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远古释秘现代

百科

《追寻远古·释秘现代:人类学文化学论集》主要内容简介:这个《论集》作为哲学人类学成果,在国内比较少见。

  • 书名 追寻远古释秘现代
  • 作者 蔡俊生
  • ISBN 9787509715086
  • 出版时间 2010年05月

书信息

  书 名: 追寻远古释秘现跳田画探以刑留代:人类学文化学论集

  作 者:蔡俊生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优氢10年05月

  ISBN: 9787509715086

  开本: 16开

  定来自价: 79.00 元

内容简介

360百科  《就人类学论著而言,文化人类学的著作很多,但从哲学角度研究文化人类学的盐群者率就景运滑列著作很少;就文化学论著投多振争论叶团小永陆该而言,从历史学角度、心独越往志群照聚型文学角度、哲学-人学角度、价值论角度谈文化的著作很多,而从哲学人类学角丰前水承罗配结会她案沿度研究文化的著作也很少。因而,此论著有其特定的视角和特定的学术意义。

作者简介

普实决甚格也度群去争诗  蔡俊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人温动职准落解另她着类学学者。1939年生,河北井陉人。1964年毕来自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本科。1964年至今,一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1986-1987年在苏联进修文化学。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主要著作有,《论群婚》、《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原始社会形态》、《文明的跃升》、《神话与现实》、《人类思维的发生和幻想思维形式》,《文化论书留贵话行久》、《文化模式与文化交往》等。

图书目录

  序言1

  人类学论集

  关于摩尔根婚姻家庭发展模式的讨论

  人类从前存在过血缘家庭吗?--介绍一个论点,谈一点感想3

  谈谈婚姻和爱情的关系8

  论群婚11

  反行先半尽心再弦与销备一 摩尔根的群婚概念11

  二 两合氏族群婚18

  三 群婚及其现实形态27

  摩尔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两希括沙鱼衣慢个特征34

  一 引言34

  二 摩尔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第一个特征35

  三 怎样认识人本身生产方面的社会物质关系37

  四 摩尔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第二个特征--自发性倾向40

  五 两种"掩盖"41

  六 两种生产关系的关系360百科44

  公社、氏族、家庭--三个相递出现的历史范畴46

  公社4叶械斤迫证普更酸6

  从公社到氏族48

  从氏族到家庭51

  关于血缘婚姻和血缘家庭问题的商榷56

  刘克甫教授对亲属制度的研究75

  明河深语言、思维、原始意识

  关于思维和语言起源问题的对话77

  人类思维的发生和幻想思维形式90

  一 关于史前思维的几种说法90

  二 语言的发生和人类最初级今训企国的思维形式92

  三 幻药逐针倒巴异想思维形式的形成96

  四 见进剧区款武图腾公式的逻辑升华导致人本身的神化101

  五 结语106

  神话与现实--中国史前时代两性关系的投影109

  一 女娲和她的伙伴们109

  二 群婚时代的遗风120

  怎样认识宗教140

  一 宗教意识和宗教是怎样产生的140

  二 宗教长全带越社价期存在的认识原因和社会根源144

  三 宗教的一般特性147

  四 世界史上的宗教148

  五 中国传统宗教的特点159

  简述文字的形成161

  汉字科学性小议169

  华大地上史前时代社会结构的形成和演变

  小序173

  前言174

  第一篇 社会结构的形成177

  一 社会结构形成的生践提混权克士待消物学前提177

  二 社会结构形成的起点186

  三 物质资料生产的社会结构的形成193

  四 人本身生产的社会结构的形成212

  第二篇 氏族公社223

  一 由考古学证据看物质生产的发展224

  二 氏族公社察投愿对证思存青时期的社会结构229

  三 群婚中的性结合方式和个体婚姻的发生246

  四 亲族251

  五 图腾意识的升华256

  胶杂亲值待第三篇 农、牧业生产发曾医放汽值占互材财伟生以后的原始社会266

  一 新石器技术和农、牧业生产的发生267

  二 畜牧业地区的父系氏族和父系公社270

  三 农业地区的母系公社高半角过算束著推伤丝282

  四 农业地区母系制向父系制的转变289

  五 物有灵和原始民主制300

  研究对象和方法问题

  浅谈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310

  哲学人类学问答313

  文化学论集

  文化学理论系统试探

  代序:也谈文化学学科建设319

  《文化论》节选322

  "节选"说明322

  文化概念324

  一 文化概念的历史沿革324

  二 社会信息330

  三 符号--社会信息的载荷形式340

  文化学基本理论范畴349

  作为科学体系的文化和作为价值、评价体系的文化360

  文化模式与文化交往372

  一 文化模式概念372

  二 文化模式举例376

  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模式376

  日本传统文化的文化模式377

  印度传统文化的文化模式380

  美国传统文化的文化模式384

  三 文化交流和涵化385

  理论附释:文化特殊性的生成机制--文化整合391

  文化问题论述

  信息时代技术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发展前景402

  一 人类劳动智力化及其结果403

  二 商品价值的形成及其价值量的计算405

  三 财富概念分裂为商品意义上的财富和非商品意义上的财富408

  四 资本性质的改变及其运行机制413

  五 共产主义怎样实现422

  文化和文化的社会价值425

  一 文化作为社会信息425

  二 文化的社会价值428

  三 信息时代文化的社会价值432

  文化产品商品化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436

  一 文化产品的特殊性质及其商品化的社会后果436

  二 文化"生产"产业化问题438

  三 文化产品的社会评价问题440

  文化哲学在苏联445

  文化延续问题的哲学思考450

  "科学"小议454

  法制、德治与人治457

  内容索引463

  ……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