。"合肥道立不远万里访诸云南临安,族人亦有诗云:"嗟予宗室,播迁靡常。派衍万里,源则同王。"二公睦族之志亘古罕见。此皆诸王牒谱记载详悉,予昔玩之,甚加称赏。苟有继其志者,则予王氏本支百祀不失而宗族之涣散靡不叙矣。予自办理京营戎政叨任司寇,思治天下之要,莫先于崇本睦族。人人思崇本睦族,则天下无不善之俗。乱贼不生,兵戈静息,偃武修文,天下无不治,司寇戎政又悉惧哉!

  予宗有崇睦者,不问远近贵贱,悉加延揽奖予,以广王氏之传。有古宣旌川王子廷访暨辈,不远千里邸京师,持币帛造予而再拜曰:"王自周灵王太子晋得姓以来,历周汉唐宋元以逮于明,已数千年,传世数百,子姓播迁,星散两京诸省,无虑亿万,其间或秉钧衡、居台省、列庶位,亦有居田野、隐岩穴、为商贩、习百艺者,揆厥本原,莫非王子晋。秦元戎翦公裔孙元迁琅琊,厥弟威公迁太原,天下咸祖之。元公九世孙祥公、览公,子姓散处江南江北。逮宋有大献公、佑公,又有三槐、蓝田、苦竹,居地辽远,难于连合,今特核宣、歙、宁、泾、旌诸氏根原,镌为统宗谱牒,敢求一言以弁诸谱首。"予闻之喟然曰:"斯人之心,殆心穆公、伯昭之心,志文彦、道立之志者矣,实非君子之所深嘉而乐予者乎。虽然古之人不忘其先者,不齐其迹而追其微,使诸公能振先绪而弗使之坠,则虽居地不一而绪无不齐,苟合此而不图,则虽世处故墟悉啻久居遐荒而忘其祖也乎?予故书之,以为予宗人勖。

  赐进士出身 前巡抚浙江 右副都御史 办理京营戎政 兵部尚书 直隶广平 怀棘 王世扬 撰

  乾隆甲申《龙溪王氏统宗谱》序一

  从来孝子仁人莫不以敦本睦族为念,诚以敦睦之道,古昔圣人所以修于身、行于家、教于国而成于天下者也。在书有曰以亲九族,在易有曰同人于宗,在诗有曰本支百世,在礼有曰睦姻任恤,皆所以笃宗族、以昭雍睦。然宗族之笃、雍睦之昭,非谱修不得则甚矣,修谱之举诚大矣,而倡修宗谱之不可无人矣。

  余蒙圣恩屡承简拔,一日旋归,适徽郡太守何公广育人才,延余为紫阳书院师范以课士子。余见徽之山灵水秀,人文蔚起,叹赏不置焉。时有绩邑龙溪王子佐、选、辅、作宾等,亦受业门墙。阅其文艺,堪为华国,试其才猷,可为栋梁,麟匕炳匕,卓荦俊伟。因家乘续修,丐余为叙。余曰:"尔祖果何昉乎?"王子佐曰:"周自后稷以来世德作求,至灵王太子晋始得王家姓氏。自兹以后,代有名宦,谱牒所载,班班可考,余亦弗申赘。越至唐璧公,字大献,位冠群僚,职思节钺,拔擢兵部尚书,育九子二十三孙,代为贵胄,世称阀阅。吾祖宣五公,乃长子思聪公支也,于宋播越流离、披荆斩棘,由祁邑苦竹查源至华阳龙溪,相其阴阳,观其流泉,淑气钟英,风土淳厚,遂爰居爰处。吾族旧谱,自嘉靖丙辰有婺宗松川、灵谷者,吉水克献者为之统谱,至万历丁未又有旌川苦竹廷访者为之续修。自万历迄今,世远年湮,星罗棋置。有族叔蔚文惧将来昭睦失序,倡修是念,偕吾与弟选、辅,侄作宾等摭拾遗文,搜罗故典,参互考订,增修总括,夙夜倦倦,辛勤不息,集各处验其谱系,辑为统宗,兹因告竣,敢祈一言以序之。"余闻之喟然曰:"王子之纂修宗谱也,其功洵大矣。"

  夫人一身上而祖祢始基,历年久远,世系迁移,非谱何以悉其详?下而子姓繁庶,千支万派,散处不一,非谱何以萃其涣?苟谱牒不修,则宗子之法废,世系不明,而昭穆之序淆,其流弊可胜言哉?今阅王氏续修统谱,溯源而探其本,循本而联其枝。失传者,理其绪而继之,遗名者,考其人而录之。萃群涣于一堂,合万派于一宗夫然,系脉焕然,昭穆秩然,非仁人孝子之用心,曷克臻此?余故嘉其矢志不凡,勤劳不倦,而叹徽之山灵水秀,其笃生斯人之光前裕后,有如此也夫!

  赐进士出身 任山东道监察御史 钦点湖南丁卯科乡试正考官前江西道监察御史

  钦点壬戌科会试监官辛酉科浙江乡试副考官恭遇 覃恩授翰林院编修充武英殿经史馆

  钦定四书文局校对官 钦点浙江戊午科乡试副考官充内阁三礼馆纂修官记录六次 泾川 赵青藜 拜撰

  乾隆甲申《龙溪王氏统宗谱》序二

  王氏望族推琅琊、太原二郡。忆余在京邸时,偕王子讳正家字君实寓太史曹锡宝家,与范域士、吴世贤结为至交,其间聚处往来,促膝谈心,意气殊相得也。间询王子君实世系,君实曰:"自周灵王太子晋始为王家,子孙因得为姓,传十八世至元公同弟威公居琅琊,是为琅琊郡,其威公九世孙霸居太原,是为太原郡也。元公传至唐大献公,位尚书、金紫光禄大夫,生九子,长思聪,次思联,三思仲,四思茂,五思会,六思悰,七思经,八思谅,九思谦,思会无传,八子发派。大献公墓在吾徽祁邑湾坦,傍有书院,至今尚存。长子思聪公九世孙宣五公,宋末迁居绩邑龙溪,是为吾祖,即今下溪是也。"余时闻其颠末,而叹君实原匕本匕,支分派别,数典不忘焉。

  岁癸未,余奉简命督学江南考试。新安多士,君实适亦在籍,携其宗谱问序于余曰:"吾家宗谱修自明季万历,经今百有余年矣。族姓日蕃,若不踵而修之,则先美弗彰,后嗣无稽。吾自京师归,偕吾叔佐聚族彦之尤,考历传之迹,与叔祖蔚文洎叔选、辅,弟作宾等,协力同心,将大献公八子所派散居旌邑、宁邑、宣邑、太邑、昌化等邑,共数十余处,合并而修之,幸为之叙。自宋唐以上,仍袭旧编,示有所本,不敢专也;自嘉靖以来,则详始末,明有所征,不敢略也。"余闻而韪之曰:"美哉,王君之族!为是举也,诚大矣。"

  古者天子建德,因生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氏姓之牒掌于王官,以故明征而不紊。自封建法废而官无定土,井田制变而民无定业,加以兵燹之相仍,疆域之横裂,故家世族迁徙靡常,不可缕计,而冠履倒置、泾渭莫分。所恃以不坠者,赖有残编遗简以启乎后之人而得一贤子弟焉?裒集表章、释疑传信,不将有光先烈哉?夫以今视昔,数世以上皆不可见之人,而按牒仰止,宛然如在,则数世以下,有不可知之人,其视今日,宁不有同情耶夫?然尊尊之意笃而亲亲之义周,仁厚之俗成而雍睦之风著,其于治道将有补,岂但一家私史而已哉?君实倜傥权奇急先务若此,君实之叔弟等亦各聚精会神,朝夕勤劳而忘倦,真可谓善继善述者矣。余故观其谱成而叙诸篇首,并载曹、范诸君往来之谊,用纪遭逢之非偶云尔。

  赐进士状元及第 诰授资政大夫 吏部左侍郎 钦命提督安徽等处学政 梁国治 撰

  光绪庚子《龙溪王氏宗谱》序

  宗谱之设,所以追远报本、敦本而睦族也。苟不明乎此,则人各有身而不知身从何来,可以为人乎?人各有亲而不知亲从何出,可以为子乎?故君子之报本也,由父而溯之祖,由祖而溯之曾祖、高祖,以及于最初之祖,远近之差也;君子之睦族也,由兄弟而从兄弟,而族兄弟,以至同姓兄弟,亲疏之杀也。

  溯王氏得姓,始于晋字子乔者。传十八世,元公同弟威公居于琅琊,则为琅琊郡;其威公九世孙霸迁于太原则为太原郡。氏分两郡,史册昭然。越至二十世唐之尚书大献公璧,随宦居祁,八子发派,代为贵胄,世称阀阅。逮宋之宣五公,乃长子思聪公支也,由祁苦竹查源始迁于龙溪,数传而后,人文蔚起,代不乏人,当以龙溪为亢宗。故明嘉靖丙午辰及万历丁未为之统谱,国朝乾隆甲申又复统谱。

  近而尚书公派合为统修,抑且上而太源派亦合为统修。阅个百有三十年,世远时移,桑田沧海,若不踵而修之,则先美弗彰,后嗣莫考,能保世系之无散佚乎?况咸同间,粤匪窜害,荼毒极深。他族或以殉难而零落者,亦或应有孑遗者,惟龙溪离遭兵难之惨,户减十之九,丁减三之二要,皆先灵所隐为呵护者矣。龙溪诸兄兢兢以是为急,约合统修。他族以无力辞个,龙溪因合之未果,即以宣五公派而自修。吾族曷亦于本族之祖若考,书其报本追远之忱乎?曷亦于本族之弟若兄,书其敦本睦族之谊乎?在礼有曰"别子为祖,继别为宗"之意矣。龙溪诸兄坚以自任,协力同心,勤劳不倦,始而董其事者有人,终而赞其成者有人。未及一载而华牒功成,足见圣天子孝慈雅化,有尊祖敬宗之意焉,有长幼尊卑之礼焉。非报本睦族之心,曷克臻此?

  予故嘉其善继善述,敢僭为之序,以弁诸篇首。

  皇清光绪二十年岁次庚子夏六月上瀚 戊子科举人 旌阳愚弟 朱柱清 顿首拜撰并书

  1世 璧 新安琅琊王氏始祖。唐朝末年从杭州迁祁门苦竹港。字大献,生于845年农历二月十二日,卒于912年农历三月初三日。官至检校兵部尚书、金紫光禄大夫,后任祁门令。正室章氏,侧室程氏、周氏。合葬祁门县闪里镇铜锣湾村来自

  2世 思聪 出程氏。生于863年农历三月十六日,卒年不详。仕南唐,官至朝散大夫。

  3世 敬璋 迁居祁门查源。官至安远知县,授文林郎。

  4世 应源 或作应元

  5世 温澄

  6世 冲七 名良善,或作良志。

  7世 谢四

  8世 璧大

  9世 念五

  10世 宣五 龙溪王氏始祖。北宋末年从祁门查源迁绩溪龙溪(今下溪)。娶汪氏。

  11世 倪智

  12世 和顺 360百科胡氏。后娶江氏。

  13世 观问本清之补伏源 娶管氏。

  14世 华祖 娶冯氏。

  15世 玄保 胡氏。

  16世 开 生于14底剂11年,卒于1462年。娶汪氏,生于1409年,卒于1472年。合葬虎形文来加

  17世 亨应、义应、金应、通应、武应、先应、添应。

传记(初妒宽云束谓节选)

20世王三接传

  公讳三接,龙川其号。赋质灵莹,仪度标俊,少龄游泽宫,辄蜚英艺苑,屡试屡登上列。旌阳毅轩周业之历精极此屋造审实便公、静齐汪公、陶邻喻公,绩邑梅林胡公、东白胡公,皆具契交,每以国器重之。时有广文马先生掌旌教,闻其学博才俊,聘为子弟师。尝曰:"王先生昂霄神物,恐非池中物也。"本邑令公郁君校绩士,阅公艺,啧匕称赏,取上卷。时郁君初城绩,照各图分定应筑尺寸,二都与一都力稍诎于他里,且所分筑地适当哭儿潭,难展功力,欲移入实地,豪右从中沮扰。郁君以公言,即善转毂,去两都之苦难,而便之以易。迄今两都兑修筑之疲者,皆公之力也。公以历振捷骥而棘战频北,人咸以井渫恻之。尝自叹曰:"吾儒之学,得志显也,知希贵也,何不可自乐。"遂以河汾适志焉。晚年抩祖室以崇先祀,莹祖墓以妥先灵,明家教以肃予姓,犹见仁孝诚敬之心焉。公诚有道之士哉。

  公用松各配陈氏,男三:廷仕、廷佐理适、廷儒;女四,长适葛文仕,次适喻希珽,三适陈世泽,四适俞良立。男孙六:嘉诚、嘉才、嘉鼎、嘉茂、嘉烈、嘉松。生于嘉靖壬午七月十一,殁于万历甲午十一月初四日,享年七十三,葬龙尾岭下半月形丙山壬向

王三接

  友生 胡思伸 拜撰

22世王嘉满传

  公讳嘉满,字永谦,廷爵公三子。自幼聪颖,入家塾,日诵数百言。及总角,搦管为文,大有成人风矩。应试屡列前矛,奈数奇辄蹶嗣顺喜间故甚证,因家务猬集,遂厂爱直还钟配散电须不克终。举业又因内外欺侮,盘根错节,历尽艰辛,既而功名念切。尝自社另极原止供组负曰:"人生不朽有三,纵不能树向器且绍都答局掀天揭地之业,终虽营薄爵、效微功于万一,乃策名成均。"呜呼,公之志亦伟矣!

  时当鼎革,草窃扰攘,流离播迁,家业凡不获保,公惟抱宗谱以逃,而契券绝不少顾,方之麦秀与歌之苦衷,无以过之。先是龙溪国课尽装永泓户,而族党不与,一时躲煽者逃惟正,无辜者受桁杨。公不胜其愤,遂诣府备呈颠末,由是税散各户得免株连,至今族人无逋负之忧者,皆公之注晶希力也。且好善乐施,助造大溪前村之桥梁,捐修水口乐缘之殿宇,雕塑佛像,批置香灯,抚孤寡,恤饥寒,善行芳躅不可殚述。

  孺人汪氏,婉柔懿顺,克称内助,凡公所欲为,无者不协力为之,以故宗族有贤声焉。生子四。长文梴,效绩府署,谳牒往来,一秉至公,郡人至今慕之。次文铎,三文栻,四文矿,类皆恪遵庭训,不坠箕裘。

  年逾六旬,令诸子各爨,戒之曰:"吾家世忠厚,尔等当世守勿哀。"又目睹诸孙继起,头角崭然,因批蜀水崽里田十亩,永为入泮者灯油之资。其鼓舞后人可谓至矣。卒之,长孙士骝为安抚吏,大著贤能;士卿、士勋、士迪、士梅韬略素娴,邑庠蜚声业米又加;士骅、士騄、士騆、士亮、士颖、士君、士德、士文或隐居教授或腰缠十万或扩争三构谓问映困批耕耘畎亩,悉克承肖子,不愧象贤。由是观之,孰非公之厚泽有以贻之哉?而且曾孙三十四人,元秀、元及、元昱皆邑庠脱在生,元昌贡生,元昆、元添、元试、元宝并太学生。玄孙已得八十余人,正佳庠生,正波贡生,兰芽春笋,愈出愈奇,异日为凤为麟,晋荣封以慰公于九泉者,殆未有艾也。至其余曾元之名次,谱牒录之,世系载之,兹不复赘。

王嘉满

  公享年八十有八,孺人八十有一,因并记之。

  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加二级 王鸣盛 拜撰

23世王文梴传

  公讳文梴,号兰香,尔贞其字也。赋性耿介,立品尊严,以维持世道为己任,为人排纷解难,面折直诤,无所回护。于公务竭力经营,如乐缘庵输田数亩,永备香灯。龙尾岭建造茶庵,又输田数亩,以济行人。及桥坑铺、羊河坑、五显殿各处路亭,董率其事。凡甃路造桥,悉为捐输。且遇贫乏,辄周恤之。亲党有不能毕婚葬事者,阴为赞助。善士之目,证诸邑乘。康熙初年,以郡考授登仕郎。然平章风月,啸傲烟霞,终不屑折腰于五斗米也。

  元配陈孺人,生一子,讳士骅。续娶姚孺人,生二子:士卿、士勋,皆邑庠生。

王文梴

  赞曰:

  不为义疚,不为利回。毁方而瓦合,量力而虑才。琼树瑶林,夷甫之高风未远;流觞曲水,兰亭之逸兴犹开。拟雍伯之心田,非希双璧;效佑公之手植,窃获三槐。掌署文中一官,讵堪羁足;任居半刺百里,未属长才。洵龙溪之翘楚,仰豸岳于崔嵬。

  知泾阳县事、原任旌德县教谕、年家宗晚生 王英 拜撰

24世王士卿传

  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故有待而后有为,而为以功名、为以道德不获已,而贻厥子以为孝,贻厥妻以为节,则其身以无所待而有所为者,若灿翁可异焉。

  翁庠名灿文,讳士卿,登仕郎文梴公仲子也。生而歧嶷,秉性聪颖,读书过目成诵,为文多奇气,博涉经史。年甫冠,名噪文坛。受知于学政,且以诸生待目为国器。无何攻苦太过,竟赉志以殁。是公之不爱其死也,然功名与节义孰重?

  淑配刘孺人,青年矢志,孤儿婴女,茕匕在疚,加以外侮丛生,蓼之集也,君子悲之。孺人挝以当户,敦请名师,志切义方,织筐奁箧资以膏油,熊丸画荻之风,无以过兹。厥子讳升者,早岁游庠,善体母志,以绍书香。人称节孝两全,皆灿翁潜德所为也。刘孺人逾八秩,时广文胡讳琏锡以"松操鹤林"之额,为之亲式其闾云。

王士卿

  新郁 李瑾 撰

24世王士迪传

  绩北龙溪有邑庠生,讳焕文先生,余胡由而知哉?洪子对山,余之同年友也,设绛于余家十有余年,数为余道先生之为人,余闻而叹曰:"此古尚义之君子也。"夫拥资丰厚者,每多吝啬之情;赋性刻薄者,恒鲜雍睦之道。公于乡党间,见生无以为养者,辄赈给之,使不冻绥死;死无以为殓者,予之棺椁,使无暴骨。有患难纠纷之事,出资财以为排解,而修桥治道,率多攘臂而为之。悉载县志。其与世之拥厚资而怀吝啬者,相去奚啻径庭哉?至于雍睦之道,更难言之矣。晋人有无畜之诅,秦针有惧选之逃,祸起于萧墙,患生于骨肉者,举世皆然。而公也,兄弟三人,并敦义让,四世犹未分异,俨然有汜稚春、韩元长之遗风。其家庭雍睦,为何如哉?迹其生平,外则施舍不倦,内则式好无尤,非尚意义之君子,乌能若是哉?

  笃生四子,长曰肇纪,隐士;次曰者取,明经;三曰者臣,国学;至若四郎君曰辅,丰神奕匕,仪度翩匕,文铓炳煜,笔阵云烟。时逢良院拔取争先,且其立行刚方,正直慷慨,任事统修家乘,类总协焉。而曾孙济匕,不胜其数。长孙作宾,早入黉宫,其余森森玉立,俱为不凡之器。传曰:"仁者必有后",其是之谓与时。

王士迪

  皇清乾隆二十七年岁在壬午葭月

  吴华孙 顿首拜撰

25世王元秀传

  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尤宜求孝子于节妇之门。易曰:"安节亨吉,柔顺得正,必有亨道。"故节妇之后,类多孝子。孝之至者,靡瞻之念常依匕于靡依之前,而慈爱、友恭、任恤、姻睦之必至。

  邑庠生王讳元秀先生,学讳升者,节妇刘孺人之子也。厥考讳灿文,早岁入黉,英年召赴玉楼。翁方总角,哀毁如成人,而能曲体孀母之志。攻读无间,寒暑息心。吟哦常隐其愤发之功,不贻慈帏以忧,故工于文翰,胥性灵所蓬勃也。年廿八游县庠,时学师有"秀发龙溪,元升虎榜"之语,盖缀公讳以赠也。性尤嗜义,承祖父所遗家业,复与乃叔士勋公合爨,续置田产悉让与叔,孝义之称,族无间言。不幸早丧,予之悲适符颜渊之算,岂天不欲孤成其孝欤?抑将欲启其节以媲美一门欤?

  郑孺人者,其发配也。青年自誓,一子一女,影只形单。孺人纺绩课子,孝事孀姑。嗟匕!双拭未亡之泪,孰是太守淮阳;抚成两世之孤,犹征梁安信史。先是胡广文匾云:"贞节嵌型",其行述详载县志。

王元秀

  文林郎 知灵壁县事 古斟 苏一圻 拜撰

26世王正波传

  壬午冬,予奉命给假归迎老母抵京就养,由绩历旌。旌予原籍也。寓端人馆,与学侣俞子云辇谈举子业,间亦臧否人物,以供巡察。越二宿,俞出其乃子妇太翁王若千先生行述,拟登谱牒,丐予言为序。予曰:"野史杂记多恩怨好恶之口,滥述謏碑,胥故吏门生之笔。矧谱系严明,尤宜据实。"

  乃核若千翁世居绩北龙溪,紫芝眉宇,春柳风姿,尤笃实践行,常录名贤格言以自佩。服履循其朴素,器具戒乎华靡,一丘一壑,泊如也。太先生子升早丧,翁侍孀帏极敬极孝,于祖父历代施输善举继志重兴桑梓之地,更多惠济贫匮赖以安全者甚伙,凡属公事竭力是图,然形善以阴不形诸辞色,且读书明理善诗文,能出新裁,尤饶经济之学,但以家计丛冗,例纳成均,复于乾隆二十六年贡入明经。尝叹曰:"拾青紫,本吾儒分内事,姑留以待子孙耳。"故以诗书世业,课读之外,无他嗜焉。栋坏绣错,图书满架,唐诗晋字汉鼎秦铛充仞其中,间亦栽花种竹,作自在忙人。

  淑配陈孺人,位内之贤,允堪敌体丈夫。子五。长君汉谷,讳大永,材富潘江,业精庾鲍,寻将撞破烟楼。次讳大仕,三讳大宽,四讳大聘,五讳大沛,皆循匕雅饬,器宇不凡,异日者马氏眉、窦氏桂,累匕若匕。若翁之荣封,殆未可量。

  予故乐为序,以备当宁献。

  翰林院检讨加三级、候补都察御史 年家乡眷弟 谭世曔 拜撰

王正波

31世王承太传

  公行名讳承太,学名讳观通,黄帝一百一十九世,太子晋七十八世,新安王璧三十一世,龙溪宣五公二十二世,时森公独子。相貌堂堂,仪度非凡。天资聪颖,性情平和。为人处事不欺童叟鳏寡,交朋接友无论三教九流。与人纷争总以忍让为先,遇事不公常念吃亏是福。持家创业唯勤劳节俭是信条,从此家道蒸蒸日上;教儿育女以严慈相济为准则,于是儿女个个孝贤。平生虽未建立开天辟地之伟业,也曾创造光前裕后之鸿基。承太公在世时,家藏余钱数千枚,外有良田几百亩,而始终诚诚恳恳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一心向善,从无恶意,因此道德人人敬仰,美名四周传播。承太公曾于家中许愿,后步行至九华山还愿。千山万水无法阻挡其坚定的步伐,风霜雪雨未能改变其虔诚的心灵。此行当感天动地,也当教化后世,实为古龙溪第一人!一九四九年建国后,家被抄,田被收,承太公也泰然处之,一如既往,从未怨天尤人。

  淑配俞孺人讳太凤,慈眉善目,性情温良。操持家务,兢兢业业;教儿育女,任劳任怨。夫唱妇随,堪称贤内助;儿孝女贤,实为半边天。主持家政而谨言慎行,足不出户而胆识过人。曾独自在家而遇劫匪,匪首用刀架其颈以害命相威胁,意欲谋财,俞孺人临危不惧,高声怒喝,劫匪遁逃,不敢回顾。

  生育六子一女。长子行名盛唐,学名培生。性情刚直,爱憎分明。孝顺父母,无非逆来顺受;笃爱兄弟,当讲手足情深。为人处事,胆大心细;持家创业,劳苦功高。建国后被错划为地主,遭受非人待遇,阅尽人间沧桑。七十年代末平反,苦尽甘来后,英雄迟暮时。

  次子行名盛虞,学名仲才。性情随和,为人忠厚。天生神气力,农业好把式。曾与他人比赛挑担,能担四百斤而健步如飞,令人瞠目结舌。不幸中年丧妻,矢志不续,独自抚养二子一女,身兼父母两职,历尽艰辛。

  三子行名盛容,学名志才。性情温和,为人谨慎。敏于行,纳于言。少年起习武,武功于同门中当属一流。能只手抓起一台摆满酒菜的八仙桌从上堂走到下堂来回四次而桌上滴酒未洒,屋顶上飞身而过瓦片竟不破一角,时人无不钦佩。建国后被错划为富农,遭受百般磨难,抚育八子一女,历尽万苦千辛,而始终忍辱负重,从无激愤之言。七十年代末平反,云开日出后,心力交瘁时。贫富本在天,生死皆由命也。

  四子行名盛德,不幸早夭,未及成人。

  五子行名盛福,家名观五,学名复瑜,兼嗣承烈公之后。性情耿直,天资聪慧,好学诗书,一生以教师为职业。个性纯粹,心气高远,不会趋炎附势,不喜繁文缛节。教儿育女唯严厉,待人接物讲真诚。

  六子行名盛庆,学名庚万,英年早逝。

  女一,名长娥,性情温婉,为人贤惠,处事豁达,配旌德赵川李氏。

  孙辈有世泉、世成、世顺、世岩、小东、亚风、电本、守白、世美、世虎、世龙、葆红、世雄等。

  曾孙辈有和平、(俞)太平、(俞)夏平、寿生、寿红、小红、有西、金林、鸿、鹏、才有等。

  玄孙辈有群、(俞)政、振华、伟华、刘昕等,子孙昌炽,绵延不绝,士农工商,各守一业,恰如雨后春笋,愈出愈多,更似芝麻开花,节节高升,这都是承太公恩德流布四方、福祉润泽后嗣之故也。

  承太公生于光绪,长于民国,卒于共和,历三朝,崩于家,寿终正寝,享年六十有八。俞孺人亦善始善终,享年八十有七。合葬今旌德县下俞村背岭上,古名梅家墓。

  晚生 胜利 拜撰

堂号

  笃亲堂

排行

  (太子晋69世-92世)嘉国士元 、正大光明 、时承盛世 、有志竟成 、学先立本、万代光荣。

祖训

  敦孝友第一

  书称:君陈孝于亲、友于兄弟以为一家之政,夫子称之曰:"是亦为政"。盖家国初无二理,今日之所以教家即他日之所以教国。此虽先世之遗训,而为弟子者宜世守而勿失。敢有故犯不遵者,家长先责之以理,抗而不服者,闻诸公庭,依律发落。

  睦宗族第二

  家族本一家至亲,不甚疏远。故范文正公置义田义宅以睦宗族,而张公艺犹以九世同居,二公之高谊固不能学,亦须慕其余风。凡事以逊让为是,不必因小忿致伤大义。保守身家之道,正在慎之于始。

  别男女第三

  易之家人卦曰: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男女之别,人之大义也。至哉!圣人之言。盖天下之风化始于庭帏,使不先正以男女定位,则何以厚别?凡男子各宜从左巷出入,妇人从右巷往返。既有左右之分别,自有男女之伦理。有犯此者,并责在本房男子;或妇人不知名分、互相斗口者,罚本妇;抗而违者,罚本妇之男子。

  尊师儒第四

  农工商贾皆正业,亦须读书识字,稍知礼义。所延蒙师宜择老成正直之人,稍康者,修膳从厚,贫者亦当洁敬,不可简慢。弟子中有俊秀可读书者,三年后从经师。若家贫,则合族及各房公堂与亲房有力者,皆当助其膏火。盖士为四民之首,学成上进,能明礼让、美风俗、光门户、庀宗族。若通族无士,何以为族乎?

  勤生业第五

  天下之事,莫不以勤而兴、以息而废。周公,大圣人也,而犹作《无逸》、陈《豳风》以戒成王子弟辈。志在国家者,固当奋志向上,自强而不息。其不能者,或于四民之事各治一艺。鸡鸣而起,孜孜为善,励陶侃运甓之志,作祖逖起舞之勇,必求其事之成、艺之精然后可。

  畏王法第六

  王法者,君所以治吾民者也。惟君子怀刑,君子乃能不犯刑。故钱粮不可欠,欠钱粮而催科到门,所失愈多;讼狱不可结,结讼而倾家破产,所屈更大;王法不可犯,犯法而辱身丧命,悔无及矣。

  戒赌博第七

  后生易染之病,莫过于赌博。废时光,荒正业,失身份,捉到官府,披枷带锁。嬴钱不输尽不已,输钱则倾家荡产,贻父母妻子之累。及饥寒交迫,不为盗必为丐,不齿于人矣。至在家开场聚赌,夜以继日,不分内外,更坏风俗。族人严禁,永不得开。

  节财用第八

  理财之道,入之无数不如出之有节。苟能节用,则所入虽少,亦自不至空乏。尝见世之好华美而不质实者,鲜有不坏事者。彼光武以帝王之家,而犹戒公主勿用翡翠。子弟辈须知渐不可长,凡土木必不得已而后作,服饰之类只宜以布为美,妇人首饰不必华丽。能如此,便是守富之道。

  禁溺女第九

  人之凶恶莫甚于杀人,杀无怨之人尤甚于杀有仇之人,杀至亲之人更甚于杀疏远之人。至生女而溺死,凶恶极矣。赤子呱呱而泣,方待衣待哺,而为父母者竟夺其生机而置之死地。此事可下手,抑何事不可下手?乃恶俗相沿,视为常事,人心尚可问乎?或谓溺女以早生子,此语尤为无理。夫上帝有好生之德,杀人一命已大干天地之和,其人必遭天诛,安望生子?即生子安望长成乎?此皆行恶者之藉口耳。然既行恶而仍藉口,可见良心尚未尽丧,设遇仁人君子从旁劝阻,亦不忍溺矣。凡子孙欲致福免祸者,须从戒溺女始。

  崇典礼第十

  养生丧死,古先圣人自有一定典礼,可以之万世而无毙。智者或太过,愚者或不及,皆非也。且如葬祭之类,自有朱文公家礼仪节,不丰不俭,乃为中道。何近世惑于邪说,略不以此为意,岂是大家体面英俊合宜知之?凡葬祭仪式及祭品等件并遵朱夫子仪节,不可妄为太过,吝而不及,失其中道。

分迁

  18世 王佑兴 迁浙江昌化;20世 王永旌 迁歙县堨田;

  21世 王廷良、王廷宝、王廷亨 迁宁国桥头铺;23世 王文初 迁江苏常州;

  23世 王文灿 迁上海松江;23世 王文寿 迁上海松江;23世 王文翌 迁江苏常州;

  23世 王文产 迁上海青浦;23世 王文有 迁江苏甪里;23世 王文懿 迁宁国沙塍;

  23世 王文寿 迁江苏吴江;23世 王文珠 迁江苏武进;23世 王文号 迁宁国行坑;

  24世 王士林 迁江苏金坛;24世 王士包 迁江苏金坛;24世 王士登 迁浙江泗安;

  24世 王士德 迁江苏盛泽;24世 王士某 迁江苏武进;24世 王士仪 迁江苏武进;

  24世 王士隅 迁上海松江;24世 王士贡 迁广德;24世 王士才 迁浙江常山;

  25世 王元忠 迁广德上元;25世 王元寿 迁江苏武进;26世 王正旺 迁浙江岛石;

  26世 王正礼 迁广德;28世 王光合、王光彩、王光三 迁上海奉贤;28世 王光迪 迁江苏江阴;

  28世 王光米 迁浙江乌镇;29世 王明何、王明五 迁上海奉贤;29世 王明礼、王明旺 迁浙江常山。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