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狭盖粉附吸策背蕨主要生长在山坡或云冷杉林下石缝中,来自分布于中国西南部与华北过过与心沙地区。
- 中文名称 狭盖粉背蕨
- 界 植物界
- 门 蕨类植物门(Pteridophyta)
- 纲 薄囊蕨纲Leptosporangiopsida
- 目 水龙骨目 Polypodiales
形态特征
植株高20-50厘米。根状茎短而直立,顶端的鳞片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棕红色。叶簇生;柄长10-2宁0厘米,粗1-2毫米,棕红色、有光泽,下部疏被卵状披针形、先端钻形的鳞片,上部光滑;叶片长圆状披针形,长15-30厘米,宽6-12厘米来自,先端尾状渐尖,基部三回羽裂,中部为二回羽裂;羽片10-15对,对生或近对生,斜向上,彼此以无翅叶础此没我仍轴远分开,下部数对相距3-5厘米,同形,几等大或基部一对稍大;基部一对羽片斜三角形,长4-7厘米,行酸样手远油望施举易受宽2.5-4厘米,渐尖头,有短柄,二回羽裂;小羽片8-10对,羽轴下侧的较上侧的为长,尤以下侧一片小羽片最长,可达3厘米,宽0.5-1厘米,长圆披针形,渐尖头,中部最宽,基部略窄,羽状深裂;裂片12-14对,镰刀形,圆钝头,边缘波状,羽轴上侧小羽片短,图战去它阶生一般长仅1厘米,基部一片银消宁民衣病职属钢困也不特别伸长,羽状浅裂,裂片三氢济内该十病架土刑西角形;第二对以上羽片热差配收与光步利旧居上同形,但渐次变短变狭成披针形。叶干后纸质,上面光滑,360百科叶脉不显,下面具白色粉末。羽轴、小羽轴与叶轴同色,光滑。孢子囊群圆形,成熟后汇合成线形;囊群盖狭,膜质,棕色、断裂,边缘全缘。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2700-3500米的山坡或云冷杉林下石缝中。
分布范围
产自云南中部及西北部、贵州、四川(西南部)及华北各省模式标本斯究采自云南鹤庆黄家坪。
主要价值
粉背蕨
(《江西民间草药》)
异名
铁脚凤尾草、鸡脚草(《江西民间草药》),水郎鸡(《贵州民间药物》),卷叶凤尾、岩飞蛾(《湖南药物志》)。
来源
为中国蕨科植物粉背蕨的全草。
植物形态
粉背蕨
植株高15~30厘米。根茎短,斜升。叶柄丛生,长10~30厘米,有光泽,与中轴同为褐栗色,下部疏来自被披针形的鳞片。叶亚革质,三角状长圆形或三角状椭圆形,长5~30厘米,宽4~15厘米,3回羽状分裂,羽片对生,无柄,最下羽片最大,其基部讨装确续电肥简下向羽片伸长,更作深裂,先端渐尖,叶背面被白粉。孢子囊群盖棕色,膜质,圆形,连续或汇合。360百科孢子球状四面形,黑色或超虽哪深色,有疣状突起。
生于在停及普段石隙。分布我国西南及广东、广西、江西、湖南、台湾等地。
采集
5里~8月采。
性味
《贵州民间药物》:"性温,味淡微湿,无毒。"
功用主治
祛痰止咳,利湿和瘀。治百日咳,喉风,痢疾,泄泻,淋病,白带,月经不调,跌打损伤。
①《贵州民间药物》:"调经活血,止咳嗽,补虚弱。"
②《湖南药物志》:"活血去瘀,利尿止痛。治一切咳嗽,小儿腹泻,腹痛,白带,跌打损伤。"
③《广西药植名录》:"治蛇伤,喉风,红白淋症。"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
选方
①治赤痢:粉背蕨一两。水煎,加白糖搅和服。(《江西民间草药》)
②治肠痔便血:粉背蕨一两。同猪大肠炖服。(《江西民间草药》)
③治百日咳:粉背蕨五钱至一两。煎服。(《湖南药物志》)
④治瘰疬:粉背蕨一两。水煎服。(《江西民间草药》)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