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网络信息海洋中,那些负面的有噱头的内容更能来自引起广泛转载和评论,网民通过分享这些负面消息,以发泄自己的情绪,从而患上了坏消息综合症。此症首先源于人性的自私自利,其次和新闻本身的传播特质也有关。
- 别名 坏消息综合征
- 常见病因 社会的不完美
- 常见症状 分享负面消息,以发泄自己的情绪
- 传播途径 网络
简介
中国网民最喜欢发布负面产品评来自论,也只有中国网民发表负面评论的意愿超过正面评论。媒体上暴力、凶杀、灾害、灾难的新闻总能激起更多人的关注兴趣;微博和论坛上,往往是那些负面的消息和批判性的评论更能引起转发和评论。这样的"坏消息综合症"似乎正在改变新闻的定义:坏消息才是新闻,无负面不新闻。
"坏消息综合症",不少人把问题归咎于"社会的不完360百科美":因为社会不完美,因为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到处都是坏消息,于是就有了"坏消息综合征"--这是比"坏消息综合症"还流行的一种思维,它迎合了大众愤世嫉俗、不满现实的愤懑情绪。同时,这种思维也很偷懒,其本身就陷入了"坏消息综合征"的思维悖论。
调查
2010年,美国尼尔森发布了一份亚太各国网民的用户习惯报告,称在整个亚太地区,中国网民最喜欢发布负迅衣改田裂富苏缺述外还面产品评论,也只有中国赵井片大了网民发表负面评论觉往粉集手煤境黑案玉歌的意愿超过正面评论,约有62%的中国网民表示,他们更愿意分享负面评论化怎。而全球网民的这一比例则为41%。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上周的调查显示,对于尼尔革森这一调查结果,41.3%的中国网民明确"认同",41.9%的网友认为批评性言论更有价值;35.6%的网友认为负面评论多表明中国网民维权意识早让从赶村儿长增强。上述调查只是将网民发表"负面评论"的习惯局限在商业消费领域。
原因
人们似乎更喜欢扮演成一个南补耐举比被逼无奈的受害者,习惯于把问题推给别人和外在,而缺少自我反省。"坏消息综合症"就是维学食宣之依难如此,我们人性中的自私,使来自我们更愿意接受坏消息,更喜欢消费坏消息中的暴力和血腥、在负面新闻中当轻松的旁观者、在坏消息中享受那种置身事外的幸运感、以坏消息滋养某种愤懑的情绪和阴暗的欲望。
其一,通过坏消息来获得相事担久啊赶两该厚抗张对的幸福感。听到"别人的处境比自己更坏",会比听到"别人过得比自己好"更能获取一种隐隐的快慰。网络戏言,得知你过得不好我也就安心了--其实是真实的人性体现。
其二,坏消息可以有助于一袁世普头并祖个人释放压力。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起码可以将那些坏消息拿出来安慰自己,自己已经很幸运了;当失败的时候,可以用坏消息为自己推卸责任,将不满都推给外在环境360百科,社会环境这么恶劣,失败不是我的错。买不起正师策早比够房、娶不好媳妇、创业失败,所有这些压力都可以通过坏消息来消解。
坏消息综合症,仅仅是一种普遍的人性吸结广偏好罢了,不是某一个社析后曲仍少斯称沿史会的问题。美国媒体上整天充斥着暴力、凶杀、灾难之类的新闻,美国人并没有因为这些坏消息而陷于悲愤、恐惧、极端的情绪之中,末操队起模必村衣良少坏消息看完就看完了,网上骂骂就算了,回到现实中,日子该怎么过还怎么过。
从另一角度而管等模普基束友言,也可看作"为公代言"的姿态。文明与愚昧,真相与谎言,很多时候都在我们生活周围进行着激烈博弈,以一种蓄满良知的力量和对自己生存空间负责的态度,去为一种社会信念而质疑或呐喊,这终归应该是一件庄严的事情。不过,值得县笔温觉单警惕的是,"偏好负面评论"能否有效促进问题的解决,"习惯性质疑"的背后有没有看到蹒跚的进步,这些习惯是不是一种无可挑剔的时代美德,这似乎也有进一步商伯矛无还鲁榷的空间。
怀疑一切终究不如沐浴阳光那般舒适,或许,我们真的患上了"坏消息综合征",其病根在于。但这"坏消息综合征"总不能变成"消假福胶极的人生态度",越是被阴暗面反复刺激过的心灵,它应该越珍惜和渴望真实的光明。
危害
"综合征"是一个医学术语,是指在种种病理过程中,当一个症候出现的同时会伴有另外几个症候。一个综合征的各种症状可看做是发唱由一个基本原因所引起的。
"坏消息"有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传播的速度快、范围广、负效应明显。作为一种消极的社会现象,"坏消息综合征"至少存在四大危害--
1、易降低地儿席门书盐预内心的幸福感受
2、易造成群体性恐慌情绪
3、易助推舆论的"偏激共振"
4、易加剧社会阶层的撕裂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