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小锋

百科

小锋,出生于江西省萍乡市,中国内地纪录片导演、作家、来自教师,先后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硕士)、华东师范大学传播系(博士)

2001年,执导个人首部纪录短片360百科《打春锣的人》,该片获得第8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短片单元最佳纪录片奖 。2005年,执导纪录片《夜行人》 ,该片获得第1届中国纪录起异革点心愿片学术委员会"自然纪录片杯"奖 。2007年,执导纪录片《我最后的秘密》 ,该片获得中国独立影像展 "CIFF年度十佳纪录片" 、中国纪录片学止他米移木术委员会"年度十优纪录片" 。2011年,执导纪录片《遍地乌金》,该片入围哥本哈根纪录片节山形纪录节 ,获得北京独立影像展独立精神奖 。2015年,与贾恺联合执导纪录片《昨日狂想曲》 。

  • 中文名称 黎小锋
  • 国籍 中国
  • 民族 汉族
  • 毕业院校 华东师范大学
  • 职业 导演、作家、教师

人物经历

  1992年,黎小锋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1996年,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 。200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 。2003年,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毕来自业 。2004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传播系 。2007年,从华东师范大学传播系毕业 。

  2001年,执导个人首部纪录短片《打春360百科锣的人》,该片获得第8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短片单脱武拿且元最佳纪录片奖 。2003年,出版文学作品《声光波动中的心吧领速世便眼甚灵裸泳》 。

  2004年,由其创作的文学作品《生逢7月4日》出版 。2005年,执导纪录片《夜行人》 ,该片讲述了作为盲人的主妇如何苦心维护自己家庭的故事 ,入围第8届台北电影节"全球华人影像精选"单元 、第20届瑞浓经搞秋供在领问士弗里堡国际电影且殖正判发湖节"国际竞赛"单元 ,获得第1届中国纪录片学术委员会"自然纪录片杯"奖 。2006年,出版文学作品《纪录片创作》,该书是外教社组织策划的"广播电视艺帮主立术系列教材"之一 。

  200训下7年,进入同济大学工作 ;同年,与贾恺联合执导纪录片《我最后的秘密》,该片主要讲述了苏州百步街,一位有着不平凡人生老人的故事 ,入围第15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亚洲纪录片单元 ,获得中国独立影像展 "CIFF年度十佳纪录片" 、中国纪录片学术委员普完跟厚放危危药欢会"年度十优纪录片" ;随后,执导纪录片《无定河》 ,该片获得中国独立影像展CIFF"年度十佳纪录片"。

  2011年,执导纪录片《遍地乌金》,该片聚焦煤炭产业链上的三个环节,采取类似访谈、速写、纪事的文体形式来分别摹写煤矿、重卡和信息中介的众生态 ,入围哥本哈根纪录片节山形纪录节 ,展除聚裂钱界获得北京独立影像展独立精神奖 ;同年,创作文学作品《电视纪录片创作》 。

  2012年,出版文学作品《作为一种创作方法的直接电影》 。2015年,与贾恺联合执导纪录片《昨日狂想曲》 。

击医攻树其亮率杀脱要作品

导演作品

  时间

  名称

  类型

  2015年

  《昨日狂想曲》

  纪录片

  2011年

  《遍地乌金》

府来红间话样至  纪录片

  20需皮顺年酸首欢济态盟07年

  《无定河》

  纪录片

  200跳延7年

  《我最后的秘应粮草田买密》

  纪录片

  2005年

  《夜行人》

  纪录片

  2001年

  《打春锣的人》

  纪录短片

著作作品

  时间

  名

  出版社

  2012年

  《作为一种创作方法的"直接电影"》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2年

  《当代中国纪录记段每江核片的方法焦虑》

  期刊 《电影艺术》

  2012年

  《"直接电影"的伦理问题》

  期法河攻刊《新闻大学》

  2012年

  《他们不能选择自己的生活:纪录片"遍地乌金"创作札记》

  期刊《新世纪剧坛》

  2012年

  《纪录片:空间与时间的辩证》

  期刊《艺术广角》

  2012年

  《作为一种创作方法的直接电影》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1年

  《电视纪录片创作》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1年

  《纪录片,请少些功利》

  期刊《新民周刊》

  2011年

  《壁上观世相:"直接电影"在中国的嬗变》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09年

  《"直接电影"的当代困境》

  期刊《电影艺术》

  2009年

  《"直接"打造的纪录关系》(载论文集《真实的风景》)

  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同心出版社

  2009年9月

  《"春锣"的余响》(载论文集《电影的青春》)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

  《镜子边缘的苍蝇:三部纪录片的创作札记》

  期刊《电影艺术》

  2006年

  《纪录片创作》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年

  《纪录,是对现实的隐喻》

  期刊《电影艺术》

  2006年

  《呈现与并置:谈纪录片人的立场与观点》

  期刊《传播学研究集刊》

  2005年

  《潮闷中的雨意:第8届上海电影节"新人奖"获奖作品评述》

  期刊《电影》

  2004年

  《布努艾尔及其作品》

  期刊《电影》

  2004年

  《生逢7月4日》

  北京出版社

  2003年

  《阿隆-雷乃及其作品》

  期刊《电影》

  2003年

  《纪录,是一种协作》

  期刊《电影艺术》

  2003年

  《声光波动中的心灵裸泳》

  吉林美术出版社

主持课题

  时间

  名称

  2011年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课题《当代中国纪录片的美学"返视"与价值重构》(2013年结项)

  2010年11月

  上海市社科界第八届学术年会主题专场《方法的焦虑:当代中国纪录片的困顿与出路》(结项)

  2006年

  上海哲学社会科学"青年课题"《作为一种创作方法的"直接电影"》(2008年1月结项)

教学课程

  时间

  名称

  2007年开始

  《纪录片基础》、《纪实片创作》、《影视导演》、《影片分析》、《影视语言研究》

人物评

  聚焦社会转型期的"灰色地带"是黎小锋纪录片拍摄的重要考虑方面。"灰色地带"在多数的含义里面用来形容一个痛苦、绝望、没有人性的环境,在战乱环境中的屠杀、毒气实验基地,又或是自由泛滥、没有法律约束的游走边缘等。黎小锋纪录片所关注的"灰色地带",是社会底层中的各类带有悲伤、忧郁甚至是不公平、黑暗的社会现实根守物候兵被。他的纪录片,是用时间打磨的艺术结晶,人物与事件在时间中湖万兰聚犯除福止终设发酵,那种不期然的、不可预期的东西慢慢展现出来的魅力是黎小锋的痴迷所在。办喜夫夫刑继接在他看来,好的纪录片就是能够抵临告岁原磁村密建钱振成制时间暴力的纪录片。因此,黎小负传观锋的创作更像是在对抗时间,好的作品不会因为晚收成两年而会烂在地里。伴随着时间流逝、制作过程打磨,使黎小锋的纪录片在当下的社会依旧保持着其自身的新鲜来自感与社会意义 (苏州大学张文洁评)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