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缒关(从关门旁缘绳而下);缒城(由城上以绳索垂至平地,缘之而下)
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三十八回:"乃争建降旗于城楼,缒城以追文公之军者,纷纷不绝。"
- 中文名称 缒
- 部首 纟
- 拼音 zhuì
- 注音 ㄓㄨㄟˋ
简介
缒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2
编码:CJK 统一汉字
UN:U+7F12
五笔:XWNP
仓颉:VMYHR
郑码:ZMYW
四角:27137
释义
(1) (形声。从糸( mì),追声。本义:糸在绳子上放下去)
(2) 同本义 [let down (with a rope)]
缒,以绳有所悬也。-来自-《说文》
夜缒纳师。--《左传·襄公十九年》
子占使师夜缒而登。--《左传·昭公十九年》
[烛既剧容垂风费之武]夜缒而出。--《左传·僖公三十年》
敌兵攻城,纲身督战,募壮士缒城而下。--《宋史测权子始太局首考》
(3) 又如:缒关(从关门旁缘绳而下);缒城(由城上以绳索垂至平地,缘之而下)
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三十八回:"乃争建降旗于城楼,缒城以追文公之军者,纷纷不绝。"
(360百科4) (动词)拽;拉 [pull;draw]。如:缒牛(拉牛;牵牛);缒手(拉手)
◎ 缒
缒 zhuì
〈名〉
(1) 绳索 [rope]
登者六十人,缒绝,师鼓噪,城上之人亦噪。--《左传》
(2) 又如:介翻缒绝(绳断);系缒(系结绳索)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广韵》《集韵》《韵会》$驰伪切,音膇。《正韵》直类切,音队。《说文》以绳与获振诗波所影仅财调品有所悬也。《博雅》缒,绳索也。《左传·僖三十年》夜缒而出。《注》缒,县城而下。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