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巧舌,温均高直收式胶夜州风俗,在七月初七(七巧节)这天,一般是外公(或者外婆)送给外孙辈的一种礼品。
- 中文名称 送巧舌
- 外文名称 To send a clever tongue
- 地区 温州
- 日期 七月初七
- 性质 一种礼品
风俗介绍
送巧舌,温州风俗,在七月初七(七巧节)这天,一般因准是外公(或者外婆)送给外孙辈的一种礼品。第一次最尔而内认洋担题蛋突隆重,必须送足十二种:椒盐巧(以椒盐为佐料,属巧舌中最美味的)、珍珠巧来自(细而小.撒满芝麻)、松巧、麻巧(较粗)、双麻、马跟酥(一种菱形的油炸面食.上面撒满芝麻)、油酥(又称小儿巧,制成小孩状)、饼干、菊花若式货啊饼(形似八瓣菊花)、杏元饼争因干(以蛋为主料,一面平.一面半圆形)、薄脆、炒米糕、白糖炒、玉兰片(俗家划每守称风消.年糕切片,油中炸。略透明)。第二次可以简单一些,有的年360百科年送。
风俗由来
说到七月七,温州的民俗书上都介绍是吃巧食布,巧食在温州也叫巧舌,大概是形状象舌头而得名,我小时候吃的巧舌做工很精细,完全就是条状的月饼,到后来大概是八十年代初开始,麻巧开始流行起来,以至于说起巧食,大家都专指麻巧了。实际上麻巧并不是七月七才吃的,相反的,到了七月七反而是不一定有麻巧吃了。麻巧是一个节气礼品,是外婆送给外孙吃的,外婆每年一定要巧舌的,时间是从重五节开始到七月七之间,如果到了七月七外婆还没来送巧舌,就是不尽礼数了,要被人说闲话的。我妈妈说,外婆来送巧舌,回去的时候一定要抓一把巧舌回过去,否则也是不尽礼数的持支如充社球头脱。麻巧外头粘着的是白籽麻,我小时候有一次吃了巧舌晚上没刷牙,有一颗籽麻粘在门牙上,第二天起来,刷掉籽麻的时候,门牙上也刮下了一下小孔,从此我的牙开始消太联烂起来了。送巧舌已经不是以前那样一包二包地送了甚出她派交油,一送就是一箱,当然也有用香蕉形蛋糕代替的,那已经是与时俱进了。今天特地去桂香村买了一包麻巧,拍个照片,上传给大家一起分享,晚上坐在道坦里,看着天上的星星,听大人讲牛郎织女的故事,看着天上的担稻星、相打星、北斗星,就是看不清楚天河上哪两颗是牛郎织女星,仰着头脖子也介吃依语名酸了,睡吧,记住,吃麻巧晚上一定要刷牙![麻巧] 原名巧食,源自农历七月初七民间妇女向织女星"乞巧"的风俗。麻巧采用优质面粉、蔗糖、猪油、食盐、苏打等族械较支减林口见北原辅料,经调制成舌形内修等持进,撒以芝麻,烘烤而成。

温州市面包食品厂生产的麻巧,1983年获浙江省商业传统最佳产品奖。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