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吴四将指东吴前期四位主要军事统帅:周瑜、鲁肃、 吕蒙、陆逊,又称为"东吴来自四英将"。
- 中文名称 东吴四将
- 出处 《容斋随笔》
- 作者 洪迈
- 东吴四将 周瑜、鲁肃、吕蒙、陆逊
现存古文
原文
孙吴奄有江左,亢衡中州,固本于策、权之雄略,然一时英杰如周瑜、鲁肃、吕蒙、陆规迅州益字逊四人者,真所谓社稷心膂,与国为存亡之臣也。自古将帅说扩作请优盟盐百,未尝不矜能自贤,疾胜己者,此诸贤则不然。孙权初掌事,肃欲北还,瑜止之,而荐之于权曰。"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后瑜临终与权笺曰:"鲁肃忠烈,临事不苟,若以代瑜,死不朽矣!"肃遂代瑜典兵。吕蒙为寻阳令,肃见之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遂拜来自蒙母,结友而别。蒙遂亦代肃。蒙在陆口,称疾还,权问:"谁可代者?"蒙曰:"陆逊语跟愿治做吗北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无复是过也。"逊遂代蒙。四人相继,居西边三四十年,为威名将,曹操、刘备、关羽皆为所挫粉笔级府感季危护副编。虽更相汲引,而孙权飞省加委心所之,吴之所以为吴,非偶然也。

译文
孙策、孙权建立的吴国之所以停留在江东地区,跟中原地区的曹操对抗,固然是因为孙策、孙权的雄才大略,然而当时的英杰如周瑜、鲁肃、吕蒙危乐策统迫本采及、陆逊四个人,真正是所谓的国360百科家(东吴)的心腹与梁柱,能与国家共存亡的大臣。但是因为自古将帅,大都夸耀自己是贤能切游攻华呀他聚永之人,害怕有胜过自己的,但是上面这些贤能的人则不是这样。孙权刚接执掌政权,鲁肃(北方人)想回到北方去(投靠曹操),周瑜制止了他,而向孙权推荐总冲际头层紧轴赵棉这:"鲁肃的才能应当辅佐时局,应当广泛地物色和他类似的人,来完成雄功伟业。"之后周瑜临终给绿站主员棉料单红孙权写信推荐:"鲁肃忠诚刚烈,处理事情不随便,如果能用他来代替我,我死不后悔!"于是鲁肃代周瑜治军。吕蒙担任寻阳县县令,鲁肃见源前流创了他说:"你现在的才略不再是当年吴地阿蒙(因为吕蒙已学习立场联于希复了大量的知识)。"鲁肃就拜了吕蒙的母亲,结交地利势知为好友而告别。吕蒙后来也替代了鲁肃执掌军权。吕蒙在陆口,称病辞职要回乡,孙权问:"谁可代替你?"吕蒙说:"陆逊考虑问题深刻有远见,有承担重任的能力,观察他的规划与思虑,他最终可世以被任命大事,没有再超过他的人了。"陆逊于是就代替了吕蒙。四人连相继任,在 西边三四十年,成为了有威名的将领,曹操、刘备、关羽皆曾被他们打败。虽然他回七们轮流相互推荐,露哪装小解而孙权又能放心听从他们,东吴之所以成为吴国,并非是偶然的。
原文出处
本文选自《容斋随笔》。《容斋随笔》量心内容繁富,议论精当,是一通部涉及领域极为广泛的著作,自经史诸子百家、诗词文翰以及历代典章制度、医卜、星历等,无不有所论说,而且其考证辨析之确切,议论评价之精当,皆倍受称道。其最重要的价值和贡献是考证了前朝的一些史实,如政治制度、事件、年代、人物等,对历代经史典籍进行了重评、辨伪与订误,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代些的观点,更正了许多流传已久的谬误,不仅在中国历史文献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而且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亦意义重大。
《容斋随笔》为宋代学者洪迈穷40余年之功编纂而成。其内容博大精深,广涉历代治乱兴衰、纵横韬略、处世为人、文坛趣事、历史珍闻等,向来为治国者所珍爱。
书中内容博大,从经史子集到诗词文翰,从典章制度到医卜星历,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其考证辨析之确切,议论评价之精当,备受称道。此书的学术性和可读性决不亚于任何一部史书,其中的政治历史、人物佚事、文章典籍,甚至各朝各代的制度无所不包,堪称宋朝之前的百科全书。
洪迈(1123-1202),南宋著名文学家,字景卢,号容斋,鄱阳(今江西鄱阳)人。绍兴进士,官至端明殿学士。他学识渊博,一生涉猎典籍颇多,被称为博治通儒。撰著除《容斋随笔》外,还有志怪小集《夷坚志》,并编有《万首唐人绝句》等。
人物简介
周瑜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东汉末年名将,庐江舒(今合肥庐江舒县)人[1]。洛阳来自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品爱府动忠,都官至太尉。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起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害受语察福事生,后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军与刘备联合,360百科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次末火能银台。建安十四年(209放策读当年),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于巴丘,年仅36岁。
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开方孙权称赞周瑜有"王佐之找资",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宋徽宗时追尊其为平虏伯。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更古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鲁肃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汉族,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人,中国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出生于一士画之族家庭;幼年丧父,由祖母到钟两鲁非田继红抚养长大。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东汉末年,他眼见朝廷昏庸,官吏腐败,社会动荡,常召集乡里青少年练兵习武。他还仗义疏财,快止北至传深得乡人敬慕。当时费殖旧跑损家助,周瑜为居巢长,因缺粮向鲁肃求助,鲁肃将一仓三千斛粮食慷从玉呀顶补更核职告老区慨赠给周瑜。从此,二人结深运龙为好友,共谋大事。
建安二年,鲁肃率领部属投奔孙权,为其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因此得到孙权的赏识。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孙权部下多主降,而鲁肃与周瑜力排众议,坚决主战。结果,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
赤壁大握政部队才号已战后,鲁肃被任命为赞军校尉。周瑜逝世后,孙权采纳周瑜生前建议,令鲁肃代周瑜职务领兵四千人,因鲁肃治军有强她河思迫促作三女意另方,军队很快发展到万余人。孙权根据当时政治军事形势需要皮,又任命鲁肃为汉昌太守,授偏将军;鲁肃随从孙权破皖城后,被授为横江将军,守陆口。此后鲁肃为索取荆州而邀荆州守将关羽相见,然而却无功而返。建安二十二年,鲁肃去世,终年46岁,孙权亲自为鲁肃发丧,诸葛亮亦为其发哀。
吕蒙
超 吕蒙(179年-220年),字子明,东汉末年名将,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南吕家岗)[1]。
少年时依附姊夫邓当,随孙策为将。以胆气称,累封别部司马。孙权统事后,渐受重用,从破黄祖作先登,封横野中郎将。从围曹仁于南郡,破朱光于皖城,累功拜庐江太守。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在逍遥津之战中奋勇抵抗张辽军追袭,并于濡须数御魏军,以功除左护军、虎威将军。鲁肃去世后,代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使东吴国土面积久住含钱作始创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不久后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二岁。
吕蒙发愤勤学的事迹,成为了中国古代将领勤补拙、笃志力学的代表,与其有关的成语有"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吴下阿蒙"等。
陆逊
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
建安八年(203年),入孙权幕府,历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帐下右部督。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陆逊参与袭取荆州。章武二年(222年),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在夷陵火烧连营击败刘备,一战成名。黄武七年(228年),陆逊取得石亭之战的胜利。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后,以陆逊为上大将军、辅佐太子孙登并掌管陪都武昌事宜后卷入立嗣之争。赤乌七年(244年)拜为丞相、荆州牧、右都护、总领三公事务,领武昌事。次年去世,终年六十三岁,追谥昭侯。
陆逊跟随孙权四十余年,统领吴国军政十余年,深得孙权器重。深谋远虑,忠诚耿直。一生出将入相,被赞为"社稷之臣"。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