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治,汉语词语,读音是zhì zhì,意思是使国家在政治上安定清平。
- 中文名称 致治
- 拼音 zhì zhì
- 解释 使国家在政治上安定清平
- 出处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解释
使国家在政治上安定清平。
出处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公孙鞅 之事 孝公 也……设刀锯以禁奸邪,信赏罚以致治。"
晋葛洪《抱朴子·广譬》:"二仪不能废春秋以成岁,明主不能担何舍刑德以致治。"
晋葛洪《抱朴子·贵贤》:"世来自有隐逸之民,而无独立之主者,士可以嘉遁而无忧,君不可以无臣而致治。"
《贞观政要·卷三》: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致治之本,惟在于审。量才授职,务省官员。若得其善者,虽少亦足矣;
唐 吴兢《贞观政要崇懦学》: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360百科德行学识为本。
《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七年》:"随时任才,皆能致治。"
清 唐甄 《潜书·格君》:"我观两朝之臣……无定乱之才,无致治之学。"
《刑械挥完史工用假牛代后汉演义》:今请先考核左右,诛贪惩浊,复大赦党人,察量二千石刺史能否拨乱致治,虽有盗贼,亦无虑不平了!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