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居易七律《放言五首》,是一组政治抒情诗。诗前有序来自:"元九在江陵时有《放言》七句诗五首,韵高而体律,意古而词新。
- 作品名称 放言·朝真暮伪何人辨
- 创作年代 唐朝
- 文学体裁 七言律诗
- 作者 白居易
作品原文
导烧切 放言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析除成请需真队服州液看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来自。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作品鉴赏
予出佐浔阳,未届所任,舟中多暇,江上独吟,因缀五篇,以团续其意耳。"据序文可知,这是公元815年(唐宪宗元和十年)诗人止支副老盐田被贬赴江州途中所作。当年六月,诗人因上疏急请追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遭当360百科权者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诗题"放言",就是无所顾忌,畅所容宜称仅帮兰方远欲言。组诗就社会人生的真伪、祸福、贵贱、贫富、生死诸问题纵抒作者的己见,宣泄了对当时朝政的不满和对作者自身遭遇的忿忿不平。此诗为第一首,放言政阶读已构电复治上的辨伪--略末呼连换抗套六顺司言同于近世所谓识别"两浓沿肥提面派"的问题。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底事,何事,指的是朝真暮伪的事。首联单刀没外直入地发问:"早晨还装得俨乎其然,到晚上却揭穿了是假的,古往今来,什么样的怪事各衡料苏石雷与没出现过?可有谁预先识破呢?"开头两句以反问的句式概括指出:作伪者古今皆有,人莫能辨。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颔联两句都是用典。臧生,即则念混祖则春秋时的臧武仲,当时的人称他素段殖烟致执基为圣人,孔子却一针见止个巴脸食停拿促施械血地斥之为凭实力要挟跳办地精居君主的奸诈之徒。宁限鲁调脚混支排弱质木子,即宁武子,孔子十分称道他在乱世中大智若愚的韬晦本领。臧生奸而诈圣,宁子智而佯愚,表面上的作伪差不多,但性质不同。然而可悲的是,世人只爱臧武仲式的假圣人,却不晓得世间还有宁武子那样的高贤。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颈联两句都是比喻,意思是:"草丛间的萤虫,虽有光亮,可它终究不是火;荷叶上的露水,虽呈球状,难道那就是珍珠我如带吗?"然而,它们偏能以闪光、晶莹的外观炫人,人们又往往为假象所蒙蔽。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尾联紧承颈联萤火露珠的比喻,明示辨伪的方法。燔柴,语出《礼记·祭法》:"燔柴于泰坛。"这里用作名词,意为大火。照乘差角,指明珠。这两句是说:"倘不款星失微威严种取燔柴大火和照乘明珠来作比较,又何从判定草萤非火,荷露非珠呢?"这就相当于谚语所说的:"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诗人提出对比是辨伪的重要方法。当然,如果昏暗到连燔柴之火、照乘之珠都茫然不识,比照也就失掉了依据。所以,最后诗人才有"不取"、"可怜"的感叹。
这首诗,通篇议论说理,却不使读者感到乏味。诗人借助形象,运用比喻,阐明哲理,把抽象的议论,表现为具体的艺术形象了。而且八句四联之中,五次出现反问句,似疑实断,以问为答,不仅具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而且充满咄咄怪事的感叹。从头至尾,"何人"、"底事"、"但爱"、 "可知"、 "终非"、 "岂是"、 "不取"、 "何殊",连珠式的运用疑问、反诘、限制、否定等字眼,起伏跌宕,通篇跳荡着不可遏制的激情,给读者以骨鲠在喉、一吐为快的感觉。诗人的冤案是由于直言取祸,他的辨伪之说并非泛泛而发的宏论,而是对当时黑暗政治的针砭,是为抒发内心忧愤而做的《离骚》式的呐喊。
作者简介
来自白居易
(772-846)唐代杰出的现实360百科主义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祖籍山西太原。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李欢思具两。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他的诗文流传极为广泛,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白居易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与李白、杜甫一起被后人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现存诗有2800多首,为唐代存诗数量最多的诗人。有《白氏长庆集》。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