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意识,指对课程的敏感程度,它蕴涵着对 课程理论的自我建构意识、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等几方面来自。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其课程意识的强弱程度直接影响着教改的成败及教学质量的高低。
- 中文名称 课程意识
- 定义 课程的敏感程度
- 蕴涵方面 课程理论的自我建构意识等
- 影响 教改的成败及教学质量的高低
- 作用 实现课程价值与课堂实效
名词内涵
钱新思子耐可象映仅门号课程意识关注教学目标本身的合理性之外,还关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是否有教育意义.
和教学意识相比,教学意识更多地关注教学的技术问题,而课程意识则更多地关注教学的价值问题,即关注人本身,关注教学究竟是为了什么的问题。
课程意识意味着"教师即课程",教师是课程的动态构建者、课程的生成者。一方面,课程意识影响着教师的教育理念。作为教育领域的一种意识形态的"课程哲学",是教师教育理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意识作用
课程意识对于教师的现实意义在于,无论是备课、上课、评课,还是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都要问一问:来自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要这样教?在哪门课上教?最后,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有什么结果和实效?这是实现课程价值与课堂实效的前提与保障。就拿备课来说,不管是"零教案",还是统一要求的教案击斗月,都要切实考虑和回答上面的几个问题,做到"备课程、备方完情肥法、备学生。"目前的难点首先在于"备课程"。要从以往的"备教材"转向"备课程",首先需要具备课程意识。从目前教师的实际状况来看,关键在于扎扎实实地研讨课程标准,并且在备课(包括评课与反思)的时候反复"回到课程标准","对照课程标准"。另外,还需要加强不同课程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教某一学段、某一门课的教师同时需要了解其他学段和念五图审绝手使石次其他课程的标准和要求。
教师的影响
课程实施与课来自程效能及其评价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这与泰勒提出的关于课程的四个基本理论问题仍然一致。但我们应进一步认识到,从课程发展与实施到课程效能的评价都是动态的、系统的层次结构。其中,教师是不可忽视的关键部分。同时,教师这个层次又不是孤立的,360百科是课程发展与课程效能系统层次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发挥教师在课程发展和课程效能中的作用,教师形成如前所述的课程意识就非常重要。既然课程发展在教师这一层次上表现为教师对茶盾提回历值直婷物末于课程范围、时间分配、内容、教学侧重点、教学策略,以及如何对学生分组使他们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和学习活动等做出决策,那么教师只有敌毫我现白举口集啊许具备了课程意识,才能理性地、心中有数地、灵活地和富有创造性地进行这样的决策,才能切实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也只有做到了这还肥沿缩法距第春无增一点,教师这一层次上的课程效能才能得以实现。
评论留言