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历史原因
一卖和二卖茶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历史。在唐宋时期,茶叶出口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产业,茶叶贸易的主要营销渠道是海外,所以茶叶采摘后要运往海港,这也就导致了唐宋时期一卖茶叶与现在的意义不同,常常是指茶叶的初步加工品,也就是所谓“半成品”,此时的茶叶经过初步加工以后,其品质还无法得到充分的保证。而茶叶最终的品质和销售价格,取决于后续的加工和存储条件。一卖茶叶质量不是很稳定,所以价格比较便宜。
到了明清时期,西方国家逐渐与中国建立了贸易往来,这时候“一卖茶叶”已经逐渐发展成对“毛茶”的经营,这样一来,“二卖茶叶”的含义自然而然就清晰了起来。“二卖茶叶”就是已经经过全面加工,成为最终的商品的茶叶。二卖茶叶质量较好,自然比一卖茶叶价格贵,因此二卖茶叶成为了高端消费群体的首选。
2、加工工艺不同
一卖茶叶出厂后主要是采用烘干和晒干的方式,而二卖茶叶则要经过揉捻、发酵、烘焙、筛选等一系列精细加工的工序,而且加工工艺越复杂,所产生的茶叶品质也就越好。
与一卖茶叶相比,二卖茶叶的加工成本高,品质好,因此价格自然就比一卖茶叶贵了。有些茶叶品种,由于产区的不同,甚至会筛选出三卖、四卖等不同阶段的茶叶。
3、茶叶不同的等级
茶叶等级是根据茶叶的成色和制作质量而确定的。一般来说,茶叶最好的等级是仙茶,而且仙茶也有一卖仙茶和二卖仙茶之分。这主要是因为茶农在采摘时,会将较好的芽叶选出来制成一卖仙茶,而将略微次一些的芽叶制成二卖仙茶。
当然在实际的市场销售中,茶叶品质的好坏不仅仅是由茶叶制作工艺所决定的,还有其生产区域、种植条件、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也反映在茶叶的价格上,影响了茶叶的定价。
4、不同的市场需求
茶叶是我国的传统饮品之一,同时也是我国的出口商品之一。在不同的消费市场中,人们对茶叶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在很多非茶籍地区,人们对茶叶的了解程度较低,他们更多是从爱喝这种饮品的角度出发,对茶叶价格的接受度并不高,这时候就需要一些较为便宜的一卖茶叶来供应,满足市场需求。
而在茶文化比较盛行的地区,人们对茶叶的认知度也更高一些,他们更加看重茶叶的品质和口感,因此选择更高级别的二卖茶叶明显就会多一些。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