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调启蒙的自我瓦解》是2007年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来自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许纪霖,罗岗。
- 书名 启蒙的自我瓦解
- 作者 许纪霖 / 罗岗
-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出版时间 2007-09-01
图书信息
副标题: 1990年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界重大论争研究
页数: 398
定价: 39.00
装帧: 平装
来自 ISBN: 9787807207092
内容合甲陈社供几临零许频终简介
1990年360百科代的中国思想文化界,是一个重新分化的年代,80年代所形成的启蒙阵营到了90年代,围绕着中国现月企应底万笔孔置代性的重大核心问题,其内部发生了一系列论战,形成了不同的思想断层和价值取向。本书通脸批显群乡铁明安测过对90年代重大论争的系统研究,褐示了当代中国思想启蒙的内在复杂性。
作来自者简介
许纪霖(导 论)
宋 宏(第1章)
运重期刚爱镇罗易 郑国庆(第2章)
雷启立(第3章)
王晓渔(第4章)
程360百科亚文(第5章)
杆于工 成 庆(第6章)
高再力克(第7章)
刘 擎(第8章)
吴冠军(第9章)
罗 岗(第10章)
题消析记
作为老唐的礼物,我也近水楼台了一次,其践环城头如序火似宁材预先翻看了前面一章总论。总体感觉不错。当然,作为圈外人,对于思想文化史的研究一向不是我的强项,但同时作为一个涉足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生,本能的对于这些问题又抱有浓厚的兴趣。矛盾是显而易见地,所幸的是,我尚有一些毛赵叫曾只自知之明,班门弄斧的事,当然不做。发表一些读后感之类的文字,倒是可以。以下文字,算作即兴遣怀吧。
先看前言后记,这是我拿到一本书之后的第一反应。很奇怪,但也很实用。往往从中可以得到一斯肉些类似于诡秘、神秘性的东西。这础注并染谓保建势争搞本书恰恰印证我的这一观点。
书的扉页写道:本书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名头很大。项目批准号为:02JAZJD720008。从前面两个数字来看应该是02年批准。但翻看此书的最后一页,赫然写着200斯一连根7年9月出版。中间相隔5年之久。按老李有限的智商加知识推算,一项重大课题得到批准,至少说明,书的提纲日新穿已经出来,合作者也已基本确定,至于写没写出来,倒是无法推知。即使是当时未写出,但依参与这项课题的博导教授们的感速度,相信在一年、至多两年内可以完全搞定。(其中还应包括联系作者、统筹稿件所话费的时间)据许纪霖后记,此书需掉充广激突完成于2005年春天,这和呼亲无氢又丰除销牛我的推算相差无几。
按道理,一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的重大项目卷创排业绍犯思呼如,想要出版,非常简单,但此书微好像是个例外。据许纪霖的说法,"本书的出版过程,也是一个固推沉死极故事,留待以后交代激。"至于为何如此督消,相信看过此书的人应该可以会心一笑。最后他还写道:特别感谢的是严搏非先生,正是他的卓见和仗义(这个词用的最好),使得这本书终于得以面世。其中倒是有许多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心事,这一点他没说,但读者还是能感觉出来。最后一句"90年代死了,90年代万岁"和他总论的最后一句句式一样,"启蒙死了,启蒙万岁"。两声类似于愤青式的呐喊,是否是在欲擒故纵、激浊扬清?不得而知。
再看总论。对于刚刚远去的1980、1990年代,似乎可以称之为历史,毕竟它们已经离我们而去。许的总论即是对这段远去的历史,在思想与文化方面的考察。总论的开始并不能免俗,无非是讲讲这一课题研究的主旨、思路、方法等等具有宏观指导性的内容。不说也罢。
文章主体部分分为九节,由于自己非科班出身的缘故,对于一些问题尚未全部搞懂,所以只能先做"述"的工作,而无法达到"评"的境界。
第一节讲1980年代新启蒙运动的由来。许先从新启蒙运动的前奏---思想解放运动讲起,以期能够系统的讲清楚新启蒙的前因后果及演变逻辑。当然,文章还是重点放在对于新启蒙运动的界定上。且看原文。"如果说思想解放运动主要诉诸于政治变革的话,那么,新启蒙运动的诉求却转移到了所谓的文化的现代性上。……作为一场文化的新启蒙运动,不仅要摆脱政治意识形态话语,而且也力图超越学科的知识体制,通过民间的运作方式,在受控的公共传媒夹缝和边缘之中,建构一个跨学科的、公共的思想界。它与传统的理论界以及学术界的区别在于:理论界争夺的是意识形态霸权(思想解放运动基本没有超越理论界的范围),学术界是受国家知识体制控制的学科范围内的专业知识领域。而新启蒙运动所要建构的思想界,具有哈贝马斯所说的'公共空间'的性质,通过民间的自由论坛或公共传媒,讨论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公共事务。它的民间化(相对于国家意识形态而言)和公共化(相对于专业的学科而言)特征,表明这是一块真正属于公共知识分子的领域。"
第二节讲新启蒙运动的同一性与内在分歧。在80年代的思想界相对于90年代而言,同一性大于分歧性。这里的同一性主要指价值态度的一致性,表现在对于西方现代性的肯定及中西文化比较的关注。分歧性则表现在思想界内部,与中国语境相关的价值选择上,而没有像90年代那样,渗入到知识论层面。在这种同一性与分歧性中,许对三个派别做了介绍,一是"走向未来";二是"文化:中国与世界";三是"中国文化书院"。
第三节讲90年代的启蒙分化。1989年的那场学生运动,在今天看来,并不能仅仅视为学生运动。伴随着这一事件的结束,启蒙面临全面分化。当然,这只是一个转折点而已,背后深层次的原因,还应归结于新启蒙运动的内在分歧性。本节分为三个部分。一、90年代思想界的断裂通过三个阶段完成分化。也可以以几个学术论争来表述。一是学术规范讨论、激进与保守的论争;二是人文精神大讨论、道德理想主义论战、后现代和后殖民文化思潮以及论战、市民社会与公共领域的讨论、民族主义与全球化的论争;三是自由主义与新左派的论争。二、思想界分化的原因有三个,利益的分化、知识结构的断裂和现代性目标诉求的不同。三、90年代的分化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即原因背后的深层本质。许认为,这是现代性自身的紧张和冲突的结果。
第四节讲两种启蒙:尊德性与道问学。也即道德实践与知识主义的分歧。作为此种分歧的三个代表人物,季羡林、王元化、李慎之,许纪霖分别进行了简评。
先到这里吧,老唐已做好了蔬食,五六七八九节,待续……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