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电视公共服务的传输体系研究》是2010年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志坚。
本书是在深入分析中国电视传输体系问题与成因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国情,分别来自从电视传输体系七责古重统投七团殖的技术、运营、监管360百科三个层面,提出了此候多滑中国电视传输体系的公书技将日共服务战略。
- 书名 中国电视公共服务的传输体系研究
- 作者 李志坚
-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0年04月
- 定价 28 元
简介
《中国电视公共服务的传输体系研究》向公众提供电视公共服务,本质上来自是将电视节目从公共电视亮优你山的机构发送给公众的传输过程360百科。电视传输首先是一个技术问获你律师题,但从电视公共服务的角度看,又不仅是一个技术的问题。没有选择电视传输的纯还色则哥元父皇必死肉技术研究的角度,而普贵是从电视传输技术及其演进切入,尝试将与电视传输相关的技术应用、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投之验相肉标合饭融资、管理等诸多要素放在一个体系中,以电视传输体系作为整体研都当思尼究对象,研究如何构建电视公共服务要求下的中国电视传输体系。
《中国电视公共服背期阳互革屋他接样香务的传输体系研究》适合媒体从业目目环均人员、政府职能管理部门人员、全高等院校新闻传播专业师生和研究按气营拿沙第怀征命生脱人员阅读。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问题及意义
1.3 研究方法及理论基础
1.3.1 研究方法
1.越调积宽化学啊3.2 理论基础
1.4 研究现状
第2章 电视公共服务与电视传输
2.1 电视传输服务与传输体系:分析框架
2.1.1 电视公共服务
2.1.2 电视传输体系
2.2 电视公共服务理论回顾与述评
2.3 中国电视传输的公共服务原则
2.4 本章小结
优罗便李充整垂稳解第3章 技术变迁对现里营政区集换们眼电视公共服务的影响
3.1 电视技术发展的简要回顾
3.1.1 三种主要的电视传输方式
3.1.2 有条件接收技术
3.1.3 视频压缩技术
3.2 技术变迁对电视公共物品属性的影响
3.2.1 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概述
3.2.2 技术变迁下电视的公共物品属性变化
3.2.3 公共物品属性变化对电视公共服务的影响
3.3 技术变迁对节目多样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电视传输体系的发展历程
4.1 我国电视传输体系发展的四个时期
4.1.1 点状传输时期(1958~1968年)
4.1.2 由点斯植早一准案到面的地网传输时期(1968~1985年)
4.1.3 天地一体的高速发展时间(1984~2001年)
4.1.4 全面数字化的农推进时期(2001年至今)
4.2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回顾
4.2.1 广映置和矿抗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背景
4.2.2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发展历程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电视传输体系的主要问题
5.1 "普遍性"问题
5.1.1 草呼胜助高板饭电视覆盖率仍需提高
5.1.2 "村村通"工定带程返盲严重
5.2 "多样性"问题
5.2.1 公益性节目覆盖率有限
5.2.2 城市有线电视规范化管理不足
5.3 "均等化"问题
5.3.1 城乡电视传输的服务差距明显
5.3.2 城市地面电视未受重视
5.4 新型电视传输方式利用问题
5.4.1 广播电视传输手段的灾害警报功能尚未开发
5.4.2 新型电视传输方式的信息发布功能需要拓展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电视传输体系的问题成因分析
6.1 技术选择
6.1.1 "村村通"工程重视有线和卫星传输
6.1.2 地面电视数字化转换推进力度不够
6.2 运营机制
6.2.1 从鼓励"造血"到要求"输血"
6.2.2 对不同的传输方式采取不同的定位和运营政策
6.3 监管方式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电视传输体系的公共服务战略
7.1 技术创新
7.1.1 技术再定位
7.1.2 "三步并两步"
7.1.3 开发新功能 拓展新渠道
7.2 运营创新
7.2.1 产业养事业--国家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基金
7.2.2 事业产业化--农村电视传输有限责任公司
7.3 监管创新
7.3.1 制定"必须传输"规则
7.3.2 我国有线电视的频率配置
7.3.3 我国有线电视网络的带宽
7.3.4 数字地面电视的"必须传输"
7.4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作者简介
李志坚,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现执教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主要研究领域来自为数字媒体产业与技术政策、360百科数字音视频版权管理等。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