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E权威指南

百科

《LTE权威指南》是由 (美)Arunabha Ghos声与最里事h Jun Zhang J来自effrey G.Andrews Rias Muhamed编写,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书籍。

  • 中文名 LTE权威指南
  •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 开本 16开
  • ISBN 9787115280770
  • 页数 291

来自本信息

  原书名:Fundamentals of LTE

  作者: (美)Arunabha Ghosh Jun Zhang Jeffrey G.Andrews Rias Muhamed [作译者介绍]

  译者: 李莉 孙成功 王向云

  丛书名: 图灵电子与电气工程丛书

  上架时间:2012-样意散5-15

  出版日期:2012 年5月

  版次:1-1

  所属分360百科类: 通信 > 无线通信 > 综合

  通信 > 有线通信 > 载波通待望机如束

内容简介

  通信书籍

 怎盾剧 《lte权威指南》是一本关于lte 的综合性教神送拉程。本书首先回顾历史,分析lte 彻底分离、替代以语音为主的传统蜂窝系统的原因。接着将余岩故科粒黑攻把下部分分为分量相当的两部分。第一部分为lte 教程,包括第2 章~ 第5章,介绍基本的无线网络和通信技术。第二部分为lte 标准,包括第6 章~ 第10 章,详细描述lte 标准,特别强调空间接口协议。本书主要内容包款打绿现卫委湖括:无线通信历史和发展概况、多载波调制理论和实践、fdma、多天线传输技术、lte 标准概述、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传输等。

  《lte权威指南》通俗易懂,内容全面,既可作为通信类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又可供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作译者

  Aru婷待只状nabha Ghosh AT&T实验室无线技术组组长,在4G研究方面以及3GPP、IEEE 80除呀为垂2.16和WiMAX论坛等国际标准化组织中都很活跃。他拥有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博士学位。

  Ju来自n Zhang 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的客座副教授。2009年获得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博士学位。

  Jeffrey Andrews 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副教授、无线网络和通信中心主任,曾获I者技EEE最佳论文奖、美国国家科学基金最佳成就奖。他拥有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

  Rias Muhamed AT&T公司360百科产品

目录

  《lte权威指南》

  第1章 蜂窝技术演进 1

  1.1 概述 1

  1.2 移动宽带演进 2

  1.2.1 第一代蜂窝系统 4

  1.2.2 2g数字蜂窝系统 5

  1.2.3 3g宽带无线系统 8

  1.2.4 3g之后:hspa+、wimax及lte 12

  就富理所没迅稳令周章哥1.2.5 3gpp标准演进总结 16

  1.3 lte/sae 18

  1.3.1 lte的需求驱动 18

  1.3.2 lte设计的关键需求 19

  1.4 lte关键的谈谁皇亲意毫促进技术及其功能 20

  1.4.1 ofdm 20

  1.4.2 sc-fde和sc-fdma 22

  1.4.3 信道依赖的多用户资源调度 22

  1.4.4 多天线技术 23

  1.4.5 基于ip的平面网络体系结构 23

  1.5 lte网络体系结构 24

  1.6 lte的频谱选择两振越果深宁频何及迁移计划 26

  .1.7 未来移动宽带技术-束跑氢脚补阻-lte之后 29

  1.8 小结 30

  参考文献 31

  第一部分 lte教程

  第2章 无线原理 34

  2.1 通信系统的构建模块 34

  2.2 宽带无线信道:路径损耗及阴影 35

  2.2.1 路径损耗 36

  2.2.2 阴影 38

  2.3 蜂窝系统 41

  2.3.1 低织里及统粒创论车蜂窝的概念 41

  2.地希3.2 蜂窝系统分析 42

  2.3.3 扇区分裂 44

  2.4 宽带无线信道:衰落 46

  2.4.1 延时扩展及相关带宽 48

  2.4.财宗担架分眼2 多普勒扩展及相关时间 49

  2.4.3 角度扩展和相关距离 50

  2.5 进乙罗叫丝胞宽带衰落信道建模 51

  2.5.1 统计信道模型 51

  2.5.2 接收信号的统计相关性 54

  2.5.3 经验信道模型 57

  2.6 窄带衰落减轻 60

  2.6.1 未减轻衰落的影响 61

  2.6.2 空间分集 62

  激良装2.6.3 编码和交织 63

  2.6.4 arq 65

  2.6.5 a承苦mc 66

  2.6.半取6 窄带分集技术集成--整体既车确供研系植极角民不如部分的和 68

  2.7 宽带衰落减轻 68

  2.7.1 扩频和耙式接收机 68

  2.7.2 均衡 6升端及鲜9

  2.7.3 多载波调制:ofdm 70

  2.7.4 带频域均衡的单载波调制 70

  2.8 小结 70

  参考文献 7觉包济得早建推1

  第3章 多载波调制 75

  3.1 多载波概念 75

  3.2 ofdm基础 78

  3.2.1 带保护间隔的块传输技术 78

  3.2.2 循环卷积和dft 78

  3.2.3 循环前缀 79

  3.2.4 频域均衡 81

  3.2.5 ofdm框图 81

  3.3 lte内的ofdm 82

  3.4 时间和频率同步 83

  3.4.1 时间同步 85

  3.4.2 频率同步 86

  3.5 峰均比 87

  3.5.1 峰均比问题 88

  3.5.2 量化峰均比 89

  3.5.3 削波及其他峰均比降低技术 91

  3.5.4 lte上行链路采用的峰均比降低方法 94

  3.6 sc-fde 94

  3.6.1 sc-fde系统描述 94

  3.6.2 sc-fde和ofdm的性能比较 95

  3.6.3 sc-fde和ofdm的设计考虑 96

  3.7 sc-fde和ofdm在计算复杂度方面的优势 96

  3.8 小结 98

  参考文献 98

  第4章 频分多址接入技术:ofdma和sc-fdma 102

  4.1 ofdm系统的多址接入 102

  4.1.1 多址接入技术概述 103

  4.1.2 随机接入和多址接入的比较 103

  4.1.3 ofdm-fdma 104

  4.1.4 ofdm-tdma 105

  4.1.5 ofdm-cdma或mc-cdma 105

  4.2 ofdma 106

  4.2.1?ofdma的工作原理 106

  4.2.2 ofdma的优缺点 109

  4.3 sc-fdma 109

  4.3.1 sc-fdma的工作原理 109

  4.3.2 sc-fdma的优缺点 110

  4.4 多用户分集及随机调度 110

  4.4.1 多用户分集 111

  4.4.2 ofdma内的随机调度方法 112

  4.4.3 最大和速率算法 112

  4.4.4 最大公平算法 113

  4.4.5 比例速率约束算法 114

  4.4.6 比例公平调度 114

  4.4.7 性能比较 115

  4.5 lte内的ofdma和sc-fdma 117

  4.5.1 lte 时间-频率网格 117

  4.5.2 分配通知和上行链路反馈 118

  4.5.3 功率控制 118

  4.6 ofdma系统的设计考虑 119

  4.6.1 蜂窝系统的资源分配 119

  4.6.2 蜂窝系统的ffr 120

  4.6.3 多用户分集和频率及空间分集 121

  4.7 小结 122

  参考文献 123

  第5章 多天线传输和接收 128

  5.1 空间分集概述 128

  5.1.1 阵列增益 128

  5.1.2 分集增益 129

  5.1.3 用空间分集增加数据速率 130

  5.1.4 增加覆盖范围或降低传输功率 131

  5.2 接收分集 131

  5.2.1 选择性合并 131

  5.2.2 最大比值合并 132

  5.3 发射分集 133

  5.3.1 开环发射分集:2×1空频分组编码 134

  5.3.2 使用更多天线的开环发射分集 136

  5.3.3 发射分集和接收分集 138

  5.3.4 闭环发射分集 139

  5.4 干扰抑制和信号增强 142

  5.4.1 基于波达方向的波束控制 143

  5.4.2 线性干扰抑制:完全已知干扰信道的知识 144

  5.4.3 线性干扰抑制:已知干扰信道的统计知识 145

  5.5 空间复用 147

  5.5.1 空间复用简介 147

  5.5.2 开环mimo:无信道反馈的空间复用 148

  5.5.3 闭环mimo 151

  5.6 如何在分集、干扰抑制和空间复用间选择 152

  5.7 mimo和mimo-ofdm的信道估计和反馈 154

  5.7.1 信道估计 154

  5.7.2 信道反馈 157

  5.8 限制mimo增益的实际问题 158

  5.8.1 多径 158

  5.8.2 不相关天线 159

  5.8.3 干扰受限的mimo系统 159

  5.9 多用户及网络化mimo系统 159

  5.9.1 多用户mimo系统 159

  5.9.2 网络化mimo系统 161

  5.10 lte内的mimo概述 162

  5.10.1 lte下行链路内的mimo概述 162

  5.10.2 lte上行链路内的mimo概述 163

  5.11 小结 163

  参考文献 165

  第二部分 lte标准

  第6章 lte概述及信道结构 174

  6.1 lte简介 175

  6.1.1 设计原理 175

  6.1.2 网络体系结构 176

  6.1.3 无线接口协议 178

  6.2 lte的分层信道结构 179

  6.2.1 逻辑信道:传输什么 180

  6.2.2 传输信道:如何传输 181

  6.2.3 物理信道:实际传输 182

  6.2.4 信道映射 184

  6.3 下行链路ofdma无线资源 184

  6.3.1 帧结构 185

  6.3.2 ofdma的物理资源块 188

  6.3.3 资源分配 190

  6.3.4 支持的mimo模式 192

  6.4 上行链路sc-fdma无线资源 192

  6.4.1 帧结构 193

  6.4.2 sc-fdma的物理资源块 193

  6.4.3 资源分配 194

  6.4.4 支持的mimo模式 194

  6.5 小结 195

  参考文献 195

  第7章 下行链路传输信道处理 197

  7.1 下行链路传输信道处理概述 197

  7.1.1 信道编码处理 198

  7.1.2 调制处理 201

  7.2 下行链路共享信道 205

  7.2.1 信道编码和调制 206

  7.2.2 多天线传输 206

  7.3 下行链路控制信道 211

  7.3.1 dci格式 212

  7.3.2 信道编码和调制 213

  7.3.3 多天线传输 215

  7.4 广播信道 216

  7.5 多播信道 216

  7.6 下行链路物理信号 217

  7.6.1 下行链路参考信号 217

  7.6.2 同步信号 220

  7.7 下行链路h-arq 221

  7.8 小结 223

  参考文献 224

  第8章 上行链路传输信道处理 226

  8.1 上行链路传输信道处理概述 226

  8.1.1 信道编码处理 227

  8.1.2 调制处理 227

  8.2 上行链路共享信道 228

  8.2.1 信道编码和调制 228

  8.2.2 跳频 229

  8.2.3 多天线传输 229

  8.3 上行链路控制信息 230

  8.3.1 对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信道编码 231

  8.3.2 pucch的调制 234

  8.3.3 资源映射 235

  8.4 上行链路参考信号 236

  8.4.1 参考信号序列 237

  8.4.2 解调参考信号的资源映射 237

  8.4.3 探测参考信号的资源映射 238

  8.5 随机接入信道 239

  8.6 上行链路h-arq 240

  8.6.1 fdd模式 241

  8.6.2 tdd模式 241

  8.7 小结 242

  参考文献 242

  第9章 物理层协议和调度 243

  9.1 h-arq反馈 243

  9.1.1 下行链路传输的h-arq反馈 243

  9.1.2 上行链路传输的h-arq标识 244

  9.2 cqi反馈 245

  9.2.1 cqi估计入门 245

  9.2.2 cqi反馈模式 247

  9.3 闭环mimo运行的预编码器 253

  9.3.1 多载波系统的预编码器估计 253

  9.3.2 pmi和ri反馈 254

  9.4 上行链路信道探测 256

  9.5 上行链路的缓冲状态报告 256

  9.6 调度和资源分配 257

  9.6.1 下行和上行链路内的调度信号 258

  9.6.2 多用户mimo信号 261

  9.7 voip的半静态调度 261

  9.7.1 半静态调度的目标 261

  9.7.2 信号结构的变化 262

  9.8 小区搜索 263

  9.9 随机接入程序 264

  9.10 上行链路功率控制 266

  9.11 小结 267

  参考文献 268

  第10章 数据流、无线资源管理及移动性管理 270

  10.1 pdcp概述 273

  10.1.1 头压缩 274

  10.1.2 完整性和加密 275

  10.2 mac/rlc 概述 275

  10.2.1 数据传输模式 276

  10.2.2 mac和rlc层的目标 276

  10.2.3 pdu头及格式 277

  10.2.4 arq程序 280

  10.3 rrc概述 281

  10.3.1 rrc状态 281

  10.3.2 rrc功能 281

  10.4 移动性管理 282

  10.4.1 s1移动性 282

  10.4.2 x2移动性 283

  10.4.3 移动性的ran过程 284

  10.4.4 寻呼 286

  10.5 小区内干扰协调 286

  10.5.1 下行链路 287

  10.5.2 上行链路 288

  10.6 小结 289

  参考文献 289

  鸣谢及许可 291

标签: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