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为什么叫碧螺春
碧螺春是一种非常知名的茶叶,许多人可能不知道为什么它叫做碧螺春,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做详细的阐述。
1、茶叶名称来源
碧螺春一词最早见于道光年间徐元森主编的《江苏通志》。据传说,这一名称最初来源于苏州太湖东岸的阳羡乡茶农王安臣,他在采茶时看到一只翡翠色的小螺在茶山中爬行,便将其取名为“碧螺春”,后来由此得名的茶叶也就流传开来。
2、茶叶特点
碧螺春属于绿茶类别,采用“春制法”制作而成。其特点是色泽翠绿,香气清幽,滋味鲜爽,叶底嫩绿嫩黄,值得一提的是,碧螺春的茶叶形态好似小螺壳,因此也有“螺旋春”之称。
除了色、香、味、形都有独特之处外,碧螺春的冲泡方法也很特殊。具体来说,泡制时需在茶中放一小块冰糖,使茶汤呈现出糖香气味,独具风味。
3、制作工艺
碧螺春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需要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首先是采摘,碧螺春以每年谷雨节后15天左右的露地嫩芽为原料,早上7点到9点之间采摘,每斤需用25000~30000只叶。其次是揉捻,此阶段需要熟练的技术,以手掌心为“锅底”,将叶子轻轻揉捻,使之成为如螺旋般的条索型状。最后是干燥,采用性质轻柔的松针火炉,使茶叶中的水分蒸发。
4、历史文化
碧螺春所在的阳羡传统文化深厚,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据悉,阳羡茶在唐代时期就已开始酿造,而碧螺春则是其代表之一。碧螺春的诞生及流传背后,也离不开其他茶品名和风俗文化的相互渗透,丰富了海内外茶文化的底蕴,成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碧螺春是一种独特的茶叶品种,其名称来源于茶山中的螺壳,其香味鲜爽令人难以忘怀。同时,碧螺春的制作工艺繁琐复杂,需要耗费大量的工夫才能制成优质茶叶。碧螺春茶文化的独特性与历史所蕴含的新意,也让它成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