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仓古代叫什么?
茶仓又称茶壶,是一种储存茶叶的容器,在中国的茶文化中历史悠久。但茶仓在古代并不叫“茶仓”,它有许多不同的称呼。
1、茶器
在唐朝以前,茶叶主要是在细磁盘、瓷壶等容器中存储,只是当时的茶叶以砖茶、饼茶为主,比较紧实,不怕挤压。到唐代才出现了散茶,需要一种更加宽敞的茶叶容器,于是出现了“茶器”这一名称,常常用作贵族茶宴的演出道具。
2、茶局
在宋代,随着茶文化的深入发展,人们对便于收藏和储存茶叶的需求越来越大,于是茶仓逐步成为主流器皿。当时的茶仓叫做“茶局”,在南宋宫廷和文人雅士之间十分流行。茶局分大小两种,都是由竹编成,表面涂抹草木灰等物质使其更加坚硬,同时还能起到防虫防潮的作用。
茶局比较精美,因此价格相对较高,一般只出现在富家大户或者官方机构之中,一般人的茶仓则以青砖、红砖或者泥土等材质为主。
3、茶罐
明代的茶仓则有了更加丰富的样式和名称。当时,茶仓和酒坛、食器等器皿一同制作,有了更加科学的设计和生产技术。
因此,明代的茶仓也称为“茶罐”,通常是由瓷、陶质材料制成。茶罐分为多种形状,还会有不同的图案和装饰,不但能储存茶叶,还具备了艺术品的价值,被视为文人雅士的收藏品。
4、茶缸
清代的茶仓,当中尤以光绪年间的“茶缸”为最著名。
清代时期,茶叶的产地和产量都有较为明显的变化,茶叶的原料普遍较为短小,不适合被压缩和储存。茶叶的种类和品质有了更加广泛的变化,茶叶种类的扩展,让原本简单的茶仓出现更多变化。因此,当时的茶仓被命名为“茶缸”。
茶缸典型的特征是圆形设计,与现代的“茶仓”有很大不同。茶缸的材质时常是紫砂或红砂泥制成,与宜兴陶瓷材质的紫砂壶类似,它的特点是可以保温、有味觉调整作用,同时还能让茶叶充分“呼吸”,不会被高温熏烤。
结论:
总的来说,“茶仓”这个术语在我国历史上并没有很长的使用时间,它的古代称呼还有诸如“茶器”“茶局”“茶罐”“茶缸”等等。这些茶叶储存容器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对茶叶保存的不同需求。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