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堂国学课

百科

《二十二堂国学课》是2010 年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的图书,作者周桂钿。

  • 书名 二十二堂国学课
  • 作者 周桂钿
  •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出版时间 2010年5月1日
  • 页数 327 页

编辑推荐

  中国学术,简称"国学"。国学来自的范围极广,从时间而360百科言,纵贯五千年的历史与文物;从空间而言,涵盖三江五岳的人文和生活经验,这些都记录在历代的典籍中,表现了华夏民族高度的智慧,以及东方文化丰厚的异彩。

 找护 《国学课》不是一部教科书,它却是一部很实用的参考书,可以作为国文科的补充教材;它也是供应一般国学常识的泉源,既可丰富学问,又能开拓视野。本书内容包态更活亚倍都括国学与"国学热"、儒学不是"游魂"、对"孔子热"的冷思考、古今之混冲奏变、真与假、人性善与恶等。

内容提要

  本书由周桂钿讲授国学时常卷所备讲义之精华整理而成,浓缩了其几十年学问人生的精华与积淀。其文究国学之根柢,贯其枝叶:首先阐明何谓"国学",接着对儒学的产生和发展、诸子百家之学、国学与当代社会,以及"天与人"、"古与今"、"是与非"、"真与假"、"知与行"、"善与恶"等中国古典哲均院试识胡孩学知识,加以详细考察,疏证剖析、详尽窍实,博于搜采、深于考证、审辩通微,集众说之长。可谓国学大家谈国学讨技正之经典版本,也是现今不失束担研片律实论是两过可多得的国学读本。

作者简介

  周桂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原主任。现兼任国际儒联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著有《董审未探就学探微》、《虚实之辨》、《秦汉思想史》、《中国传统政治哲学》来自(合著)、《中国传统哲学》、《十五堂哲学课》等音转服出过超斤用奏

章节目录

  自序

  第一讲 国学与"国学热"

  一 文化、困联学术、国学

  二 什么是国学

  三 国学是怎么形成的

  四 国学有哪些特点

  五 国学有什么用途

  六 关于"国学热"议论的一系列疑惑

  七 国学不能归结为王权

  第二讲 儒学不是"游魂"

  一 儒学的产生与发展

 判剂费 二 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

  第三讲 儒学精神与当代社会

  一 国学的批判

  二 忠孝的辨正

  三 义利观与市场经济

  四 和而不同与世界动乱

  360百科五 仁民爱物与保护环境

  第四讲 对"孔子热"的冷思供得马载所那

  一 怎么看孔子

  二 儒家重要遗址与孔子标准

  三 如何看待影屏《孔子》

型响培倒提回这只击也级  第五讲 儒家之外

  一 道家

  二 墨家

  三 法家

  四 阴阳

  五 医家

  六 商家

  七 轻重家

  八 兵家

  九 名家

  十 农家

  第六讲 天与人

  一 天人之际

  二 天人合一

  三 人定胜天

  第七讲 古今之变

  一 食足知礼,先富后教

  二 损益因革,变古易常

  三 势非圣意,理在民心

  第八讲 是与非

  一 墨家的三表说

  二 庄子的是非观

 买货们 三 韩非的参验论

音义  四 《淮南鸿烈》是非无定论

  五 王充的效验论

  六 当代的是非

  第九讲 真与假

  一 真理问题

  二 实践检验问题

  三 唯实求真

  四 求真难在何处

  五 贤才难得

  第十讲 知与行

  一 欲速则不达

  二 小利不能贪

  三 起点要低

  四 怀大义,识大体

  五 志当存高远

  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十一讲 人性善与恶

  规加侵反即一 孟子的性善论

  二 荀子的性恶论

  三 性论的融合与批判

  四 性三品说

  五 性二元论

  第十二讲 仁者爱人

  一 从爱亲到爱人

  二 从零六营必每笑侵所自承石爱人到仁政

  三 从仁政到绥远

  第十三讲 义利之辨

  一 义利的本义

  二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三 功贤于耕织

  四 义者宜也

  第十四讲 人要有正气

  一 富贵不能淫

  二 贫贱不能移

  三 威武不能屈

  第十五讲 和与同

  一 "和"与"同"

  二 人际关系

  三 国际关系

  四 人与自然

  五 和谐与竞争

  六 "优胜劣汰"与"和而不同"

  第十六讲 治与乱

  一 治国之道,唯力不足

  二 乱世无义,争于气力

  三 秦亡教训,历史总结

  四 正义必胜与"胜者为王"

  五 余论

  第十七讲 民本与任贤

  一 以民为本

  二 任贤之力

  第十八讲 王道与霸道

  一 "大德"与"小惠"

  二 以德治国

  三 殖帝晚或序件哪目改以德服人

  第十九讲 大同理想

  一 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

  二 聚和堂试验

  三 康有为的《大同书》

  第二十讲 当代儒学与中国政治

  一 儒学不是一阵风

  二 儒学就像一江水

  三 儒学滋润政治神经

  第二十一讲 中国传统科学

  一 科学是什么

  时界可蛋板部八二 中国有没有科学

  三 抗移督用类例南室罗中学数理化课本上为什么没有中国人的名字

  四 医学、西医与中医

  第二十二讲 中国的四大刨新

  一 物质室眼按敌观文明的创新

  二 文明制度的创新

  三 理论的创新

  四 科技的创新

名家评论

 尔讨每装损极来 不要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国学,如果仅仅从国学中寻找对工商管理、金融、经济、公关等等有用的技巧和方法,那就太简单化了。其精华部分能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协调入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和人的关系,能促使人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术用到造福于人类的正道上来,这是人文无用之大用,也是国约问宪物音父士学无用之大用。 --袁行霈

  我们现在面对的矛盾很多,上到国际、国家,下到家庭、个人,每天每时都有很多矛盾,都有不和谐的因素。如果我们有智慧,能够化解矛盾,就可以有生机、有活力,能够可持续发展。国学是要我们永远朝向未来,给我们更钟术稳高的智慧,使我们能够自我定位、树立形象。 --余敦康

  当今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及其引发的基本矛盾的变化,关乎整个人类的命运和世界的发展,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如何处理好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既涉及社会、经济、制度,也涉及科学技术,又涉及人类的心智。 --方立天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