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拥来自毳对芳丛》是唐末五代僧人文益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该诗是从大乘佛教的中道观来同看空的问题。这首诗以"今日白"和"去年红"、"随朝露"和"逐晚风"的对比,来说明自然万物的流转与宇宙人生船动另吸传配笔的无常,因为一切事物都依赖于一定的因360百科缘或条件才能进存在。但是空并非虚无,是一种不可描述的故实在。
- 作品名称 拥毳对芳丛
- 作者 文益
- 创作年代 唐末五代
- 作品出处 《全唐诗》
- 文学体裁 五言律诗
作品原文
拥毳对芳丛,由来趣不同。
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
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晚风。
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
词语注释
毳:鸟兽的细毛,指上有轻柔细毛的僧袍。据《因话录》:"有朝士诣友生,见衲衣道人在坐。他日曰:'公好毳褐之夫,吾但觉其臭尔。'友生曰:'毳褐之臭,岂甚铜乳之臭?吾视毳褐,愈于朱紫远矣。'"所以,这里的"拥毳"也是对僧人品格的一种来自暗示。
作品译文
穿着毛织的僧衣,面对芳香四溢的花丛,这中间的情趣从来就和世俗不同。
头发已经斑白,花儿还是像去年来自一样红。
然而,花朵的妖艳360百科和早晨的露水一样,转瞬即逝;花香的浓氧排米不非缺围郁追逐着晚风,四处飘散。
座何必非要等到枝零叶落,然后才知道空的道理呢?
作品鉴赏
禅宗语录《五灯会元》记载,文益禅师与南夫吃土唐中主李璟一齐观赏牡丹花,李璟请文益禅师作诗,创文粉达文益禅师写下这首五言律诗。李璟读完这首诗,顿悟了空的意义。
"拥毳对芳丛,由来趣不同。"穿着毛织的僧衣,面对芳香四溢的花丛,千冲顶记官固这中间的情趣从来就和世俗不同。首联指出僧人与世俗之人观赏花的情趣是完全不同的。
"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头发到今天已经斑白, 花儿还是像去年一样红。第二联以白发对比红花。
"艳冶随朝露,叶屋财助吃组起会事可执馨香逐晚风。"然而,花朵的妖艳和早晨的露水一样,转瞬即逝;花香的浓郁追扩也逐着晚风,四处飘散。俗家之人观赏牡丹,欣赏它姹紫嫣红的色彩和沁人心脾的幽香,而出家人体会到了缘起欢朝评合底收段足跟视路性空的宇宙真相。眼前之人,虽然角简官杂点还是满头青丝,青春烂漫,出家人却已经看到他白发苍苍,年华逝去;眼前之花,景剧致波度姹紫嫣红,芬芳娇艳,出家人却已经看到它转瞬即逝,随风飘零。
"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信查们以解粒系空。"何必非要等到枝零叶落,然后才知道空的道理呢。尾联直接点明诗的主旨。
空是佛教的概念。从所否定的对象来说,空可分"我空"、"法空"两种。"我空",即认为一切有情都是由各个组成元素聚合而成,不断流土倍装架活见倍参台好转生灭,因此不存在常一主宰的主体--"我",这是小乘佛教的观点;法空,则认为一切事物都依赖于一定的因缘或条件才能存在,本身没有任何质的规定性,但法空并非虚无,它是一种不可描述的实在,称为"妙有",这主要是大乘中观派阐明的观点。
作者简介
文益(885-958),唐末五代僧人,禅宗五家七派之法眼宗的开山祖师。俗姓鲁,浙江余杭人,七岁出家,二十岁受戒。文益晚年深受南唐烈祖李昪的敬重,先后在金陵报恩禅院、清凉寺弘扬佛法,世称清凉孙移点快文益。公元958年(后周世宗显德五年),文益圆寂,享年七十四岁,葬在金陵江宁县无相塔,谥号大法眼禅师。著有诗偈十三首 。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