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光顺

百科

何光任雷料皮护西哪顺,男,1974年生,四川盐亭人,文学博士,广东外干兵滑通政吗伯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里整记侵士永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来自2003年获华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学位,2005年12月获华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剧金溶博士学位,2006年至今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从事科研、教学工作。

  • 中文名称 何光顺
  • 外文名称 He Guangshun
  • 国籍 中国
  • 民族 汉
  • 出生地 四川盐亭

研究方向

  文学理论研究、楚确环吗辞诗学研究、周易老来自庄研究、魏晋文学研究

研究课题

  (1)2010年10月至今主持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玄响寻踪--魏晋玄言诗研究"(项目编号:10YJC751360百科026);

  (2)2009年9月至今主持广东省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子项目"文学的缘域"(项目编历具批整号:GDUFS211-2-012);

  (3)2006年12月到2009年12月主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级青年项目"诗人何为--魏晋诗人生态困纸粒样厂答树验既玉起境追思"(项目编号:GW2006-Q-013);

  (4)2008年12月至今参与国家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咏物文学研究"(项目编号:08CZW012);

  (5)2006年12月至2010年9月参与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研究项目"中外文学他化现象的比较研究"(项目编号:06JDXM75002)。

研究成果

文学理论研究

  (1)《文学的缘域--兼论文学的自性与他性》,《暨南学报》2013(11)

 来自 (2)《环视中的他者与文学权力的让渡》,《文艺理论研究》2011(3)

  (3)《释"假体"》,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5(1)。(各知注:从《二十四诗品·流动》"若纳水輨,如转丸珠。夫岂可道360百科,假体如愚"引申出中国诗学中的假体寓言写作类型及其特征探讨。)

  (4)《文学的他化于同汉消愿养油鲜》,《新文学》2007年第八辑。

  (5)《"形象"浅论》,《文心》2008年第3辑

  (6)《蜕变中的升起--对王维<秋夜独坐>诗的探讨》,《写作》20简甲料02(6)。

楚辞诗学研究

  (7)《神性的维度--试论〈离骚〉的"他在"视念从航护域》,《南京社会科学》2011(1)。

  (8)《试论屈原诗合环约歌的"物象"》,《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4(6)。

周易老庄研究

  (9)《释〈蒙〉:知止与化成--从〈易·蒙〉看先秦儒家的教育思想》,《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4)。

 死了协得飞如原 (10)《文明的褶子--"三玄"天人观的现代沉思》,《江淮论坛》20开考谓空杂目蒸风往是穿07(4)。

  (11)《老庄的"损"道》,《中国文化研究》2012(4)。

 找经开足足卫领病富 (12)《老庄的"反"道》,《中国文化研究》2010(2)。

  (13报眼轴探井判转苏都)《一个新的视角:从物化说看〈庄没厂蛋四多沙分子〉--兼及解庄方法论的透视》,《江汉论坛》2005(9),《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交民例养假罗事中国哲学》第12期全此封皮事映文转载。

  (14)《庄子"天人"观刍议》,《唐都学刊》2005(1)。

  (15)《〈庄子〉"物化"思想初探》,《广西大学学报》2002(3)。

流息操间河迅院  (16)《庄子与海德格尔语言观的比较》,《文心》2006年第2辑。

  (17)《庄子物化迫义景友裂测副沙宜天露文学观初探》,《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4(2)。

  (18)《庄子文学观探源》,《西安文理友染烈学轻学院学报》2005(2)。

魏晋文学研究

  (19)《玄响寻踪--魏晋玄言诗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0)《玄言诗的先声-魏晋前玄言诗史考辨》,《江淮论坛》2008(3)。

  (21)《魏晋文学的自觉与反自觉》,《江淮论坛》2006(6)。

  (22)《哲人对抗诗人--魏晋诗坛的独特文化景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4)。

  延路州年(23)《权力中的诗人--从"嵇康之死"谈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6)。

  (24)《人文学视野下的玄言诗研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2(1)。

当代小说研究

  (25)《感性的抗迅盐器去除饭集争--从王蒙〈神鸟〉看现代艺术的他在》,《郑州大学学报》2011(1)。

  (26)《新神话的寓意--读王蒙的〈神鸟〉》,《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3)。

  (27)《一场远未结束的牌局》,《作品与争鸣》2008(6)。(注:解读当代小说作家凡一平《扑克》)

教学创新研究

  (28)《外语类院校〈中国文化〉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5)。

  (29)《生活中多少感动和忧伤--请细听"女生化妆说"的由来》,《教育家》2013(3)。

志向行事

  自启蒙以来,因爱历史而入古典,因诗文熏陶而入古文学,先有如愿攻读汉语言文学本科,又有丹东师范专科学校两年教学《中国古代文学》、《文学概论》的沉潜涵玩,继有南下广州师从栾栋教授攻读先唐文学硕博士学位研三玄而涉魏晋的机缘。就职广外,先后主讲《先秦文学》、《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中国古代文论》、《唐宋词选讲》、《国学典籍导读》、《中国文化》、《外国文化》等多门专业和通识课程。其间,曾对自己数年的教学有简要总结,其辞云:"自来广外,已上过中西方文化、国学、西哲、文学批评、先秦文学、魏晋文学、唐宋词等,发觉自己最喜欢的或许是宋词,投入最深的是魏晋,进入最早的是先秦,拓展视域最广的是中西方文化,正在作为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以期望薪火传承的是国学,所借用的他山之石是西哲。"

  为学致用,载道弘毅,既读书而思之,熟思之而行之。遂于教学科研以外,创办"云山论道-思想家论坛",另辅而并行之者有"云山论道-抒情时代"、"云山论道-新闻家论坛",此三个系列自2011年以来已举办33期,并以此为平台指导学生成功申请"广州高校大学生学术沙龙及其创新机制研究"的省级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目前又承担和负责广外全校每年5000余名新生的《人文经典阅读》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以中国古代人文经典、中国现代人文经典、西方古代近代人文经典、西方现代后现代人文经典四个模块分四个学期展开系列讲座式的教学和授课模式,并同时将该系列讲座辟为"云山论道-人文经典阅读"第四系列,以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

科研创获

  文学理论命题的提出及学术思维方法的创新

  1.提出"文学缘域"的理论命题

  文学缘域就是指文学既有其暂时的自性自觉,却又是缘他在而来又缘他在而去的缘起式的人文存在样态。"文学缘域"的理论命题主要是对近代以来过于强调文学自体独立而忽略文学他性存在的文学疆域化现象的纠偏,就是强调文学无论是从其命名、生成的历史,还是从其与其他学科的比较来看,都具有注重跨界性、缘起性和杂语性的非器化非疆域化特征,在理论诠述和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又以中国古典诗文创作的实际经验为例,指出文学的缘域化是中国古典诗文的精妙所在,其体现主要在于于注重物性、神性、人性的和谐,注重天人合一的因缘和生存状况的体验,看好感性生命的直观和过程性变化,善于利用时空等未定位关系给读者留下参与创造的诸多自由,以非称名和不限定具体人称代词来表现一种缘起式关系。(参见《文学的缘域--兼论文学的自性与他性》,《暨南学报》2013年第11期)

  2.提出"环视思维"的学术方法

  在着重比较中国先秦《易经》作者、庄子和西方现代哲人海德格尔、福柯关于"环视"思维方法的建构及其异同中,指出新的"环视"思维方法的引入,有助于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突破文学自我视域内的生活摹仿说、作者中心论、文本中心主义及读者中心论,消解人文视域下的文学话语霸权、语词中心主义及政治工具论,从而实现文学诸要素的共生及文史哲诸学科的互动。应当说,将"环视"思维方法引入文学研究领域,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并从而在学术研究的思维方法的创新为中国文学理论的原创及其方法论的思考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参见《环视中的他者与文学权力的让渡》,《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第3期)

  3. 诠释"假体"创作和"他化"思想

  从《二十四诗品·流动》"若纳水輨,如转丸珠。夫岂可道,假体如愚"引申出中国诗学中的假体寓言写作手法,认为"假体"就是假借寓托的非常规化的异型写作,它打破常体局限,营造多重假象,开启异在之门。"假体"文学的本真品格在于突破名、言局限,否定文、学疆域,开掘思、诗意蕴, 涵茹人、道因缘。在文学与历史交叉耦合的边缘,"假体"言说志在构建动静、空有、真假互化互动的诗性缘构域。(参见《释假体》,《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从文学的"自化/他化"比较的角度出发,提出文学的自化是指文学从其他事物生成后便以其维护自"我"品性的"自觉"与"自律"并实现其自身历史演化的过程。文学的自化也是文学的器化,是文学目的性的增强,是文学体性的自觉,地位的独立,学科的生成,规范的形成;文学的他化,是指文学由其他事物生成又向其他事物遁去的整个过程,是文学越成其自身,就越强烈地感觉自身的弱小,就越想僭越自身,神话化、政治化、哲学化、历史化,甚至使自身成为覆盖整个社会空间的唯一合法话语,这实际又造成了文学归潜文化遁入他者的他化现象,这是文学的他觉,是非线性的逆向蜕变。(参见《文学的他化》,《新文学》2007年第8辑)

  (二)屈骚诗学的重新阐发及新视角的发现

  1.提出屈原《离骚》中的"神性"主题

  从神性诗和人性诗变奏的双重视角考查,提出屈骚神巫文化所具有的承先启后的意义,提出屈原《离骚》的神性诗特征和他在性维度主要体现在命名的神圣、神人求合的艰难、向死而生的超越和诗人对于神性缺席的政治庸俗化时代的反省、批判乃至绝望,并进而认为中国思想文化的终极识度不主要是以智慧的认知为目的,而是生存的当下智慧形态的践行为重心,不以宗教为归宿,但却在"天道"、"天命"的思考中隐藏着超越生死、自然、社会的终极性思考,不以一神或主神为最高指向,但却隐藏着泛神论式的宗教意识、敬畏精神和虔诚态度。(参见《神性的维度--试论<离骚>的他在视域》,《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2.提出"物象"群落的大规模出现是屈骚的显著特征

  提出"物象"群落的出现是屈原诗歌的一大显著特点,也是其与《诗经》相区别的重要标志。它展示了文学抒写重心、抒写手段的一次重大变化:屈原天才地继承了远古文化中物与象的原发生机,在中土文化与南土文化的相摩相荡中,实现人与自然、历史的友好对话。自屈原后,物象成为了历代诗人回归本真的一叶轻舟。(参见《试论屈原诗歌的物象》,《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三)周易老庄研究的融通及方法论的拓展

  1.从《周易·蒙》提出儒家教育思想的两翼"人文化成"与"为学知止"

  指出《蒙》卦"为学知止"与"人文化成"的儒家教育思想蕴藏着求道以诚、审问勤学的为学理念;知险避险、知礼守礼、知天敬天的知止精神;发蒙启蒙、化生化成、警戒祸患的人文思想。《蒙》卦的"知止"思想尤其重要, 它包含着先民关于从必然过渡到自由的认识论, 规范社会以确立人伦法则的道德论,领悟天道以敬畏神圣的天道论三个层次, 是从为学到化成的转折点。

  2.在反对单级"线性"进化论思维中提出"褶子"式思维方法

  以《周易》、《老子》、《庄子》并称的先秦"三玄"的天人观为个案, 指出中国文化中的"天人之际"思想的深邃处在于,既非简单的天人合一,也非简单的天人对立,而是以"际"的际会、际遇、交错、贯通、匹配、合拢、不违背、不排斥等多重意思折射出一种褶子式的文化生态理念: 天人交互, 原始与文明错合, 此在与彼在共存。(参见《文明的褶子--"三玄"天人观的现代沉思》,《江淮论坛》2007年第4期)

  3.对老子和庄子的"减法"思维和"反向"思维进行了深度诠释

  提出老子、庄子的"损"道是一种"减法"式的思维方法,"损"道同时包含了去欲、减知、得道的多重含义。去欲即是"损去"不合理的人为欲望,实现心灵的本真性静洁;减知就是"损去"感官知识和理性知识的蒙蔽,展现生命的过程性体验;得道就是从有所偏的尘世向完美整全的大道超越,是泛神式信仰的皈依,是人生终极幸福的获得。(参见《老庄的"损"道》,《中国文化研究》2012年第4期)

  提出老子、庄子的"反"道是一种中国文化的极其重要的反向性思维方法,其包含了生成、对反、回归的"三"反含义。道的"三"反也是万物的自性有他,是向他而化。在"三"反中,老子更注重方法上的"对反"策略,庄子更注重人性的"回归"主题。从回归主题看,"反"又具有生命死亡、人性回返、回环往复的三重含义。(参见《老庄的"反"道》,《中国文化研究》2010年第2期)

  魏晋玄言诗研究的新突破及诗学精神的重释

  《玄响寻踪--魏晋玄言诗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主题为"玄响寻踪",主要致力于在历史、世界、人生的幽邃处寻找精神的隐秘故乡。

  2.副题为"魏晋玄言诗研究",玄言诗的"言",以"玄"为修饰,暗示玄言诗的语言并非日常言谈,而是最接近"道"的 "道言"。

  3.魏晋玄言诗人的"生命自觉",是在王纲解纽,士人独立,在冲破政治闭锁空间以在山水、亭园、寺庙的开放空间中实现的。

  4.魏晋玄言诗人打造了"身体"的"形象",而又超越了这"象",他们在"以玄对山水"中领悟了"山水以形媚道"的"精神"和"气韵"。

  5.魏晋诗人又非完全凌空蹈虚的,以儒家的"仁"缔造"此岸"的伦理,以道家的"道"缔造"彼岸"的伦理,就构成了魏晋文学中伦理精神的双重维度。

  6."易"、"老"、"庄"合称的"三玄",是魏晋"玄响"的隐秘渊源和思想土壤。魏晋玄言诗就是以"三玄"为旗帜的思想运动和文学运动结合的产物。

  7.突破了视玄言诗为"老庄义疏"的陈说,指出玄言诗是玄学思维突破和超越通感思维的艺术结晶。

  8.提出魏晋"三极文化结构"的重要命题,突破了那种遵循地主-农民、剥削者-被剥削者的简单二元划分方法,指出了魏晋时代的独特性就在于皇权、世族和平民鼎立的三极文化结构。

  9.分析了魏晋玄言诗学与传统抒情诗学的差异,突破了传统诗学"情感-表现"与"道德-讽谏"的双层结构模式,指出了玄言诗学所具有的"玄道-体悟"的形上超越向度。

  王蒙小说研究的新视点及现代艺术的本质性思考

  指出王蒙的短篇小说《神鸟》是中国当代文学"新感性"写作的成功范例, 它揭示了现代艺术隐蔽而复杂的新感性之维,表达了王蒙对于现代艺术的他在性处境的理解, 表现了现代艺术向原始艺术复归的可能,指出小说中反复出现的"神鸟"实际不过是现代都市文明语境下构建的一个象征性的文化图腾, 其背后隐藏着王蒙对人生与艺术、世俗与神圣、感性与理性等二元对立关系的思考, 表明了艺术在绝境中的希望与生机。(参见《感性的抗争--从王蒙<神鸟>看现代艺术的他在》,《郑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探讨大学教育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其对策

  1.探讨外语类院校如何强化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性问题

  提出在当前世界民族文化复兴与文化全球化的双重背景下,大学无可争议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重塑的重镇,成为中外文化融汇的通渠。尤其是在位于中西方文化交流前沿的外语类院校中,《中国文化》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具有外语背景的学生的知识结构的改造及其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其兼跨中外文领域而双翼齐飞。因此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势必成为外语类院校教育中的重要战略举措。(参见《外语类院校<中国文化>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2.探讨大学女性教育如何重视性别教育和个性教育结合的问题

  分析当代大学教育同一化工具化功利化的弊端,并从唐宋词的讲解入手,指出一种属于女性自身的性别教育和差异教育在现代社会缺失的原因,并提出解决之道。(参见《生活中多少感动和忧伤--请细听"女生化妆说"的由来》,《教育家》2013年第3期)

  在基督教及其重要文本《圣经》研究方面的拓展

  因多年从事《外国文化》教学,并自2008年以来参加杨慧林教授、耿幼壮教授举办的基督教文化的五届研讨班的学习,理解《圣经》在西方宗教和文化史上的重要性,遂试图以宗教为钥匙打开西方文学和文化之门,现已完成211工程项目子项目《多维文化视野中的<圣经>研究》书稿的撰写工作,实现了从犹太文化、希腊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等多角度对《圣经》的比较研究,有助于个人在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及文化传播研究方面的深入拓展。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