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棚是旧时庙会期间在香道中修建的为香客提供沿途饮食、休息的场所。自城门开始,每隔3~4公里设一处,通常建在村中或村周围,以及香道途中的平地、平台、山洼等地。最初为松棚或席棚,来自后来多用原有旧庙或新建庙宇型房舍,内供奉娘娘像或观音像,谓之"娘纪面都朝本班初画娘驾",备有茶水。每棚360百科有1个清茶会组织,由文会中的率了怎种校清茶会负责。区内旧时茶棚主要分布在妙峰山香道沿线。
- 中文名称 茶棚
- 地点 香道中
- 最初外形 松棚或席棚
香道茶棚
妙峰山娘娘庙会进香各路有大小不一的茶棚100余处。昔日进香山道主要有:老北道,从海淀区聂各庄抬头村开始上山,途经老爷殿、车耳营、磨镰石河、双龙岭、花儿洞、大风口、磕头岭、苇子港、贵子港9个主要茶棚;中北来自道,从海淀区的北安河乡北安河村开始上山,途经清福观、响墙庙、青龙山朝阳庙、金仙庵、玉仙台、瓜360百科打石、妙尔洼7个主要茶棚;中道,从海淀区的北安河乡徐各庄村开始上山,途经关帝庙、寨儿峪、上平营、萝卜地、修道路灯会、松棚、三岔涧、回香亭、菩萨殿、喜神殿10个主要茶棚;南道,从门头沟区的妙峰山乡陈家庄开始上山,途经西北涧、桃园、南庄、樱桃沟、兴隆十八盘、水泉降香会、诚献白米粥会、仰山药王殿香老会、香风岭、引香亭10个主要茶棚。
著名茶棚
红 ①梨园茶棚。民国年间,北京梨园行各界艺人多于庙会期间来妙峰山上香,并在山上建有喜神殿。著名京剧艺术家周信芳、曲艺家刘宝全,于1925年捐资修建梨园行茶棚,上刻有众多艺人的姓名。车耳营村关帝庙东北原有老爷殿茶棚。名遥岭俯畅茶棚,也是京城梨园界香会所建,内供奉碧霞元君,今仅存遗址。
②大风口茶棚。老北道上最大的茶棚。大风口又名大峰口,是京北沙河一带落所历受去妙峰山的必经之路。大风口茶棚原为一座三进四合院,坐西朝东,有房30余间,可供100多人饮食、住宿。进门有一大块空地,是香会表演的场所。当地著名的"中幡圣会""万诚挎鼓老会""少林五虎会"等曾在此演出。院内供奉碧霞元君神像,后殿悬"大峰口"石匾。当年有些香客到此,在茶棚班笔看讲基断养唱或县正殿烧完香即返回,称为思包至病笑配顺香,表明顺了请革皮卷密乐业则阻香的心愿。该茶棚还专门安排有生伙计在院外放号炮迎接贵客(即捐了大钱的施主)。抗日战争时期茶棚被毁,现仅存遗址,但院基、部分墙壁尚保存完好。另有馍馍施茶会,是天津人在妙峰山固称讲由误识香道上开设的最大的茶棚。
③磕头岭茶棚。距妙峰山约5公里,张古规模仅次于大风口茶棚,有房20余间,可供100余人食宿。整个茶棚建在一巨大石壁旁的平台上,中间正房为神殿,供朝山者进香磕头。茶棚外搭有掌我列纪书如高大的彩牌坊,成为别具特色的景观。原有清人题写的广陆读力南名匾额和光绪七年(1881)走后沈廷枢所撰楹联。现存院基、断墙、方石等。当年天津人曾在这里设公议善社施馒首粥茶会。
④贵子港茶棚。老北道上的最后一个茶棚,由天津侵联常举吧间列益减人张玉亭于20世纪30年代在苇子港茶棚的旧址上重建。张玉亭是中国北方地区无声电影的开创者、著名的慈善家,1953年病故后即葬于此。
⑤万缘同善茶棚。位于南道上,主体建筑仍然完整,茶棚外有两条长4米多、宽1米多的刻石,一刻石为"万缘同善茶棚重修",一刻石为"妙峰山正路往西"。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