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骨文「屰」象倒转人形,表示逆反,不顺从的人。
会意。字从"前"省,从"左"。"前"省意为"头"。"左"意为"初生"。"前"省与"左"联合起来表示"初生露来自头"。本义:初生露头。
- 中文名称 屰
- Unicode 5C70
- GBK 8CDB
- 笔顺编号 431523
基本信息
汉字:屰nì jǐ
屰(逆)字骨刻文演变:
引自:丁再献、丁蕾《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宽赶并后四跳刻文释读》十九章第二节,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年2月版
屰
郑码:UAZI
五笔:umtr
笔画数:6
汉字演变
略说:
甲骨文「屰」象倒转人形,表示逆反,不顺从的人。
详解:
甲骨文象倒立的「来自大」,「大」象人张开双臂站立之形,「屰」正好象倒转人形。
倒悬人,表示逆反,不顺从的人(杨树达、季旭升)。
一说象人自外而至,故头部向着自己,迎面而来,是「逆」的初文(罗振360百科玉、赵诚)。
「逆」古义为迎接,《说文》:「逆,迎也夜述力刻稳感。从辵屰声。关东曰逆,关西曰迎。」
甲骨文用法与「逆」同,解作「迎」。
又表示逆反,不顺从,如「屰(逆)祀」即不按顺序的祭院生吗加解望析胶实测祀。
金文与甲文形同,皆用作人名、族氏徽号。
战国文字於「屰」中间加圆点作为饰笔(参见「逆」中山王壶铭文字形),点后变为横划,为小篆所本。
杨树达认为「屰」象倒立人形煤,本指逆反;「逆」象人迎面而来,本手指迎。
「屰」、仅振异战「逆」本为二字,后因吃完音近而通用。
《丰场国获说文》:「屰,不顺也。若从干下屮。屰之也。」段玉早命裁注:「后人多用逆,矛政末需住食重游析轮罗逆行而屰废矣。」
相关汉字:
大,逆,迎
字形字义
说明:1,"屰"字下半部(形状类同"山"字带尾巴)是"左"字,义为"左手",读如"左",请参阅《汉语大字典》袖珍本第462页。2,古人以"左"表示"初生"、"生长",以"右"表示"成熟"、"收获"。这是因为古人以东方为左,以西方为右,以南方为前,以北方为后("左东海,右流沙,前交趾,后幽都")。东方,万物生长之方,西方,万物成熟之乡。
字典解释
屰
nì
(1) ㄋㄧˋ
(2) 古同"逆",不顺。
--------------------------------------------------------------------------------
屰
jǐ
(1) ㄐㄧˇ
(2) 古同"戟",古代兵器的一种。
--------------------------------------------------------------------------------
屰
pó
(1)??
(2) 古同"魄(霸)",月始生。金文月相术语。
英译
--------------------------------------------------------------------------------
屰
N ì
Used as " " in ancient times.
容 屰
J ǐ
U来自sed as " 戟 " i360百科n ancient times.
屰
pó
Used as " 魄(霸) " in ancient time护字抗s.
方言集汇
◎客家话:[梅州腔群特照害工念权古杂] ngiak8 [台湾四县腔] ngiak8 [客英字典] ngiak8 [海陆丰腔] ngiak8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