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移动支付:开启物联网时代的商务之门

百科

《走进移动支付:开启物联网时代的商务之门》是2012年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中国电信移动支付研究组 。

  • 书名 走进移动支付:开启物联网时代的商务之门
  • 作者 中国电信移动支付研究组
  •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2年6月
  • 页数 400 页

走进移动支付:开启物联网时代的商务之门

  来自智慧城市丛书

  走进移动支付:开启物联网时代的商务之门

 360百科 ISBN 978-7-121-16908-3

  中国电信移动支付研究组 编著

  20126月出版

  定价:69.00

  16

  400

内 容 简 介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移动电子商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而移动电子商务的真正核心在于支付。支付手段的易用性、安武控根半坏居全性、信用度和用户接受度会影响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

  本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移动支付的发展、关键技术耐期度升赵烟据的演进、行业应用及商业模式等志范群断重要方面,并就移动支付与物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等技术和业务层面的融合做了开放性的探讨。对于读者了解这个新兴产业有及时、恰当的帮助。

  本书适合从事移动支付及其相关产业的从业人素讨织太呀信高亮族员,以及对移动支付感兴趣的人群阅读与参考。

  推荐信1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商品交易的支付方式和手段历经多次变化。从最原始的以货易货交易,到几千年来将货币作为商业流通中的媒介物进行面对面的交易,再到近几十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用卡作为支付媒介得到广泛的应用。如今,网络和移动通背蒸价政晶井总县口信技术的高速发展催生了移动支付,它使人类的商业交易活动摆脱了时间、空间的束缚,使人们在移动的环境里也能方便快捷地实现支付。

  本书的星风略客必案石减请作者团队对电信网的组成及业务平台有透彻的了解,对移动支付的业务流程也有深入的研究,对移动支付的安全需求和保障措施有很好的理解。该书对移动支付的内涵、移动支付的业务与技术构成、移动支付的应用场景等由浅及风问称致训物深娓娓道来,带领庆回具花虽类读者一起漫步于移动支付这个融合了金融与移动通也计自放落农信特征的崭新领域,逐层剖析移动支付的方方面面,实为业界难得的专门论述移动支付的力作。本书适于从事移动支付研究开发、管理及教学的专业人员参考,对于希望了解移动支付和对此感兴垂进飞联察引趣的用户也很有意义。

  邬贺铨

  中国工程院院士

  推荐信2

  移动支付是一个跨学科、跨行业的融合业务,是技术发展与金融创新的产物。作为现代金融业务的拓展和延伸,移动支付具有便捷、快速、安全等特胜制依比点,其良好的发展前景获得了产业各方的认可,是公认的最具活力和生威洲运率国氧怎地命力的产业之一。来中国电信深化企业战略转型,由传统电信运营商转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移动支付将是业务转型重要的立足点和发展方向。为此,中国电信联合行业伙伴对移动支付业务进民色连工乙逐好破行了深入研究,组织编写了《走进移动支付》。本书系统地对移动支付的原理、技术标准及产业做了分析,是中国电信在该产业探索的总结。我相信通读本书械酒功苏意德铁哪日措身对移动支付感兴趣者、移动支付领域从业者将有所帮助。

  李晓枫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信息管理中心主任

前 言

  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移动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中国的移动支付市场正在迅速膨胀。超过9.5亿的庞大手机用户群也彰显了移动支付蕴含的巨大市场潜力。

  随着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发放和移动支付行业标准的出台,来自在政策和市场的强力驱动下,移动支付产业各方加速了移动支付在国内的应用试点和市场拓展,电信运营商、金融机构、终端设备厂商、互联网巨头、第三方支360百科付企业等均展开了各自业务布局。然而,由于受理环境、行业标准、应用场景、应用内容的不同,产业链相关方提出了各种移动支付的解决方案、产品形态、温脱重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呈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技术提供商、标准制订者、银行、运营商、终端制造商、第三方支付公司等各路人马既有自己的优势及诉求,又有自己的短板,移动支付生态系统尚处于演化的初级阶段。移动支付产业将随着市场护任进一步的发展,用户使用行为习惯的形成,在相关方资金与决心的角力中,在新一轮竞争与合作的浪潮下,迎来更多资本的青睐,向纵深发展。

  中国电信一直高度重视移动支付业务,并将其作为不断推配古企刻进深化转型的重要举措,从2009年初成立了移动支付项目组。经过了几年的尝试和发展,中国电信在技术实现方案速每阶坚厂段主空企、商业模式、用户使用行为的培养、产业链的整合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并培养了一批从事移动支付业务的生力军。

  由于涉及的技术门槛高、涵盖范围广的特点,业内尚无一本针对移动支付的专业性书籍,为培育市场、普及相关行业知识,中国电信启动了本书的创作,建立了编委会,由公司领导挂帅,支付公司等各告新担续句误孩相关部门协同,大批业务骨干和技术标兵参与编写,由靳东滨副总工程师指导。

  在编委会的指导下,由中国电信集团公众客户事业部牵头药议切土推历,研究院、支付公司分工协作,历经半年多完成此书。本书的整体框架主要由纪成军负责。全书共分成4篇16章,找照虽对移动支付做了全面阐述,各篇的写作分工和内容如下。

  第一篇:初识篇--移动支付的前世今生,主要由纪成军、吴迪编写,通过对支付的发展、技术的发展、金融技术创新需求、市场发展的背景等方面的分析,阐述了移动支付的诞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建立在脚双映源判普志久困经济与科技的巨大发展基础之上的,涉及民生的各个方面,是技术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产物。接下来阐述了移动支付的概念、特点、分类、基本要素、产业链模式等,对国内外移动支付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给予了分析归一某积飞别写纳。

  第二篇:进阶篇--志鱼奏少转移动支付的技术基石,由张文安、谢云、王志军、熊华等人标青编写,主要对移动支付涉及的系被言率向只光良统架构、智能卡、受理终端、系统平台、安全相关技术、技术实现方案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对移动支付涉及的各种行业标准以及论坛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第三篇:深入篇笔商级叶--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及商业鸡即再分载义进病形树纸模式,主要由纪成军、王勇与张楚负责编写参张红婷酒机增完。其中"移动支付之行业应用"主要介绍在校园、公交等场景的应房化量用,"移动支付之生活民生"主要介绍在手机购物、消费、优惠券、电子票方面的应用,"移动支付之金融服务",对比较容易混淆概念的手机银行、手机银行卡、手机收款等应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第四篇:展望篇--与智慧城市的融合,主要由纪成军、吴迪负责编写,对移动支付与物联视晶菜网技术、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等在显盟务官技术和业务层面的融合性发展进行了阐述,描绘了未来移动支付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以及对人们日常工作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和改变,并就其发展趋势提出开放性的可供探讨的意见。

  本书在创作过程中,得到中国电信各级领导以及业内相关企业和专家们的无私帮助和支持,特别是中国通信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下属企业中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给予了大力协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我们也要承认,由于移动支付是一个新兴产业,许多概念在业内尚未有准确的定义,因此本书难免有不尽人意和无力企及之处,恳请读者进行批评指正。

  中国电信移动支付研究组

  2012年5月

  

  初识篇 移动支付的前世今生

  第1章 移动支付的诞生 2

  1.1 支付的发展历程 4

  1.1.1 实物支付阶段 4

  1.1.2 信用支付阶段 4

  1.1.3 电子支付阶段 5

  1.1.4 移动支付阶段 7

  1.2 移动支付的技术背景 8

  1.2.1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8

  1.2.2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10

  1.2.3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 11

  1.3 金融技术创新需求 13

  1.4 市场发展背景 14

  1.4.1 中国3G用户增长呈现爆发趋势 14

  1.4.2 智能终端的蓬勃发展引领行业变革 16

  1.4.3 移动电子商务规模发展是移动支付的基础 17

  第2章 移动支付概述 21

  2.1 移动支付基本概念 22

  2.1.1 移动支付的定义 22

  2.1.2 移动支付的基本特点 22

  2.1.3 移动支付分类 23

  2.2 移动支付的基本要素 25

  2.2.1 支付账户 26

  2.2.2 支付应用 27

  2.2.3 支付渠道 27

  2.2.4 支付安全 28

  2.3 移动支付业务的基本模式 28

  2.3.1 产业链情况 28

  2.3.2 三种业务模式 31

  第3章 移动支付产业发展现状 34

  3.1 国外移动支付产业 35

  3.1.1 日本 35

  3.1.2 韩国 39

  3.1.3 欧美地区 41

  3.1.4 非洲地区 45

  3.1.5 综述 47

  3.2 国内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状况 55

  3.2.1 发展历程 55

  3.2.2 市场现状 57

  3.2.3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61

  3.2.4 发展建议 63

  第4章 移动支付产业环境概述 67

  4.1 移动支付生态系统介绍 68

  4.2 移动支付产业环境分析 69

  4.3 国内产业环境的推进情况 70

  4.3.1 明确移动支付的监管主体 70

  4.3.2 技术标准的推进 71

  4.3.3 应用环境发展迅速 71

  进阶篇 移动支付的技术基石

  第5章 移动支付系统架构概述 74

  5.1 移动支付系统架构 75

  5.2 移动支付典型交易流程 77

  5.2.1 远程支付流程 77

  5.2.2 近场支付(联机消费)流程 78

  5.2.3 近场支付(脱机消费)流程 79

  5.3 移动支付账户体系架构 80

  5.3.1 账户体系架构 80

  5.3.2 第三方支付账户 81

  第6章 智能卡的相关技术 83

  6.1 智能卡的发展历程 84

  6.2 智能卡的分类 85

  6.3 智能卡的物理结构 88

  6.3.1 接触式智能卡 88

  6.3.2 非接触式智能卡 91

  6.3.3 双界面智能卡 94

  6.4 智能卡操作系统 96

  6.4.1 通信管理 98

  6.4.2 命令管理 101

  6.4.3 安全管理 103

  6.4.4 文件管理 105

  6.5 智能卡的生命周期 107

  6.6 智能卡的多应用管理 109

  6.7 智能卡应用现状 113

  6.8 智能卡发展趋势 115

  第7章 移动终端发展及软硬件介绍 119

  7.1 移动终端发展历史 120

  7.2 移动终端硬件 122

  7.3 移动终端软件 124

  7.4 移动终端发展前景 125

  第8章 受理终端技术 127

  8.1 行业POS技术 128

  8.1.1 功能特点 128

  8.1.2 硬件要求 130

  8.2 金融POS技术 130

  8.2.1 金融POS演进的历史 130

  8.2.2 国内金融POS行业的发展 134

  8.2.3 金融POS工作原理 137

  8.2.4 金融POS的安全 141

  8.2.5 金融POS新终端发展趋势 149

  第9章 系统平台相关技术 154

  9.1 移动支付平台总体架构 155

  9.1.1 管理层 155

  9.1.2 支付能力层 156

  9.1.3 门户层 156

  9.1.4 接入层 156

  9.1.5 接口层 156

  9.2 移动支付平台功能 157

  9.2.1 支付账户系统 157

  9.2.2 支付交易系统 168

  9.2.3 商户接入管理系统 171

  9.2.4 门户服务系统 172

  9.2.5 卡管理系统 172

  9.2.6 POS服务系统 174

  9.2.7 支付清算系统 180

  9.2.8 移动空中圈存系统 181

  9.3 关联和支撑系统平台功能 183

  9.3.1 发卡系统 183

  9.3.2 金融机构系统 189

  9.3.3 行业应用系统 191

  9.3.4 短信网关 193

  第10章 移动支付安全相关技术 195

  10.1 移动支付安全总体目标 196

  10.1.1 可认证性 196

  10.1.2 秘密性 197

  10.1.3 完整性 197

  10.1.4 不可否认性 197

  10.2 移动支付安全技术方案 197

  10.2.1 移动支付面临的安全威胁 197

  10.2.2 智能卡安全技术 200

  10.2.3 手机终端安全 200

  10.2.4 网络安全技术 203

  10.2.5 平台安全技术 204

  10.2.6 数据传送安全技术 208

  10.3 移动支付密钥体系 211

  10.3.1 多层密钥体系 211

  10.3.2 密钥管理流程 216

  10.3.3 密钥安全技术 219

  10.4 基于智能卡的数字签名认证技术 221

  10.4.1 PKI体系 221

  10.4.2 数字证书 223

  10.4.3 非对称密钥技术 223

  10.4.4 PKI在银行身份认证中的应用 224

  第11章 移动支付技术实现方案 226

  11.1 远程支付技术方案 227

  11.1.1 短信支付技术 227

  11.1.2 客户端支付技术 229

  11.1.3 智能卡支付技术 231

  11.1.4 移动终端外设支付 233

  11.2 近场支付技术方案 234

  11.2.1 RFID技术 235

  11.2.2 双界面卡(扩展)解决方案 236

  11.2.3 2.4G RF-SIM/UIM卡解决方案 239

  11.2.4 NFC解决方案 241

  11.2.5 典型应用标准 248

  11.2.6 近场支付新技术 257

  11.2.7 手机近场支付技术发展分析 261

  第12章 移动支付标准和论坛 263

  12.1 全球移动支付标准组织分类 264

  12.2 全球移动支付标准主要机构和论坛 264

  12.2.1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264

  12.2.2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 265

  12.2.3 国际电信联盟(ITU) 266

  12.2.4 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ETSI) 266

  12.2.5 NFC论坛 267

  12.2.6 开放移动联盟(OMA) 267

  12.2.7 Mobey论坛 268

  12.2.8 移动支付论坛 269

  12.2.9 PayCircle 269

  12.2.10 Global Platform(GP) 270

  12.3 国内移动支付标准主要组织和机构 270

  12.3.1 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270

  12.3.2 中国银联 271

  12.3.3 中国通信学会 271

  12.3.4 中国RFID产业联盟 271

  12.4 移动支付相关标准 272

  12.4.1 ISO/IEC系列国际标准 272

  12.4.2 ETSI系列规范 275

  12.4.3 行业和应用规范 277

  深入篇 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及商业模式

  第13章 移动支付之行业应用 282

  13.1 移动支付应用概述 283

  13.2 校园手机一卡通 283

  13.2.1 应用背景 283

  13.2.2 发展历程 285

  13.2.3 业务功能 286

  13.2.4 技术方案 289

  13.2.5 合作模式 291

  13.2.6 社会意义 292

  13.3 企业手机一卡通 293

  13.3.1 应用背景 293

  13.3.2 业务功能 293

  13.3.3 技术方案 295

  13.3.4 合作模式 301

  13.4 物流一卡通 302

  13.4.1 应用背景 302

  13.4.2 实现功能 303

  13.4.3 技术方案 303

  13.4.4 社会意义 305

  13.5 智慧社区融合应用 305

  第14章 移动支付之金融服务 308

  14.1 手机钱包 309

  14.1.1 应用介绍 309

  14.1.2 实现方式 310

  14.1.3 合作模式 311

  14.1.4 典型应用 312

  14.2 手机银行卡 313

  14.2.1 应用介绍 313

  14.2.2 实现方式 313

  14.2.3 合作模式 315

  14.2.4 典型应用 316

  14.3 手机银行 317

  14.3.1 应用介绍 317

  14.3.2 合作模式 317

  14.3.3 典型应用 318

  14.4 手机收款 318

  14.4.1 应用介绍 318

  14.4.2 实现方式 319

  14.4.3 合作模式 320

  14.4.4 典型应用 320

  第15章 移动支付之生活民生 322

  15.1 手机公交出行 323

  15.1.1 应用介绍 323

  15.1.2 实现方式 323

  15.1.3 合作模式 324

  15.1.4 典型应用 324

  15.2 手机缴费 325

  15.2.1 应用介绍 325

  15.2.2 实现方式 326

  15.2.3 典型应用 326

  15.3 手机购物 327

  15.3.1 应用介绍 327

  15.3.2 实现方式 327

  15.2.3 典型应用 328

  15.4 手机优惠券 329

  15.4.1 应用介绍 329

  15.4.2 实现方式 331

  15.4.3 合作模式 331

  15.4.4 典型应用 332

  15.5 手机电子票 333

  15.5.1 实现方式 334

  15.5.2 合作模式 335

  15.5.3 典型应用 335

  15.6 手机市民卡 336

  15.6.1 应用介绍 337

  15.6.2 实现方式 339

  15.6.3 商业模式 340

  展望篇 与智慧城市的融合

  第16章 智慧城市与移动支付 344

  16.1 智慧城市 345

  16.1.1 智慧城市的定义 345

  16.1.2 智慧城市的核心领域 347

  16.1.3 智慧城市的发展动力 347

  16.1.4 智慧城市的发展目标 351

  16.2 移动支付与智慧城市的融合 352

  结语 357

  附录A 智能卡命令安全 359

  附录B 移动支付安全算法 363

  附录C 缩略语 371

  参考文献 377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